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设计主问题能夠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有利于引导思路,带动学生品味思考文本内涵;有利于构建深层次的教学探究活动,实现阅读、思考与表达的有效融合。
阅读目标是课堂构建的基本线索,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依据。在初中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应紧紧围绕知识、能力以及情感这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设计主问题,启发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实现全面塑造。
例如在朱自清作品《春》一文中,教师根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设计以下问题。
1.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
2.请说一说“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3.“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4.这样的设计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你能根据文字表达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基调吗?
5.谁能够仿照作者的表现手法造一个句子?
从问题设计的类型来看,其中包括了词句的运用,学生的自主表达以及对文本情感的体会,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能力、情感等综合目标的渗透,并在问题的思考中理解文本的语言之美与情感之美。
在文本阅读中,我们通常能够在文本内部,或者类似文本之间找到语言表达、情感抒发、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之处。教师应从差异之处切入,探究主问题设计的条件,让学生在比较对照之中把握文本内涵。
例如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秋天的景象,而是三次描写到了“北海的花”,每一次的描写都配合不同的情境,其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同的感触。基于此,教师这样设计主问题。
1.母亲提到“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的时候语气如何,我的反应又是如何?
2.从我回答的变化中母亲的态度有哪些变化,这其中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最后一次“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眼中的菊花是怎样的?
3.我此时的情感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此时的我对于秋天的怀念主要体现哪些层面?
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在对比、思考中贯穿全文,进而在差异、变化中体会文本情感的发展脉络,提高对文本的理解效果。
在文本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依稀看似矛盾的表达,而教师针对这些关键点,可以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拆解矛盾的过程中,实现文本情感线索的勾连,以提高整体阅读效果。
例如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指导中,教师设计问题。
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中“似乎确凿”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不矛盾,作者儿时的记忆虽然已经模糊,但依稀记得其中的“一些野草”,在呼应“百草园”的同时,应引出“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一主题。
生2:不矛盾,似乎是模糊的猜测,确凿是非常肯定,因为园子叫“百草园”,自然要有一些野草,而作者对儿时快乐的记忆是真实的,因此这些野草一定是真实存在的。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教师将学生的思路从看似矛盾的描写中引入到了文本的全面阅读中来,进而从浅层次的字面理解到对文本情感的深度解读,体会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以表达儿时珍贵而愉快的记忆。
细节是文本创作的关键,一篇经典的文章中不仅言辞优美、情感丰富,其中的细节应经得起品味和推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细节中挖掘主问题,引导学生在细枝末节的体会中破译文本阅读的密码。
例如在学习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古文的过程中,教师把握作者写景描写的细节后设计如下问题。
1.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2.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3.作者在文末点明“闲人”,请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作者用哪些细节描写了“闲”字,并结合自身的感悟说一说作者的情感基调。
学生通过互动讨论从作者“欣然起行”,到“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达两个人闲来无事,信步庭中欣赏竹柏的惬意心情。
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细节的角度引导学生再一次回顾全文,并在作者“承天寺夜游”的行为中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体会古代文人的浪漫主义情怀,进而深入探究苏轼所面临的情况,深入体会“闲”对于作者的意义,以深刻体会文章传递出的情感内涵。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应明确主问题的设计对促进学生深度阅读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抓住阅读目标,把握文本差异,依据情感矛盾,探究文本,提炼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