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调补心肾论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分析

2021-06-23 14:07赵丽华
中外医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山茱萸泽泻熟地黄

赵丽华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中医内科,吉林长春 130000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流行病学统计,全球大约有27%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因为睡眠障碍引起患者出现的失眠抑郁障碍症患者高达9.7亿。中国因为失眠症状引起的失眠抑郁障碍症患者高达8 500万。导致患者出现失眠的原因较多,日常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生活环境刺激、精神情绪以及自身生理方面的疾病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失眠症状[1]。中医认为失眠患者无外乎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相关原因,而情志所伤是最为常见的原因,病位则以患者的心、肝、脾、肾为主,病理病机则以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肾不和为主。基于此,在治疗时将失眠症状分为心脾两虚、肝郁气滞、痰热忧心等证型辨证施治,以调补心肾为主要治疗原则,并注重药对的施治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该研究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该院门诊诊治的失眠患者60例及262个门诊处方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和资料,结合调补心肾论治失眠症状的经验进行整理并挖掘相关数据,探索调补心肾论治失眠症状时所用药物的频率、性味、归经等相关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门诊诊治的失眠患者60例,以及对60例患者所出具的262个门诊处方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和资料,进行相应数据统计与挖掘分析。所选研究资料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悉该次研究详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1.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按照现代医学诊断标准,以中华医学会精神学会所编写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作为诊断指标:①患者入睡困难,或者患者在睡着后容易惊醒,在醒后却不能继续入睡,或者患者彻夜无法入眠,患者精神状态表现为白天困倦疲乏不适;②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精神过度集中于失眠状态,对失眠处于忧心和过度担心的状态;③因失眠导致患者精神情绪受到严重的影响,苦恼情绪影响患者的社会交流、生活状态以及职业功能;④患者每周出现的睡眠紊乱时间超过3次以上持续至1个月;⑤患者无严重的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功能障碍,患者无因其他疾病导致严重的继发性[3]。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失眠按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不寐”的评判标准:①患者睡后易醒,或彻夜难眠,持续时间超过4周以上;②患者日常生活状态处于多梦、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相关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头痛头晕、心烦气躁;③无其他影响患者出现不寐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按照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所出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合订本》进行证候标准诊断:主症为患者在入夜以后难以入寐,或彻夜难眠,最终导致患者心烦意乱,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次症为患者有头晕耳鸣症状无心烦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脉:患者舌红苔少,脉细数。以上主症需同时兼具至少1项次症,并符合相应的舌脉诊断标准可确诊为不寐。

1.3 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史按照中药处方诊断信息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1.1录入相关数据。2人背对背分别针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录入完成之后进行审核。定时按规则进行相应数据的抽取并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校正,以确保所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信息录入完整以后通过Excel表格软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中药处方详细信息进行汇总,建立失眠病历数据库。采用VFP9.0统计学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统计挖掘分析,按照中药词库表中的相应词条对所录入数据中等中药词汇进行整理,规范化整理相应药物名称使用别名者进行修正,不同炮制方式按照同一种药物可归为一种。最后将中药药物统计结果进行频率汇总,按结果分析从调补心肾论治失眠患者时的用药的药名频率以及性味归经等相关情况。

2 结果

60例失眠患者共262份中药药方,所用中药品种高达65种之多,使用频率超过60%的有16种,使用频率最高为熟地黄(98.09%),依次为山茱萸(95.80%)、山药(95.41%)、泽泻(95.04%)等,用药性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苦、再次为涩;归经以肝肾为主,其次为心、再次为脾。见表1。

3 讨论

失眠中医病名为“不寐”,不寐最早见于《诗经》,《诗·邶风·柏舟》中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一说,后在医学文献《内经》中将“不寐”称之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类证治裁·不寐》中关于“不寐”的病因病机界定为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4]。当患者阴阳失调时,会产生不寐症状。此外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导致患者出现不寐的原因之一,脾胃是患者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胃不和则患者难以安眠,肝藏血,肝血不足,则魂无所居、夜寐不和;《黄帝内经太素·七邪》有“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大则不得偃卧。”因此肺气不畅将影响气机的流畅,进一步影响患者安卧。心藏神,心神被饶,神不归舍,则患者难以安眠[5]。肾阴不足,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交于心,患者营养精神气血全面不交,则导致患者失眠。《灵枢·大惑论》记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认为营卫不和、气血失调也是导致患者出现不寐的重要原因[6]。因此,引起患者出现不寐症状的原因较多,营养失调、营卫不和脏腑器官功能紊乱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寐症状,但总体来说阴阳失调是导致患者出现不寐的根本原因。该研究中在治疗失眠患者时基于营养失调、心肾不交的重要病机病理进行分析,从调补心肾论治失眠症状,与上述多项中医理论研究结果具有充分的一致性。

表1 以调补心肾论治失眠用药统计

3.1 调补心肾论治失眠的用药机制

中医理论分析失眠患者其主要原因在于心肾不交,水火失于既济,则君火上扰致患者心烦不安而健忘不寐,肾阴不足则脑髓失养、耳鸣梦遗,以阴虚火旺之象使患者失眠。在遣方用药的过程中需要滋肾阴、降心火,调补心肾佐于活血祛脾、化痰通络,核心用药以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酸枣仁、夜交藤、半夏、夏枯草为主。然后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辩证施治,心脾两虚、心火偏亢重者则采用栀子、竹叶达到清心泻火的目的,或用黄连以降心火;肝郁气滞型则以合欢花、百合等达到疏肝解郁、清心安神之目的;痰热忧心、阴虚阳亢者则以知母、胡黄连、黄柏等清虚热之药物,或配以砂仁区以醒脾开胃,或加入焦三仙以助健脾胃,辨证论治、诸药合用以调心补肾治疗失眠症状。王晓燕[7]《项颗教授治疗睡眠障碍的经验介绍》总结得知项颗教授认为失眠症的发生所累及的脏腑较多,主要包括心、肝、肾、脾、胆、胃等,该研究记录了案例采用上述疗法显示疗效显著,用药机制与该文具有一致性。

3.2 以调补心肾论治失眠用药频次分析

李珂辉[8]分析卢尚岭教授治疗不寐的用药经验,结果显示14首方剂中用药频次前4位的药物为酸枣仁141次(96.57%)、熟地黄139次(95.20%)、山茱萸118次(80.82%),茯苓100次(68.49%)。该研究中熟地黄(98.09%)、山茱萸(95.80%)、山药(95.41%)、泽泻(95.04%)等,熟地黄、山茱萸属于味厚药物,味厚者则为阴中之阴,因此能够有效达到滋阴补肾水的良好功效。泽泻味咸,山药、地黄均为润物,入药后能够起到降肾躁润肾脾的作用。采用上述几味药物配伍能够达到补无形之水祛无形之躁,起到良好的治疗功效。故而在治疗失眠药方中用药频次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等药物频次最高[9]。

3.3 用药性味归经分析

邢亦夕[10]《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刘艳骄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研究》中,对就诊于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科刘艳骄教授失眠患者资料筛选出的303张处方得到治疗失眠频率>10次的药物66种,其中归心肝二经的温性药、甘味药应用最为广泛,其次是平性药、苦味药、辛味药、归脾经的药物等;得到常用药物组合12条;得到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6对,治疗失眠的新处方3首。该研究表明熟地黄味甘微温,入肝肾经,为滋阴补血之良药,山茱萸其味酸涩,入肝肾经,具有滋补利尿、补肝肾、健胃、益气血等多重功效,在治疗眩晕耳鸣、阳痿遗精等相关症状时疗效显著。泽泻味甘寒,《别录》记载泽泻可“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11]。酸枣仁和夜交藤为对药,其味甘苦性平,归心肝经,两药相须而用,既滋养阴血又可达到通心肾、宁心安神功效,其功效将远高于这二者的单一成分,与文献成果具有一致性[12]。

综上所述,在治疗失眠患者时,从调补心肾论对失眠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以补肾益心、滋阴补血、清热健脾、养心安神为用药原则,达到了标本兼治、症证结合的治疗特点,为中医治疗失眠用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山茱萸泽泻熟地黄
泽泻到底“毒”不“毒”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山茱萸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泄热渗湿的建泽泻
豫西南山区山茱萸播种育苗技术
HPLC法测定山茱萸果核中5种有机酸的含量
泽泻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