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阵学,王云
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山东青岛 266000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人数的增加,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肝区肿物、右上腹疼痛及全身症状。肝癌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处于疾病晚期,预后较差。肝肿瘤切除术是目前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1]。由于肝癌对全身化疗及放疗并不敏感,一般不主张将放疗和化疗作为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在原发性肝癌中应用增多,已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成熟技术[2]。研究对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该院治疗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探讨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该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明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单纯TACE治疗,男31例,女8例;年龄37~69岁,平均(52.8±6.4)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29例;巨块型12例,块状性21例,结节型6例。实验组39例采用TACE联合CT引导下RFA治疗,男32例,女7例;年龄38~68岁,平均(52.3±6.1)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30例;巨块型11例,块状性21例,结节型7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病理诊断明确;②病灶未侵及周围脏器或大血管;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家属知情同意;④凝血功能正常;⑤年龄<70岁。
①发热或合并感染性疾病;②严重肝功能异常;③近期行粒子植入;④凝血功能异常;⑤门静脉主干栓塞。
对照组行单纯TACE,具体为:经皮进行股动脉穿刺,在X线透视下进行操作,经腹腔干造影后选择合适的供血动脉进行化疗栓塞,化疗药物及剂量为:氟尿嘧啶(国药准字H12020959)600 mg/m2动脉灌注,表柔比星(国药准字H20123260)60 mg/m2动脉灌注,灌注完成后使用碘化油及明胶海绵栓塞供血动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CT引导下RFA治疗,TACE操作及给药方式同对照组,在TACE完成后1~2周进行RFA操作,具体为:先进行肝脏CT扫描,在CT图像上估计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将射频消融针刺入肿瘤,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治疗时间,较大的肿瘤应多次调整位置进行消融。
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进行肝脏CT扫描,计算肿瘤体积,肿瘤体积=(肿瘤长径×肿瘤短径×肿瘤高径)×π/6。同时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采集患者静脉血,检验甲胎蛋白(AFP)。术后进行1年随访,定期进行复查,观察有无复发病例(出现新发病灶或原有肿瘤体积增大),做好统计。
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肿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肿瘤体积比较[(±s),cm3]
表1 两组患者肿瘤体积比较[(±s),cm3]
?
术前两组AF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AFP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实验组在1年随访期间出现复发3例,复发率为7.69%;对照组在1年随访期间出现复发11例,复发率为28.21%,两组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1,P=0.018)。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FP比较[(±s),ng/mL]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FP比较[(±s),ng/mL]
?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环境因素及遗传有关,多数患者以右上腹痛为首发症状,伴有乏力、消瘦及腹胀等,但是一部分患者确诊时无明显症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3-4]。目前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手段为根治性肿瘤切除,如果不能手术切除,可选择肝动脉结扎、栓塞、聚焦超声、微波及消融等,由于肝癌对全身化疗及放疗并不敏感,一般不主张将放疗和化疗作为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5-6]。原发性肝癌周边血供丰富,将肿瘤动脉血管堵塞可以阻断肿瘤营养,肿瘤在营养缺失的条件下逐渐发生坏死,这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原理[7-8]。TACE虽然在短期内可起到控制肝癌的作用,但是肿瘤复发和转移会影响TACE的疗效。这是因为TACE不能完全阻断肿瘤营养,肿瘤周边也存在散在恶性细胞,PET/CT发现TACE术后仍有放射性浓聚现象,提示有恶性细胞存活。研究发现,TACE术后肝癌发生间质性改变,内皮因子表达升高,主要表现为肿瘤血管异常增生,这是导致TACE术后肿瘤扩散的重要原因[9]。大部分肝癌患者需要进行多次TACE才能有效控制病灶,虽然TACE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使患者获益程度仍较为有限。
RFA的原理是产生高频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发生坏死,CT引导下的RFA更为精确可靠,对于直径<3 cm的肿瘤病灶可达到根治效果。RFA通过将电极插入肿瘤组织,利用高频射频产生大量热能,利用热能杀死肿瘤细胞[10]。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在60℃即可发生坏死,而RFA局部热量可达到70℃以上,所以RFA具备灭活肿瘤细胞的能力[11]。TACE联合RFA由于治疗原理不同,在治疗原发性肝癌过程中可发挥协同作用,特别是对于瘤灶较多或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其可能的原理为:TACE阻断肿瘤血管,减轻周围炎性反应,RFA更容易定位,由于肿瘤周围血管闭塞,避免了RFA治疗期间带着热能,而且降低了“热沉效应”,从而使RFA的热量分布更为均匀,杀灭肿瘤细胞更为彻底。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肿瘤体积分别为(44.29±13.63)、(21.58±8.85)、(9.71±2.14)cm3,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肿瘤体积,分别为(51.49±15.42)、(27.03±11.67)、(13.64±3.31)cm3(P<0.05),与郑加生等[12]的研究:TACE联合RFA组术后3个月肿瘤体积为(46.78±18.95)cm3,低于TACE组的(57.83±24.17)cm3(P<0.05)相符。说明TACE联合RFA在控制肝癌肿瘤大小方面有明显优势。AFP是肝癌的一项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其高低可反映肿瘤预后。该研究结果显示,TACE联合RFA1年复发率控制良好,实验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AFP分别为(836.14±174.93)、(274.61±44.53)、(134.26±21.07)ng/mL,优于对照组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AFP, 分 别 为 (971.35±191.73)、(405.41±64.07)、(214.93±38.64)ng/mL(P<0.05),与张强等[1]的研究:TACE联合RFA组术后3个月AFP低于TACE组(P<0.05)相符。说明TACE联合RFA显著降低AFP,明显提高了患者预后水平。
综上所述,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良好,可控制肿瘤体积及AFP水平,并且降低1年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