孙颖妮
2021年4月15日,四川成都市武侯区一农贸市场内,价格采集员正在询问猪肉价格。图/IC
春节过后,“二师兄”身价一路下行。4月以后,全国生猪价格开启震荡下跌趋势,5月以来,生猪均价更是跌破10元/斤大关,频频跌出年内新低。进入6月,猪价依旧在持续下滑,根据猪价系统显示,6月2日,全国外三元生猪价格平均为17.10元/公斤,与6月1日(17.20元/公斤)相比下跌了0.10元/公斤。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猪价已经“破9”。截至6月2日,全国可监测的31个省区市当中,已经有27个省区市外三元生猪价格跌破了9元/斤,价格最低的三个省区市是新疆、黑龙江和青海,均价分别为15.22元/公斤、15.99元/公斤和16.10元/公斤。
与此同时,猪肉的价格也大幅跳水。农业农村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8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6.08元/公斤。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监测,5月第四周猪肉价格每斤15.5元,同比下降33.3%。
豬价的震荡下跌超出了生猪养殖户的预期,使得养殖户的恐慌性心理加剧。辽宁铁岭的一个养殖户告诉《财经》记者:“想过今年猪价会有所回落,但没想到降得这么厉害,现在已经是亏损状态。”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分析,生猪产能的持续恢复、市场需求的低迷以及肥猪的集中出栏是目前猪价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生猪生产能力全面恢复后进一步实现增长,中国猪肉将明显增产。预计2021年全年中国猪肉供给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价格整体呈现不断回落态势。
多位专家告诉《财经》记者,猪肉市场稳定事关民生,猪价不能总是呈现暴涨暴跌的“过山车”效应,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探索制定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方案,避免猪价大涨大跌。
记者走访了几家北京通州区的超市和猪肉摊,观察到后腿肉的价格已经降到13.9元/斤和15.9元/斤不等,五花肉的价格普遍为每斤21元左右。通州区潞城镇一家小超市的猪肉商贩告诉《财经》记者:“从今年初开始猪肉价格一直在降,尤其是5月,猪肉已经降了好几元,去年我这里的五花肉最高卖价在33元/斤,低的时候也是28元/斤到29元/斤,但现在五花肉已经跌到每斤21元,后腿肉去年曾达到每斤24元左右,如今跌到了每斤13.9元。”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6月2日,白条猪价格为每斤9元至11元,五花肉价格为每斤11元至13.5元,后臀尖的价格为每斤8.5元至11元。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猪肉首席分析师周琳告诉《财经》记者,从市场供需方面来看,年后猪价的持续下降与供需双方都有关系。从供给端来看,在各项生猪生产恢复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整个生猪的产能在持续恢复,产能持续兑换成猪肉供给,猪肉供应形势良好。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监测数据,4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1.1%,连续19个月增长,同比增长23.0%,相当于2017年末的97.6%,目前生猪存栏量一直保持在4.16亿头以上,基本接近正常年份水平。供应量增多了,肉价自然就会下降。此前业内都判断受“五一”小长假的假期效应影响,猪价有上涨的趋势,但今年“五一”猪价保持了持续回落的态势,主要还是阶段性猪肉供大于求的原因。
而需求端,据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的消费监测情况,目前消费的恢复速度要远远慢于生产的恢复速度。尽管整个生猪的供应量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但猪价连续18周下跌,很大原因在于消费的恢复速度与生产的恢复速度是不同步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王志刚向《财经》记者分析,6月猪价的震荡下跌还与近期的集中抛售有关。前一个周期饲养的生猪在近期都到了出栏期,导致短期内生猪的供应量大幅增加。且目前出栏的都是大肥猪,重量大,进一步导致市场上猪肉量的增加。此外,目前猪肉已经形成了多元化供应的趋势,猪肉的进口量保持增长态势,这也使猪肉供给增加。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猪肉进口量为147万吨,比2020年同期增长18.9%,一季度各月猪肉进口量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值。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畜牧饲料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庠告诉《财经》记者,疫情之后,居民的消费习惯也有所改变。此前,由于猪肉价格过高,居民对猪肉的替代品,例如鸡肉、鸭肉、牛肉等肉类品的消费增加,很多人已经养成了少吃猪肉的习惯。此外,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消费支出下降,目前尚未完全恢复。
北京通州区的两位猪肉商贩向《财经》记者表示,虽然猪肉的价格下降了,但是销量却没有增加。一位摊贩说:“近期我这里猪肉的销量不升反降,反而没有去年价格高时卖得多。”
记者采访了两位正在超市买菜的居民,他们都表示并没有因为猪肉价格的降低而多买一些,原来吃多少现在还是吃多少。
猪价的大幅下跌使得养殖户的恐慌情绪加重,猪价还会继续跌下去吗?
周琳告诉《财经》记者,虽然目前猪价持续下跌,且从周期性波动来看,猪价回落到成本线以下也是有可能的,但养殖成本增加将支撑未来猪价回调。目前包括饲料价格、粮食价格、防疫成本、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各方面的成本较之前都有很大的增长,尤其是饲料、玉米的价格都在上涨,如此会支撑生猪价格进行回调。王志刚也表示,短期内猪肉价格由供需决定,但长期还是由生产的平均成本决定,猪价不会长期在平均成本以下,否则会较大挫伤养猪户的积极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明利也认为,当前猪价下跌的形势并不会持续太久。王明利告诉《财经》记者,近期猪价下跌并不符合常规。在生产方面,总体上目前生猪的存栏量并未达到往年的正常水平;成本方面,饲料价格在快速上涨,生猪生产效率不高,导致生猪养殖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都支撑不了猪价的继续下跌。预计猪价在7月-8月将会回升,全年猪价将在10元/斤至15元/斤。
周琳分析,按照常年猪价的走势,端午节前后是猪肉消费的高峰期,届时市场价格可能会有阶段性的反弹。但从前期生猪的恢复量来看,中长期肥猪的上市量也将十分充裕,整体的市场供应还是以宽松为主基调。所以即使端午节前后肉价出现阶段性上涨,但上涨幅度也有限。
张利庠认为,四季度是传统的猪肉消费旺季,预计10月和11月猪价涨幅较大。但是总体来看,猪价再也不可能恢复到2020年的状态。
记者了解到,猪价的下降使得行业盈利缩水。
周琳介绍,目前生猪养殖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繁自养,仔猪为自家猪所生,另一类是专业育肥,仔猪是外购的。专业育肥养猪由于需要购入仔猪,成本会增加,尤其是去年猪价高企的状况下,仔猪的成本会更高。按照当前的活猪价格,部分猪价较低地区的专业育肥户已经出现亏损迹象。
“过完年之后心里有价格回落的准备,但没想到会降得这么狠,生猪价格从15元每斤,到13元、11元,没想到现在跌到了8元左右。”辽宁省铁岭市朝阳镇的生猪养殖户谷云飞对《财经》记者表示,家里从2020年11月开始购入仔猪,当时恰好是仔猪价格较高的时候,如今养了6个月到了出栏期却赶上猪价的大幅下跌,加上饲料、玉米的价格比之前涨了很多,猪场目前已经是亏损状态。5月14日,家里以每斤约8元的价钱卖了38头猪,亏了2万多元钱,一头猪亏损近500元。
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的养猪户李改芝告诉《财经》记者,家里的猪虽然是自繁自养,成本相对少一些,但由于饲料、玉米的价格一直上涨,目前也属于亏损状态。“虽然养了十多年的猪,但是没怎么挣到过钱,也就是近两年猪肉价格较高才挣了一些钱,如果遇到猪瘟等影响,大量生猪死亡,基本上一年挣不到钱还会亏损。”李改芝说。
记者了解到,2020年猪价高时利润高,很多农民开始加入养猪的行列。谷云飞告诉《财经》记者,去年他所在的村庄和周围几个村庄中,很多原本在外地打工的村民返回家乡开始养猪。“我们村和周边几个村原本只有我们一家养猪户,但去年一听说猪价贵了,很多村民都开始养猪了。”李改芝说。
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的村民陈建军就是从2020年开始养猪的。陈建军告诉《财经》记者,自己从去年6月份开始养猪,正好赶上仔猪贵的时候,现在到了出栏期,却赶上了便宜价。“没选对时候,走错棋,亏大了。当时养猪的时候没多做考虑,村里人让我养我就跟着养了。如果是前年开始养肯定能挣钱,今年肯定不行了。”陈建军认为,由于玉米、饲料的价格目前也在上涨,生猪价需要在每斤12元到13元才能保证不亏钱,现在不到10元的价格亏损很多。
张利庠表示,小农户养猪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容易一哄而上,再一哄而下。目前对养猪户的监控还处在一个失控的状态,即对大型养猪企业的数量把握很准,但是由于散户恢复比较快,且恢复量很大,还没有完全统计上来,因而目前对散户的统计就不够准确。
周琳介绍,小农户养猪的盲目性现象一直存在,大型的养猪企业会有专门的市场研究团队,但是散户的信息收集能力差,大户和小户的信息不对称性较强。
李改芝告诉《财经》记者:“我们这些小农户对行情预测不准,养猪全凭运气,很需要专业的人士进行指导。”
谷云飞告诉《财经》记者,小农户养猪很难把握趋势,对扶持政策的了解也不及时。“有些养猪扶持补贴政策并不会通知到我们这些小农户,由于我们也不经常到乡里或者村里开会,所以并不知情。猪价大幅下降时,政府对养殖户都有补贴,但是大猪场获得的补贴最多,我们这些小散户由于硬性要求等各方面的原因基本拿不到补贴。”
谷云飞表示,在行情预测方面,部分大型的饲料厂也会统一为当地的养猪散户建立群组,提供行情预测和价格走势分析信息,但很多散户根本不关注这些。“年轻的养殖户会经常关注,但是年龄偏大的养殖户根本不看这些。此前我其实并不怎么参与家里的养猪事务,但是在经历了家里几次赔钱卖猪之后,我现在会主动了解行情信息,在买仔猪和卖猪时对父母进行指导。”
周琳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政府十分鼓励生猪养殖“以大带小”的模式。2020年中国生猪规模养殖比重约57%,还有约1900多万中小养殖户,政府鼓励大型养猪企业发挥资金、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中小养殖户融入现代畜牧业发展大格局。对于小农户来说,也需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意识,适当掌握行情有利于养猪户降低损失。“其实,农业农村部等官方平台定期会发布生猪市场行情信息,很多媒体也在不断发布相关分析,但是很多散户并不关注,即使关注了,能否利用这些信息适当调整生产又是一回事。”
王明利表示,目前对于养殖主体而言,不要受情绪影响盲目抛售,但也不要过分压栏,根据育肥猪长势实时出栏即可。目前階段最重要的是管控好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全行业陷入亏损时,依靠成本控制做到不亏损或者少亏损,熬过冬天。此外,虽然猪瘟疫情暂时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养殖户依旧不能松懈,要继续严防死守。
猪价的上一次震荡下跌是在2018年上半年,此前,猪价已经连续两年下行,2018年上半年猪价进入底部区域,一度跌破5元/斤,低于上一轮周期低点。2018年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又开始持续上涨,2020年猪肉价格大涨,涨幅一度超过100%。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中国生猪产业深受“猪周期”困扰,生猪价格频繁大起大落。当价格过高时,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加重,而价格大幅下跌时又使养猪主体陷入亏损。
猪价暴涨暴跌的“过山车”效应如何减少?猪价如何在一个合理水平实现消费者和生猪养殖者的双赢?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财经》记者,市场上猪肉价格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个生猪产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通常,某一阶段生猪养殖数量减少,猪肉价格大涨,随之吸引大量的企业和农户蜂拥而上,但是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匹配,又会导致生猪供应大幅增加,猪肉价格大跌。面对这种暴涨暴跌的“过山车”效应,最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猪肉宏观调控体系,由政府引导,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善和构建新型的猪肉供应链管理模式,烫平“猪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告诉《财经》记者,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第一,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准确监测生猪存栏的数量情况及变化趋势,找准生猪供需的平衡点,当生猪养殖数量过高或者过低时,及时向社会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引导生产主体合理调整和优化产能结构,保持生猪数量的平衡。信息传导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生猪养殖行业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市场中所呈现的信息十分混乱,很多机构和平台发出来的信息和观点并不准确,很多信息还带有夸张成分,对此,政府需要建立起权威的信息发布机制。
第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掌握好调控的时机和力度,做到早研判早介入早应对,强化对生猪产能的保护与调节。加快探索建立完善的生猪产能储备制度,在生猪市场低迷猪价过低时,政府适当收储一定数量的猪肉缓解市场压力。当市场供应不足猪肉价格过高时,卖出一定数量的收储猪肉,调节市场的供需关系。
第三,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养殖户的情绪影响非常大,稳定猪价一定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指挥棒”不能来回折腾。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9年上半年时,各地因环保和防治非洲猪瘟等政策要求,强推生猪禁养限养,一些地方用力过猛,或者政策不断加码,或者干脆一拆了之,导致生猪养殖户积极性受到影响,退出养殖业,生猪产量骤减。此后系列优惠政策释放,及时纠偏,帮助养殖户打消顾虑投入生产。
王明利告诉《财经》记者,中国猪价的大涨往往伴随着后期的大跌,且大涨得越厉害,往往大跌得也越厉害。相对于大涨,猪价大跌时更应该加强调控。在猪价上涨时,市场机制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调节,但是大跌时养殖户受到的损害非常大,这些损失只能由生产者来承担。猪价的持续下跌使得很多养殖户很难长期承受亏损的状态,部分养殖户会集中大量抛售,甚至弃养、退养,而这又为下一轮猪价的上涨埋下了隐患。
王明利认为,政府的调控政策應注重从消费端发力,目前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主要在生产端而不是在需求和消费上,但是对生产端的补贴等各类政策的变化很容易导致生猪供应剧烈波动,对生产扰动较大。对于目前猪价的大幅下降,促消费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抑制价格进一步下跌,例如,政府可以采取向低收入者发放猪肉消费券、优惠券等方式,促进其进行猪肉消费。此外,适当进行冻猪肉收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