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鸿娟
2020年4月,我在一场线上教研活动中,观摩了一节“语文主题学习”示范课,是由江西省弋阳县第二小学洪玲老师带来的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級下册第四单元精读引领课《花钟》,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在课堂结束后,洪老师和大家交流备课的心得,令听课老师们受益匪浅。
一、教材研读深,目标定位准
洪老师首先强调了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没有目标,课堂就会“一盘散沙”,教师走着走着就会陷入迷途。洪老师就是通过深入研读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总目标、年段目标,借助单元导语、交流平台、课后习题等,准确把握了单元总体特点,确立了本课的“双线主题”。
研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确立有法可依,《课标》第二学段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文章大意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
关注“单元导语”。“单元导语”是体现编者意图、点明单元主题、揭示单元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洪老师借助“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双线主题——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寻找教学要点。课文“泡泡语”“这两个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课后练习中“默读第1~2自然段,分别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语文园地”之“交流平台”中“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有时候,一段话的大意需要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进行概括”“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所有的提示都指向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这一语文能力的悬链。《花钟》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必须起到“学法”引领的作用。
没有目标就会失去方向,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前提,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如何研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洪老师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
二、学情分析准,前后巧连延
备课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掌握的前连后延,以及本节课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
洪老师首先用图表的方式分析了三年级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前连后延。如:在低年级学习了提取信息,对文本内容有初步感知的能力;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也就是本单元学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以此来初步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之后还将在三年级下册七单元逐步由段落向整篇过渡,“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
洪老师从学生的学习起点、语用的前连后延、本节课学生能力发展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了解到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哪些是需要学习的,遵循由句到段再到篇的语文能力的发展路径和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从而确定这节课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点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大意,并初步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的目标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教学设计精,以例巧悟法
课堂上找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贯穿整堂课教学,在多文本融合中巧妙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洪老师让学生默读1、2自然段,看看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用横线分别把句子画下来。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默读时间,学生读完后先同桌交流,然后站起来回答。有回答错的或者表述不准确、不简练的,洪老师都给予了耐心的提示和纠正。学习完后,及时进行方法的回顾与梳理,降低了学习难度,化难为易。然后链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一文,让学生将所学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做到学法用法。可以说,整堂课对找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的训练是很充分的。
四、品味语言,训练表达
更让我感觉眼前一亮的是,在教学中洪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上(找关键句其实是把握文章大意的训练),在这一能力的训练中,洪老师并没有忽略学生的语言训练。《花钟》这篇文章语言表达丰富生动,课后习题中“课文中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你喜欢的花”,都提示了关注课文语言。
洪老师用很多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如:伴着音乐播放花朵开放动图,“看着这些美丽的花儿,你想起了哪些词语”“看看课文是怎么介绍这些花的”“你发现了这些表现时间的词语非常有序”“你发现了它们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开放的姿态各不一样”“句子长短错落,节奏也富有变化”“请仿照课文中不同的表达方法练习写一写鲜花开放的样子”……最后,洪老师链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一文,这篇文章与课文类似,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花开。
丛书文章的整合增大了学生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落实了学习目标,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提供了适切的阅读素材。
崔峦老师说过:“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方法学习、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缺一不可。洪老师的这堂课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京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