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迎桐 任强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思想、情感及语言文字精华,从古至今都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加大古诗词比例,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过去的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在选编古诗词时考虑到趣味因素,主要体现在:选篇突出诗趣、童趣;编排上更科学、巧妙,助读系统(含课后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存在选篇比例失衡、古诗词编排不够合理、助读系统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选编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选编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4-0108-07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必要凭借,也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接受价值观和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2016年9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在部分地区低年级投入使用,至2019年秋季全国小学各年级全面使用。这套历时四年编写、集结多方智慧的教科书是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变化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与过去的教材相比,统编小学教材的一大特征是更突出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选编上较以往呈现较大的变化,其中,更加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注重教材的趣味性是古诗词选编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研究统编教材古诗词选编的特点,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使用新教材进行古诗词教学。但统编教材并不是绝对完美的,教材质量的提升需要更多研究成果支持,通过对古诗词选编情况的分析,及时发现教材编写上的不足,有利于语文教材的完善。本文拟从古诗词选篇情况、编排特点、助读系统(含课后练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出新教材古诗词选编的趣味及不足之处。
一、古诗词选篇的趣味性
本文所提到的“古诗词”专指古代诗词,不包括现当代作家创作的旧体诗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部分,小学一至六年级推荐的古诗词篇目共75首[1],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入古诗词110首[2],在数量上远超课标要求。从古诗词的选篇倾向来看,新教材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选篇重诗趣
统编教材对“诗趣”的呈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從体裁上看,统编教材古诗词选篇涉及体裁类别丰富,七言绝句占比较大,具体体裁情况详见表1。
由表1可见,除元曲以外,各类体裁均有出现,其中近体诗所占比重最大,有95首之多,近体诗又以绝句为主,而七言绝句数量最多,共选取66首,占比约60%。七言绝句之所以在小学古诗词中占据主导地位,有其自身原因:第一,七言绝句每句七字,可以表达相对完整的句意,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儿童朗读背诵。第二,七言绝句是近体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数量就很多,唐宋时期我国诗歌创作进入鼎盛时期,名家众多,李白、杜甫、王维等人均有大量优秀的七言绝句作品,为文学史的画卷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可见,七言绝句诗味浓郁,意趣丰富,适合编入小学教材,成为培养儿童语感、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材料。
唐、宋时期名家作品比重较大。我国是文化大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夏朝至清代,共历经多个朝代,重要的王朝就有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从先秦开始,中国就已经有《诗经》《楚辞》等脍炙人口的诗歌了,后来诗歌在我国蓬勃发展,逐渐出现乐府诗、五古、七古、绝句、律诗、词、曲等丰富多样的诗歌形式。统编教材在选择古诗词时,充分考虑了不同时代的作品,但主要侧重点在唐宋时期的诗词名篇,具体情况详见表2。
由表2可知,各个时代的诗歌作品在统编教材中都有体现,但选诗大多是唐宋时期作品,其余时代涉及较少。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及语文园地)中共选入唐代作品60首,占古诗词总数的54.55%,超过一半的比例,宋代作品共入选35首,占古诗词总数的31.82%。对唐宋时期选诗作者进行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诗人为唐朝“诗仙”李白,共选入《古朗月行》《静夜思》《独坐敬亭山》等9首;其次为王维和苏轼,各有6首入选;白居易的诗作入选5首,杜甫、王安石、杨万里、孟浩然等诗人作品入选4首;其余诸人,如王昌龄、李商隐、李清照等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作品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虽少,但入选的均为经典作品,如王昌龄的《出塞》、李商隐的《嫦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等,都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
唐宋时期是我国诗歌成就最高的时期,两个朝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在开放繁荣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共同铸就了我国诗歌的辉煌时期。
综上所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型性”[3]的教材编写要求。具有典型性的诗词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普遍较高,蕴含着丰富的“诗趣”。
(二)选诗重童趣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针对童蒙教育提出:“养蒙之道,通于圣功,苟非其本身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4]指出不能强迫儿童学习,应该顺应儿童天性,根据儿童的需求和兴趣进行教学,是我国早期的“生本”理念。现当代的叶圣陶、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李镇西等学者在阐述教育民主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5]。
教学要体现儿童本位思想,作为语文教学基本依据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同样要体现“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叶圣陶认为:“要使儿童感觉无味,就不是最好的教材。所以国文教材的普遍标准,当为儿童所接触的事物,而表出的方法,又能引出儿童感情的。”[6]对于教材选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之一就是“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7]。从新教材的选文上看,古诗词对儿童兴趣与生活的贴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文充满童趣,符合儿童学习兴趣。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在古诗词的选择上,倾向于简单、生动、有趣的作品。如李白的五言古诗《古朗月行》,原诗较长,难度较大,教材只节选其中四句,写的是诗人年幼时对月亮的认知和想象加工,不仅将月亮称作“白玉圆盘”,还将它想象成瑶台仙镜,借此联想到月中的仙人、桂树和玉兔,天真烂漫,富有童趣。
其次,体现传统文化,贴近当代生活。语文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石[8],新教材选入的古诗词,许多都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三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9]这首诗体现了我国的“春节文化”又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对学生而言,古今类似的文化习俗也是富有乐趣的。
再次,写景作品多亲近自然。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的诗歌就有40多首,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在这些作品中,蕴含着古代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给今天的我们再现了古时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用夸张的手法写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观,再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给小学生展开一幅美轮美奂的西湖画卷。写景的诗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学者黄倩认为,小学生会将在诗词中品味到的山水之美移情到现实中去[10],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词可以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古诗词编排的趣味性
古诗词编排方式是教材对选诗的呈现方式,新教材在古诗词编排设计科学巧妙,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在对选诗的编排上体现出的趣味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兼顾广度和深度的立体结构
统编新教材立足小学生实际,用科学的眼光,从丰富隽永的中华文化宝库里精心挑选了110首古诗词编入统编新教材中,体裁丰富,题材广泛,对于引领小学生领会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深远影响。
新教材中的古诗词编排进行分栏设计,选诗主要分布在课文“语文园地”及“古诗词诵读”中,其中,选作课文的有61首,课文以外则有49首诗词(“语文园地”与“古诗词诵读”)。从数量上看,此套教材中的古诗词体量很大,远多于以往版本的教材,可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非常强调“量”的积累,旨在通过让小学生接触大量的古诗词,在浓厚的古诗词学习氛围中陶冶性情,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另外,古诗词所处的位置不同,编排的目的也不同:课文中的古诗词,目的在于识字认字,理解和感受古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初步形成学习古诗词的能力;而“语文园地”“古诗词诵读”中的选篇,目的则在于让学生多读多背,广泛接触,充分积累。课文内外的古诗词分别着眼于儿童学习古诗词的深度和广度,使小学教材古诗词编排呈现出立体化结构。
这样的编排方式,使每册教材中的古诗词分散排布,不会让学生感到太大学习压力,体现了新教材在“传统文化”上的有机渗透[11]。
(二)由易到难的梯度设置
教材在对选诗进行编排时,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古诗词的难度梯度设置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选诗数量随年级升高逐步增多。
由表3可见,“语文园地”栏目中的诗词数量没有随着年级的升高出现明显的变化。在课文部分,一年級上册编入诗歌2首,学习任务较轻,有助于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儿童适应古诗词学习;从一年级下册至二年级下册,每册教材课文中的古诗词数量逐渐增加到4首,并开始以“古诗二首”的形式组合出现,一课当中选入两首古诗,进行对比教学,难度略有增加;三年级上册开始,选作课文的古诗词数量继续增加,每册达到6首,并从四年级开始编入词,以“古诗三首”或“古诗词三首”的形式组合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在六年级下册的最后设置了一个“古诗词诵读”板块,共编入10首诗歌,使这一册书中的古诗词总数达到了17首之多。一方面,六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更高,有能力积累更多的诗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好地与初一年级的古诗词学习衔接起来。
第二,选文主题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深化。小学低学段选入的古诗词多为写景诗和童趣诗,如一年级上册的《江南》(写景诗),二年级下册的《池上》(童趣诗)等,通俗浅近,明白易懂,基本没有太深刻的主旨内涵,符合“课标”对本学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诗歌主题逐步深化,在第二学段出现了《题西林壁》等4首,阐述人生哲理的诗歌,《元日》《清明》等3首涉及传统文化的诗歌以及《出塞》《凉州词》等3首边塞诗等,主题由“浅近易懂”向“内涵丰富”明显转变,深度较前一学段增强。到了第三学段,除上述题材外,还出现了忧国忧民、送别诗等不同的题材,主题深度进一步增强。
总之,新教材的古诗词编排新颖立体,别出心裁,课文中的古诗词的数量逐渐增多,选诗主题逐渐深化,都表明教材编写者在编排古诗词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在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习兴趣上的良苦用心。
三、助读系统及课后练习的趣味性
语文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12],在编制语文教材时,不仅要方便教师教学,也要方便学生学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之前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深入的理解学习材料[13]。通常以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的形式进入语文教材的编排中。“课标”强调培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针对小学生而言,助读系统以及课后练习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通常位于单元之前,起到揭示本单元主题的作用。统编教材一至二年级的学习任务以识字认字为主,选文独立成篇,单元设置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围绕同一主题筛选若干课文组成一个单元,使选文与选文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篇即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4]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在导语的设计上,则表现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形式,既富有趣味,又具有实用性。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包括《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这三首描绘自然风物的古诗。在单元首页上,人文部分的导语为:“飞鸟在天空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都有可爱的生灵。”语文要素部分的导语为:“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情写清楚”。一方面,“人文主题”部分的导语体现了教材编排的人文性目标,通过简单活泼,充满童趣和诗意的陈述性语句,搭建起“自然”的情景,揭示了本单元“自然”的主题,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古诗的理解。另一方面,“语文要素”部分的导语则对学生提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其中,“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一条,也与“课标”中对本学段古诗词学习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相符合[15]。
(二)丰富有趣的注释体系
我国的注释出现很早,在先秦文献中就有对《诗经》等的解释,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顾黄初先生强调,给教材作注释和给一般读物做注释有很大不同,多了“辅助教学”的目的[16]。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注释是逐渐丰富起来的,主要涉及拼音注释和课下注释。
拼音注释在统编教材中是“先无后有,逐渐减少”的。出于对幼小衔接以及拼音难度大等问题的考虑,温儒敏教授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先认字后学拼音”,新教材在古诗词拼音注释的编排上也体现了这一理念。首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最初几首古诗词是做为识字的辅助材料出现的,如“识字”板块的《咏雪》和“日积月累”中的《咏鹅》,并没有对诗歌进行拼音标注。随着拼音教学的开始,统编教材开始对古诗进行注音。从古诗的注音情况来看,一年级上册的《江南》《画》《悯农》《古朗月行》《风》,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中的所有古诗采取了全文注音的形式,目的是更好的辅助识字阶段的学生阅读,并在注音的帮助下掌握更多字词。从二年级上册开始,随着儿童认识的字越来越多,统编教材不再对古诗词中简单的字注音,仅对生僻字、多音字注音。如二年级下册《绝句》(杜甫)一诗,其中一句的注音为:“一行(háng)白鹭(lù)上青天。”只对多音字“行”和生字“鹭”进行了注音,再如六年级下册《竹石》(郑燮)一诗,对作者名字中相对生僻的“燮(xiè)”进行注音。并且,从五年级开始,“语文园地”中的古诗全部不予注音。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逐渐脱离对拼音的依赖,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因此设置“课下注释”进行适当的解释对学生理解诗词含义是很有必要的。统编教材古诗词部分的课下注释不是从一而终的,“课标”对小学低段(1-2年级)古诗词学习的要求主要是感受情感、语言的优美,对于理解诗歌含义尚无要求,因此没有标注释。从三年级开始,“课标”增强了对领悟古诗文大意的要求,为帮助儿童理解古诗词大意,开始插入文字注释,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获得有趣的课外知识。从注释的类别上看,有解题类的注释,如《赠刘景文》中,对刘景文的身份进行了解释;《示儿》一题的意思是“写给儿子看”;《题临安邸》则对“临安”这一地名解釋为:“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等。也有字词解释类的注释,如《己亥杂诗》中,对“生气”解释为:“朝气蓬勃的局面”;对“万马齐喑”解释为:“所有的马都沉寂了,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除此之外,还有对基本常识的解释,如《夜书所见》中的第三条注释“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第六条注释“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总体上看,统编教材古诗词的注释体系是逐步丰富起来的,起初仅做识字认字的要求,逐渐有了拼音注释,随着对理解的要求不断加深,课下注释也加入注释体系中来,注释丰富、实用、有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国风绘本”式的插图设计
插图也是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中直观明了的插图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明丽色彩的图画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肯定图画对儿童学习的辅助作用[17]。统编教材中的插图非常丰富,几乎每一页都有精美的图画,从插图尺寸来看,兼有全页插图、1/2插图、1/3插图以及更小篇幅的插图[14],使统编教材精美如绘本一般,符合小学生的审美认知习惯。
图画类型也丰富多彩,有儿童水彩画《小小的船》、情节漫画《小松鼠找花生》、实拍照片《手术台就是阵地》等,通过分析统编教材古诗词部分的插图,可见古诗词中的插图与其他课文中的插图有明显差别,所有古诗词课文均采用中国水墨画作为配图。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具有“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特点。
从文字与图画的编排上来看,水墨画以“背景图片”的形式置于底层,古诗词以“题词”的形式嵌于水墨画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浑然一体,形成天然的国风意境。如四年级下册七单元《墨梅》的配图:以浓墨、淡墨交替描绘出的一株雅致墨梅,紧密扣题。五年级下册四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凉州词》的配图:笔墨晕染出昏黄的天际,一座城楼孤独地伫立在黄沙中。渲染出边关悲壮沧桑的气氛来,与古诗的意境相和。古诗词与古画相互配合,形成“国风绘本”式的古诗词插图体系,使小学教材的“诗趣”更浓了。
(四)重视诗趣的练习设计
统编教材中的练习题位于每一课的最后,也称课后习题。课后习题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揭示教学重点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参考课后习题来指定教学目标,因此,习题类的助读系统可以为教学指明方向。对统编教材古诗词部分的课后习题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古诗词的课后习题呈现出学段层次分明的特点来。
首先,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课后习题主要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于默写、理解诗词含义等并无要求,如一年级上册《江南》的课后习题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一课的课后习题为:“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背诵课文。”“读一读,填一填。”“读一读,记一记。”重点是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诗歌的优美。
其次,第二学段(3—4年级)的课后习题在前一学段的基础上,增加了“有感情的朗读”“写”和“理解”的要求。如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课后习题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芙蓉楼送辛渐》。”“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品格。”在朗读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体现了课标对本学段古诗词学习“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的要求,而默写课文则体现了从要求学生会认、会读到会写的转变。
第三学段(5—6年级)课后习题的要求更复杂,不仅有读、背、写、理解的要求,更有体会情感、自主学习和学习迁移的要求。如五年级下册四单元的《古诗三首》的课后习题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一单元的《古诗三首》课后还设置了一道选做题:“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一首改写成短文。”
对三个学段的课后练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课后习题的难度逐渐加大,学段分明,既与“课标”要求有密切关系,也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统编教材助读系统编制的科学性。但是,無论哪一个学段的课后习题,都重在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古诗词的“诗趣”,例如第一学段的想象、第二学段的有感情朗读、第三学段的体会情感及改写等。
四、古诗词选编的几点不足
基于以上分析,新教材关注“诗趣”,重视“童趣”,与之前几版教材的古诗词编排相比更加突出“趣味”,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教材在古诗词编排上的做法是完美的,它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此拟提出统编教材编排古诗词时的几点不足,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提供些许思路。
(一)古诗词选文比例失衡
结合表1、2可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文的比例不太合理:首先,并非只有绝句诗可以体现中国古诗词的情趣。新教材古诗词各类体裁的比重相差悬殊,绝句比重有过大之嫌,且元代仅有一首七言绝句入选,该时代的典型文学形式元曲一首都没有入选,不利于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完整性。其次,唐宋时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尤其是唐诗,超过统编教材古诗词选文的半数,统编教材的选文朝代呈现“梭形”分布,易使小学生提起古诗词就只知唐宋诗词,不利于系统、完整的体会中国诗词的趣味。再次,选文作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作者仅有李清照一人,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优秀的女文人,如东晋的谢道韫、唐代的薛涛、鱼玄机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下来,是否可以从中选择几首简单的作品或片段编入小学教材,让小学生认识到,不只有男性作家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中国古代也有才华横溢的女性,消除性别偏见,促进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古诗词编排不够合理
统编小学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以三年级为界限,呈现出两种分布形态来。三年级之前的古诗词曾以“识字加油站”和单篇课文的形式出现,如《咏雪》《江南》《静夜思》等,古诗词分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低年级是小学生对古诗词形成初步感知的重要时期,古诗词单篇成课是否科学合理,独立的古诗词能否帮助低龄儿童形成对古诗词的初步认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年级之后,古诗词开始编入单元教学。从统编教材的单元设置上看,古诗词作为单元中的一课与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但是单元主题往往与现代文更加契合,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大自然的生灵”,单元中的几篇现代文《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都符合主题,但第一课中的三首古诗在主题上更偏向“自然风光”,从主题上看,编入这一单元略有牵强。古诗词有自己独特的语境,统编教材缺乏古诗文的独立单元,也许不利于古诗词语境的形成。
(三)助读系统实用性有待加强
语文教材需要明确、实用的助读系统来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但本套教材中的助读系统不够实用,主要体现在导语和课下注释上。首先,统编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往是一小段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句子,如“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等,诗意盎然的短句的确体现了“人文性”的要求,但在揭示单元主题上的作用却不够明确,对于小学生来讲,可能需要猜测或者教师解释才能理解这些导语的意思和单元的主题,如此一来设置导语的意义就模糊掉了。其次,中高年级对古诗词已经有较深的“理解”要求了,但统编教材中的课下注释不够丰富,尤其“语文园地”中的古诗词,没有设置任何注释,甚至也没有泡泡语、便签或旁批等提示语,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忽视这一部分的学习,这一部分的古诗词虽然重在积累,但适当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积累,而且,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会加重学生负担,打击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统编教材在古诗词的选文、编排以及助读系统的设置上都展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更加着眼于传统文化的趣味,强调积累。统编教材凝聚着专家学者多年的心血和智慧,但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要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统编教材,用创造性的思维来使用教材,更好地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并为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提供进一步完善的思路,促进语文教材的发展,推动语文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3〕〔16〕〔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1-6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020.
〔4〕(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8.
〔5〕吴连助.生本思想乃语文民主教育之魂: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2(03):7-9.
〔6〕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5.
〔7〕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02):4-9.
〔8〕张志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05):67-7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3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4.
〔10〕黄倩.儿童本位视角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11〕刘媛.部编版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古诗词选编及使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0.
〔14〕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沈致隆译.智能的结构(经典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27.
〔15〕何芙蓉.插图——不可忽视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J].现代语文,2008(32):78-79.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