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泰安市优抚医院精神科,山东泰安 271000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其特征主要为高血糖、尿糖,胰岛素释放异常和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早期无临床症状,至症状期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善饥、疲乏无力和消瘦等症群,久病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眼、肾及神经病变,该病常受环境、免疫和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资料显示[2],2型糖尿病(T2DM)为认知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学者研究指出[3],在T2DM患者长期治疗过程中,受经济压力、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常常会出现精神压力增大等情况,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T2DM患者伴发精神症状与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也与糖尿病不同类型有关,但精神症状的出现、类型及病程的长短与血糖高低不总成平行关系。当T2DM与精神障碍同时出现时,患者常由于对疾病缺乏自知力和求治欲望,给治疗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临床研究发现,T2DM患者伴发精神障碍后,容易造成治疗依从性降低,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另外,精神障碍还有可能减弱胰岛素敏感性,使糖脂代谢紊乱症状加重,从而推动病情发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临床对于T2DM伴精神障碍患者常重视血糖控制治疗而忽视对精神障碍的治疗,因此导致病情反复,整体疗效不理想。基于此,现将该院2017年5月—2020年5月100例老年T2DM并精神障碍患者纳为研究样本,探讨抗精神病治疗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择100例于该院治疗的老年T2DM伴精神障碍患者。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诊断均证实患有T2DM伴精神障碍,其中T2DM符合与中国T2DM防治指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精神障碍符合CCMD-3[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65岁者;近2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保留患者的知情权,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有血液病史者;酮症酸中毒者;伴有肿瘤、泌尿系统感染、心力衰竭等疾病者;伴有其他躯体疾病者;有药物、酒精依赖史者;伴有甲亢、自体免疫学疾病者。将所选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5~85岁,平均(72.63±5.14)岁;糖尿病病程1~18年,平均(8.59±2.44)年。试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66~84岁,平均(72.70±5.05)岁;糖尿病病程1~17年,平均(8.42±2.31)年。经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内容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降糖药物(使用胰岛素针,20~58 U/d,于三餐前30 min皮下注射)治疗等,并鼓励患者开展被动与主动运动。
试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富马酸喹硫平(国药准字H20030741;规格:25 mg)治疗,初始剂量为25~50 mg/d,结合病情与不良反应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逐渐增加到100~400 mg/d,分中晚服用。
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
①对比两组血糖指标:主要包括FP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和HbA1c(糖化血红蛋白)。②对比两组精神障碍程度:参考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6]进行进行评价,合计18项评分,每项0~7分,总分为126分,评分与精神障碍严重程度成正比。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后血糖指标比较,试验组FPG、2 h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对照组BPRS评分为(44.84±4.49)分,治疗后为(41.30±4.15)分;试验组治疗前后BPRS评分依次为(45.03±4.49)分、(35.25±3.55)分。对照组治疗后BPRS评分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33,P<0.001)。
T2DM是一种发病率高、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且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躯体疾病,患者发病后常合并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病情进展后,将加重患者的症状,促使心理障碍转变为精神障碍,特别是老年患者,其生理与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心理障碍更加严重[7]。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T2DM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但劳恩荣[8]研究认为,其发生可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亢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及脑部炎症有关,并且T2DM和精神障碍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T2DM诱发精神障碍后,患者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将会导致机体应激加重,从而促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杨静等[9]研究指出,糖代谢控制不理想和精神障碍具有相关性,T2DM合并精神障碍指的是因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造成蛋白质、脂肪、糖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伴发的神经症状与精神障碍。脑细胞能量的来源主要为血糖,故短暂的变化就有可能使患者大脑功能受到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糖代谢调节或胰岛素分泌欠稳定,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最明显,特别是脑与交感神经,最终产生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韩冬等[10]研究表明,精神障碍可能引起或促发躯体疾病,故T2DM患者精神障碍的存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十分不利。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对比(±s)
?
对T2DM患者来说,最主要的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精神障碍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可使胰岛素抵抗症状加重,而情绪波动则会升高儿茶酚合成,使糖尿病症状加重[11]。长期高血糖会使多元醇通路激活,增加DAG-PKC、AEGs生成,继而增加葡萄糖分流,使患者认知功能受到影响。T2DM患者HbA1c高水平表达会使患者精神运动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损伤进一步加重,最终加重精神障碍[12]。喹硫平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5-羟色胺受体的亲和力较高,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直接产生作用,从而改善阳性与阴性症状;另外,此药还能阻断前额叶5-HT2A受体,解除其对DA的抑制作用,增加前额叶DA脱抑制性释放,提高DA1受体激动性,使患者认知功能、阴性症状得到改善。有学者研究认为[13],喹硫平和毒蕈碱受体亲和力小,抗胆碱反应轻,且阻碍多巴胺D2受体性能较弱,因此椎体外系反应较少,十分适用于老年人中。该研究中,试验组治疗后HbA1c为(5.60±0.93)%、FPG为(5.16±1.19)mmol/L、2 hPG为(7.43±2.51)mmol/L,与对照组(7.03±1.16)%、(5.95±1.29)mmol/L、(9.15±2.97)mmol/L相比明显下降,且BPRS评分(35.25±3.55)分与对照组(41.30±4.15)分相比明显较低(P<0.05),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应用于T2DM并精神障碍患者中效果显著,降糖作用理想,精神障碍改善效果确切。张保华等[14]研究中对301例糖尿病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HbA1c为(5.58±0.91)%、FPG为(5.20±1.16)mmol/L、2 hPG为(7.50±2.46)mmol/L、治疗后BPRS评分为(35.11±3.30)分,与该研究中试验组取得的结果对比一致性好。推测原因可能是早期联合采用喹硫平治疗,能对5-羟色胺2A受体及多巴胺受体发挥出双重阻滞作用,还能够阻断肾上腺素1受体与组胺H1,起到抗精神病作用[15];另外,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具有协同作用,有助于抑制临床症状,使患者提高治疗配合度,从而大大增强整体疗效。
综上所述,对老年T2DM伴精神障碍患者采用抗精神病治疗实用性强,建议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