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宁, 吴遵秋, 康颖倩, 修江帆, 张金娟, 曾 柱
(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贵阳 550025)
国务院下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文件中强调:“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1]。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2]。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3]。而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学习环境固化、思维培养欠缺、学习引导不足等问题[4-7]。基于此,我校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2017年获批的贵州省一流平台建设项目、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等项目经费支持下,对中心实验课程及内容、人才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与创新,构建了“多元立体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16年获批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始终铭记“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精神,坚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为一体”的教学理念,长期致力于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突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对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调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坚持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教学与科研、教学与思政、教学与竞赛相结合,从培养环境、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建设,构建了一个有层次、有梯度、有阶段、层次分明、融合递进的“多元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
图1 “多元立体式”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心通过打破专业界限、学科界限,优化、重塑并整合“多媒体形态学、化学与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感染与免疫学、多媒体机能学、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生命科学馆”7大实验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搭建统筹管理、共建共享、协调合作、形式多样的运行模式。同时加强各学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与中心之间、中心与医院之间、中心与企业之间合作,充分打造开放、共享、合作、交叉训练的培养平台,实现对学生互帮与协同指导。建立切实有效的互育-共享机制,给师生提供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的校际、校医、校企之间的多元化培养环境,拓宽学习时空,延伸、拓展与升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8-9]。
以本科生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重组、构建了经典基础型、综合整合型、探究创新型3层次实验课程内容,并贯穿医学素养培养,打造从各学科知识与技能掌握到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从构建自我认知到启发思维及能力创新的层次递进的立体化培养内容。
(1)经典基础型实验。针对我校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经典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及应急措施、基础理论与实验知识、基本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常规仪器使用。
(2)综合整合型实验。针对我校二、三年级学生开设综合性、整合性实验,强调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过渡,注重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交叉融合。
(3)探究创新型实验。针对学习能力突出、兴趣较强的学生,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在开放实验室开展探究创新型实验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进行探究性创新性实验。
依据学生知识体系特点进行分阶段学习、训练和培养,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微课、MOOC等线上资源,借助在线教育软件及网络交流平台等开展多样化线上线下交互实验教学活动[10]。通过训练实践、强化综合、启发创新3阶段,着重于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展递进式培养。
(1)训练实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制定不同培养方案,采用“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形式,学生进行经典、基础、验证性实验,掌握基础实验知识和技能。在稳固基础同时,贯穿实验安全及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捕获学习目标,紧跟医学领域最新动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律能力、信息捕获能力、表达、归纳及总结能力。
(2)强化综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引导”形式,以临床问题或科学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思维、逻辑思维、科学研究思维,训练和提高其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及实践能力。
(3)启发创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鼓励学生“6走进”,即走进开放实验室、走进大创项目、走进竞赛、走进学生导师团队、走进科研团队、走进教研团队。多角度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自主探究、自主实践,拓宽学生学习途径,鼓励多渠道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注重捕获知识、总结知识、共享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培养乐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11-12]。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对青年教师多元化的师资建设也是其中重要环节。采用“教学指导+科研指导”促进青年教师“两条腿”走路,在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指导教师+比赛教师”,鼓励青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各类大学生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并作为比赛教师主动参与教师的各项教学技能比赛,在指导教师与比赛选手两个角色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课内课外的自我提升;“虚拟仿真项目研发+混合式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用心体察与发现实体实验教学中的难点,引入并主持或参与研发虚拟仿真项目,在实践中积极采用虚实结合的混合式实验教学[13-14]。通过多元化的师资建设,多渠道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及信息技术素养,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15-16]。
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类型4个方面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素养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来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根据学生培养目标、专业、学习阶段不同,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参与度及实践、动手、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自评、教师点评、实验技术人员评价、医生评价、企业评价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加强相互间的互动,强化学习内容,训练表达、分析、总结、评价能力;采用形成性、过程性、总结性评价实现评价类型多元化。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成效。
我校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荣获贵州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发挥中心示范与辐射作用。
通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施,近3年中心在申报教改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出版教材、发表教改文章等方面取得系列成绩,推进中心可持续建设与发展。如成功申报教改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校级教改项目共10余项;出版教材16本,实验讲义5本;自主研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专利3项;发表教改文章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3篇;指导学生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9项、省级项目21项;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共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7篇。
基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锻炼师生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了中心与各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针对实验室安全,研发了“实验室安全教育虚拟仿真实验”;针对科学思维训练,研发了“基于科学思维训练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综合实验”,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研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检查虚拟仿真实验”等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已被国内十几所高校有偿共享使用,发挥中心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自2017年项目开始实践以来,通过构建的“立体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学生及青年教师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项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项40余项,得到社会认可。基于本成果的实施,中心培养的学生年均10余名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先后被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录取,考研录取率达到95%。同时,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优秀教师风采奖1项,优秀制作奖1项,优秀教师荣誉称号3项。
我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基于中心7个实验教学平台,加强中心与企业、中心与医院的协同与互育,打造多元立体式培养环境;创新3层次人才培养内容、3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综合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科研思维、创新思维培养,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知识、技能、实践、思维、素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维度医学人才培养。今后中心将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深挖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和亮点,优化和完善实验教学中心,推进我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