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玲,傅育卡,陈章兴
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消化内科,福建厦门 361000
胃结肠息肉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病症,主要指胃和结肠上的黏膜组织隆起并朝内突出,从而导致腹泻、便秘、腹痛、便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我国胃结肠息肉患病人数逐年增多,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目前针对该疾病主要通过手术切除治疗,以往临床常使用开腹切除术,但是该术式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术后并发症较多,影响预后质量[2]。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胃肠镜逐渐应用于各种消化道疾病的手术治疗中[3]。在胃结肠息肉治疗中,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4]。该文对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间在该院医治的191例胃结肠息肉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应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取该院医治的191例胃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将其设为对照组(86例)和实验组(105例)。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6例、40例;年龄34~62岁,平均(46.53±3.41)岁。实验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5例、50例;年龄32~63岁,平均(46.28±3.49)岁。该次研究得到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或家属了解研究内容且签署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经胃镜、B超检查确诊为胃结肠息肉;符合手术指征;病史资料齐全;了解研究内容且在协议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存在手术和麻醉药物禁忌证;凝血机制异常;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感染性疾病;妊娠哺乳期妇女;精神异常。
两组患者术前均禁食8~12 h,排空肠道。给予对照组传统开腹切除术,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体位,实施硬膜外麻醉,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根据B超检查情况明确腹部的切口位置和大小,逐步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使腹腔得到充分暴露,将胃肠壁上的息肉组织切下。若患者存在蒂息肉,在进行结扎后再实施切除。若患者存在恶性息肉,应对胃结肠全部切除,最后依次缝合各层组织。
给予实验组患者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根据检查结果,结合患者息肉的体积、形态拟定详细的电切除计划。若患者属于无蒂息肉,并且形态不规则时,可实施氩离子凝固手术,将氩气钢瓶打开,氩气流量维持在1~4 L/min,热凝深度控制在2~3 min,采取40~60 W的功率设定。根据患者息肉状态,从活检孔将氩离子探头置入到腹腔内,在距离病变部位4 cm的地方进行电凝处理,持续电凝直到病变部位色变清除后结束手术。若患者属于蒂息肉,实施高频电凝切除手术,从内镜活检孔将高频电金属圈套器置入到腹腔内,并将圈套器套在息肉上,通过钛夹对蒂根部进行夹定,当息肉组织颜色逐渐成为紫色后,接通电流进行电凝切除。若患者手术创面出现较多出血,可将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喷洒在创面上。若患者息肉组织体积较大,可多次切除。
①记录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②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迟发性出血、剧烈疼痛、腹胀、肠粘连。③评价治疗效果,无效:疾病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或切口不愈合;有效:便血、胃痛等症状有所改善,切口延迟愈合;显效:便血、胃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息肉完全清除,切口愈合良好;痊愈:便血、胃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00%。
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
?
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0.93%、93.33%,实验组相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对照组5例发生迟发性出血,8例发生剧烈疼痛,4例发生腹胀,4例发生肠粘连;实验组2例发生迟发性出血,2例发生剧烈疼痛,3例发生腹胀。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n(%)]
胃结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5]。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可能和慢性刺激、遗传、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6]。同时研究发现[7],机体炎症状态和感染也会导致胃结肠息肉的出现,引起胃结肠增生性或炎症性息肉。以往针对胃结肠息肉主要采用传统开腹切除术,虽然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疾病症状,但是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恢复效果不理想,容易复发[8]。
随着胃肠镜技术的发展,逐渐应用于胃结肠息肉的治疗中。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存在多种方法,例如高频电切、热极灼切、微波凝固、激光等。胃肠镜可以直接进入体内进行检查,有利于准确判断息肉的病理性质,从而根据患者情况实施个体化的手术方案[9]。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手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电灼热效应形成局部高热,使组织水分被蒸发和汽化,促进蛋白凝固和形态变化,从而进行切除[10]。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手术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较多优势,例如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可一次性切除多个息肉组织,对消化道正常组织侵袭较小等[11]。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93%)。朱海燕[12]学者研究中对胃结肠息肉患者分别采取传统开腹切除术和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手术,从结果得知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94.96%)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75.69%),和该次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了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对胃结肠息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优势明显。
同时该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67%)相较对照组(24.42%)明显更低。袁华等[13]学者研究中分析了传统开腹切除术和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在胃结肠息肉患者治疗中对并发症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胃肠镜下电凝切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96%)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30.58%),同时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低于传统开腹组,和该次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了胃结肠息肉患者使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加快身体康复。这是因为高频电凝切除术属于非接触手术,不和组织液接触,有效避免了感染[14]。同时圈套切除术中所使用的圈套器不需要更换,只需要通过控制电疗设备增大套圈器,电流随之增加,另外通过控制收缩速度,防止由于电凝不足而导致的出血[15]。手术中探头距离息肉组织0.3~0.5 cm,避免探头粘连,从而缩短手术时间。
综上所述,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能够减少胃结肠息肉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加快术后康复,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