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肌间隙峡部“T”形植骨钉钩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

2021-06-24 07:15邓志刚王文治张磊汪超屠敏
颈腰痛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椎板植骨椎弓

邓志刚,王文治,张磊,汪超,屠敏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民医院,1.外四科;2.控感科,陕西汉中 723100)

目前腰椎峡部裂手术方式较多,包括钢丝捆绑技术、钉钩固定技术、椎板螺钉技术等,钉钩固定技术是较常用的术式,但传统术式椎旁肌剥离程度较高,处理峡部断端硬化骨咬除后进行植骨、钉钩加压后远期随访峡部可能短缩,且难以满足峡部断端的植骨量,接触面局限,影响植骨融合率[1]。为进一步降低钉钩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手术创伤,提高植骨融合率,本科室近年采用经肌间隙入路,采用“T”字形自体髂骨植骨块作为补丁进行椎弓峡部的植骨重建,获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年龄8~18岁,平均(13.98±2.54)岁;L4峡部裂4例,L536例;病程4~12个月,平均(6.32±1.24)个月,均接受经肌间隙峡部“T”形植骨钉钩固定,随访2年以上。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取纵向后正中切口,于双侧正中旁1.5 cm打开深筋膜,确定Wiltse肌间隙并进行钝性分离,手指触摸确认关节突关节,采用“S”形拉钩显露椎板及关节突关节外缘。使用巾钳提拉棘突,明确峡部断裂位置,用髓核钳、刮匙等工具将峡部断端增生组织彻底清除,并咬除约2 mm深的硬化骨获得新鲜骨界面,对峡部断端两侧椎板外层皮质采用高速磨钻打磨至轻微渗血,形成“T”形植骨床。随后进行自体髂骨取骨,骨刀截取2块附带外板骨的松质骨,以植骨床规格为标准修剪成“T”字骨块,小心嵌入植骨床并轻敲打实。显露病椎“人字嵴”,人字嵴顶点处开口后调整角度,以开路器进入椎弓根内有“磨砂感”为佳,球探探查明确钉道位置良好,于病椎双侧置入椎弓根螺钉;在对应的椎板下缘安置椎板钩,通过加压器对钉钩纵向加压并旋紧螺母,获得峡部植骨块加压效果。钉钩固定后,采用巾钳提拉棘突明确获得良好的稳定性。留置引流管 2 条,闭合切口。1~3 d后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指标以及围手术期、随访期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使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症状、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2]评价功能障碍;采用Brown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3]。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4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手术时间(82.12±18.21)min,出血量(135.72±13.28)mL,住院时间(6.08±1.66)d,随访(3.04±0.40)年;术后2例发生间歇性腰部疼痛,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无内固定失效、继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下降,末次随访较术后3个月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术后3~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典型病例见图1。

图1 患者L5双侧峡部裂手术前后X线片(a:术前;b:术后)

表1 手术前后VAS评分、ODI指数比较

典型病例

3 讨论

腰椎峡部裂病因复杂,其机制可能是椎弓峡部反复的微损伤引起关节间缺损,随之出现应力性骨折,因此好发于运动量较大的青少年[4]。手术方式包括钢丝捆绑技术、钉钩固定技术、椎板螺钉技术等,其中钉钩固定较为常见,其不造成棘突、棘上等韧带破坏,提高了节段稳定性,腰椎活动度影响小,还有助于预防椎体滑脱[5]。传统钉钩内固定术为开放式手术入路,自椎板、棘突广泛剥离后进行置钉、植骨等操作,破坏椎旁肌的神经及血供,术后可能因肌萎缩、纤维化等发生慢性腰背部疼痛。另外,青少年患者峡部较细且薄弱,常规植骨峡部断端接触面小,植入骨量少,断端不易愈合,影响融合率,愈合后可能因骨质较少,再次断裂风险增加;钉钩加压后可能造成峡部短缩,影响椎弓原有解剖形态,上下椎关节突咬合关系紊乱,可能再次发生疼痛症状[6]。为弥补常规钉钩固定术的不足,本科室近年采用经肌间隙峡部“T”形植骨钉钩固定进行峡部重建、加压内固定。手术从经典的Wiltse肌间隙进入,能直达患椎后外侧结构,不造成明显的椎旁肌肉损伤,可保留相关韧带完整性,保留脊柱后柱椎旁肌肉附着,能够减少术后慢性疼痛以及脊柱失稳发生率[7]。

本研究术后2例发生间歇性腰部疼痛,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均无内固定失效、继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同时出血量较少、住院时间短,提示该术式具有降低手术创伤、术后恢复较快、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优点,同时早期随访的内固定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8]。 本研究制备“T”形植骨床并将两髂骨块制定“T”形进行椎弓峡部重建,制备“T”形植骨床时凿除了一定深度的硬化骨,增加了植骨量,“T”形设计强化上关节突、椎板间的联合强度,使植骨融合后椎弓峡部具备良好的强度与长度,更加符合人体正常的生物力学特点[9]。“T”形补丁植骨块与峡部能够获得良好的一期愈合效果,本研究术后3~6月均获得了完全融合:钉钩固定系统安放妥当后,植骨骨块还受到连接棒的加压作用,促进了峡部植骨愈合,术后降低了峡部短缩风险,保障了腰椎稳定性[10]。

猜你喜欢
椎板植骨椎弓
经皮椎体强化术单侧穿刺方法研究进展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Herbert螺钉合并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基于振动信号融合的手术机器人椎板磨削剩余厚度识别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3~6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在3D打印技术下的测量研究
颈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人工椎板的研究进展 *
椎板螺钉在胸椎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