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知网2005~2020年的文献

2021-06-23 03:22闫娟娟
青藏高原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章程大学大学生

闫娟娟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双一流”政策背景下,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符合我国现代化国家治理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高校对于学生地位的重视。学生参与也可以高效利用学校的治理资源,推进高校治理的进程,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

一、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为梳理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本研究借助中国知网(CNKI)以“大学治理”并含“学生参与”或者“高校内部治理”并含“学生参与”为检索条件,以主题为检索项,对2005~2020年的论文进行精确检索,总共检索到249篇论文,其中期刊论文193篇,博硕论文共56篇,其中博士论文5篇。对这些文献以时间为脉络进行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年份分布

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第一篇文章出现在1969年,是一篇外文文献。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了依法维护大学生合法权利,2006年我国出现了第一篇相关研究,即华东师范大学杨咏梅的博士论文《从管治到善治——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进入了研究探索的阶段。2010~2013年,是研究的上升阶段。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也开始被更多的学者关注,因此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从2013年开始,相关研究进入了的踊跃期。当年召开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提出了“国家治理”理念,高校治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也激发了学者们对此方向浓厚的学术兴趣,发文量从2013年的6篇到2016年的34篇,研究成果激增并达到了顶峰。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大学内部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作为其中一个利益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却不是很高,在高校内部治理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二)主题分布

从现有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图2)以及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图3),发现目前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利益相关者、内部治理、学生权力、大学章程、学生组织、现代大学制度、治理理论、对策等方面。学科主要集中在教育学、法学领域和管理学领域。教育学领域主要是从大学生参与能力的角度着手;法学领域关注高校治理中学生权利的探讨;管理学领域,利用管理学理论,例如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人本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对于高校内部治理中的学生参与进行相关阐述。

图1 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研究文献年度趋势

图2 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

图3 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聚焦的研究热点

(一)“问题缘起”研究

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问题缘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学生参与权利以及学生角色的思考;二是时代对于高校治理的要求。

学者们将“学生参与”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视角下进行了审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高等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学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从组织行为的角度看,现在大学生与学校中的其他成员在学校中是地位平等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应该对它的主体负有责任;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主要就是应用公共管理中的多元参与模型。[1]而“学生参与权”从高校治理的角度看,它是指学生在高校中以主体身份去参与高校治理的合法权利,然后通过学生个人或者学生组织对学校的各项事务进行介入。[2]

学者曹辉、蔡文伯、付娟等人在论述时代对于高校内部治理的要求时,从三个层面展开了讨论,即:学校、高校以及学生自身。[3]在国家层面,我国现在正在进行多元治理,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符合我国国家的治理要求;学校治理层面,现在我国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对于高校的治理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学生参与有助于我国高校治理的改革;在学生自身层面,现在学校中学生主体所占数量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想参与到学校治理过程中,以维护自身的权利和权益。[4]

(二)“参与模式”研究

随着人们对于高校治理中学生角色的认知不断加深,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开始是传统的学生主导模式,这个时候的学生主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他们所主导的主要是在教学上面的一些问题;然后是民主化共同参与模式,主要是学生组织中的学生代表发表意见,通过对学校的行政部门施加影响来实现学生参与;之后是三方协作管理模式,是指大学中的教授、教师和学生三个群体协商合作进行管理;最后是弹性分权参与管理模式[5],后来学校中的市场导向越来越明显,学校中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群体都希望拥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学生也是利益相关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希望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在《大学治理新常态的学生参与创新》这篇文章中,对现在的大学治理模式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大学治理新常态。他指出传统的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介入为主导,而现在的大学治理进行到了一种更加相对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状态。[6]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研究

现有文献对于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中,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参与制度、学生参与意识、参与渠道和平台以及法治建设等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制度不健全

第一,学生参与学校治理是促进学校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部分学生有参与意识,但是学校缺少具体参与制度的设置。学校的制度大多停留在对于学生参与权利的确认和肯定上,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从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权限和职能、参与程序等方面没有可依靠的具体制度设计,这就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没有相关制度支撑,也无法充分保障学生参与权的有效行使。

第二,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限度和边界要做出清晰的规范,以防止出现混乱。[7]学生参与一直停留在相对边缘地位,如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校园安全、食堂的监督、宿舍的管理等,但这些领域大多已经通过外包等形式交给了一些市场主体,其市场化水平较高。[8]学生参与高校治理中的边界和限度,目前没有很清晰的表述和说明,并且每项事务中学生参与的细节也没有明确规定,这使得很多学生参与管理其实只是一个表面形式,并不能够深入、广泛地参与到管理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容易引起参与混乱。

随着大学章程在我国各个学校的出台,其中包含了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具体条例,但这些制度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存在很多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应的监督评估机制。

2.高校行政部门主导性较强

长期以来,中国行政部门在部门事务管理中,都有较强的主导性。随着公共服务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不断去行政化,行政部门的主导性有所减弱,但与其他非行政部门相比,其主导性依然较强。高校行政部门对于自身的权利有较高欲望,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就必定会造成学校行政部门权利分散,因此会对学生参与管理行为有所芥蒂,自然会规避学生参与行为。同时,学生参与行为会让学校行政部门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增加了以前他们所不需要关注的一些工作和领域。正因为此,通常情况下学校行政部门不会主动地吸纳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理过程中。

3.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

总体来看,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主体作为高校内部治理参与的主体意识不足。所有的学者在谈到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式微的深层病因时,都认为自身参与治理角色认识不清是首要原因。[9]第一,中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是被管理的对象,他们接受的更多的教育是服从学校的各项安排,学校缺乏对于其主体地位的相关教育。因此在进入大学之后突然让他们转换身份,参与学校治理,在角色转化上不是很成功。第二,传统对于学生角色的认知是学习,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任务,让他们空出时间和精力参与学校内部治理,他们没有很高的主动性。对于自身参与权利认识不足,学校也没有给予特别教育与鼓励,因此参与治理的自主性较差。

4.参与渠道与平台不畅

影响学生参与治理深度和广度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参与的渠道和平台。我国的高校目前没有非常完善和先进的学生参与的通畅渠道和有效平台。学生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的主要渠道还是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沟通平台也仅仅是校长信箱等[10]。这些渠道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机构的层层组织或者行政人员的忽略,很多时候并不畅通,学生的意见并不能够及时到达高层部门,得不到相应的沟通与解决。另外在信息化时代,在许多新媒体的冲击下,这些渠道和平台相对落后,学生不能积极地关注和使用到,学生常常使用的一些新型的社交平台学校又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因此,学生不能顺利地参与到学校治理中。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研究结论

(一)解决策略

1.增加理念、意识、思想教育

为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高校内部治理过程中,学者们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将学生参与方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何晨玥、张新平将它分为了自发型参与、约定型参与、指导型参与和规制型参与四种类型[11]。有的学者将它分为抵制反抗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和消极被动参与三类。不管是哪种的分类,最基本的目标是将学生参与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自发的参与类型。学生对于学校内部管理的参与程度主要受他们的主体意识的影响,为了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内部管理中,需要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深刻认识自身角色,充分理解自身参与权利,这样才能以正向的心态去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参与到学校内部管理,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诉求,推进我国高校的民主化发展。

2.加强制度建设

对于完善学生参与的制度建设方面,学者们都提到了我们必须要强化和落实大学章程的建设,这样才有助于实现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大学章程需要从制度上去协调学校中各种利益主体的权力关系,需要对这些主体的具体权利以及权利的边界做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学生的利益主体中的地位,可以有效实施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我国需要完善对大学生参与的评估、监督制度[12]。有时候我们的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走走形式,并不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实处,没有充分保障学生的权利,所以需要对一些政策的落实进行多元的评估与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民主化建设。

3.完善参与渠道与平台

拓宽沟通的渠道和平台,构建双向的、多元的信息传递机制[13]。让学生深入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拓宽学生可以参与的渠道,可以听到最基层的学生声音,群体化的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决策过程中的有限理性。拓宽信息的传递渠道为学生深入参与学校内部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近些年,学生在学校内部管理中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已经从教学方面扩展到了后勤服务方面,甚至是学校教育改革、院校定位等核心的行政事务都有所涉及[14]。为了拓宽学生参与治理的渠道,学校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改革,例如东北石油大学的“学生校长管理”制度、清华大学推出的“校长接待日”制度等,这些都是学校开辟的创新、多元的参与渠道。同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交互性和便捷性助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使信息更加高效便捷。

4.加强相关法治建设

法制建设是高校学生发展的基础保障[15]。因此,学生参与学校治理也需制度保障。首先,以学校章程为基础,构建合法并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每个学校情况的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其次,必须严格执法,严格按照学校学生参与的规章制度开展学生参与工作。在一些规定比较笼统的地方也必须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利用法律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最后,让每一个在校的学生和其他成员自觉守法,建设一个高效法治学校治理环境和氛围。

(二)研究展望

1.对于学生角色的研究需要不断全面和深入

学生对于参与学校治理的意识越来越强,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角色定位认识越来越全面与多元。研究者认为学生在学校治理关系中,不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在学校治理中学生群体拥有三个身份:一是受益者,学生群体是高校治理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受益者;二是评价者,对于学校的治理成效,学生群体可以给出最直接和有效的评价;三是行动者,学生群体可以为高校治理提供自己的智慧与方案。有学者认为他还拥有体验者和购买者身份[16]。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角色和定位做了解读。从政治民主视角来看,学生是利益相关方;从消费主义视角看,学生是客户;从社区主义视角看,学生是大学共同体成员;从政治社会学视角看,学生是未来精英。正是这些对学生角色的认识,使得学生越来越了解到自己在学校治理过程中的合法身份和合理权利,参与的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关于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研究仍然需要加强对学生主体的研究。

2.大学章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从我国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为高校章程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我国各高校加速推进高校章程建设。通过知网对“大学章程”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360篇论文,从2010年开始,相关论文数量急速增长,在2015年达到最高峰,406篇,之后略有下降,但热度一直不减。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部分的学者肯定了大学章程的重要性,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有学者提出,现在的大学章程就相当于学校内部的一部宪法。大学章程是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制定的对于学校具体事务的法律法规,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全面,可以涵盖学校各项事务。学生参与学校内部治理在国家层面上基本都是一些相对于宏观的、宽泛的指导性意见,但在大学章程中可以对其进行更加有效的细化,使其操作性更强,切实保证学生管理权益有效、真实地运用到学生参与高校治理过程中。

3.质性研究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式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对于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研究,仍是理论层面探讨的居多。在检索到的221篇论文中,结果中检索以“实证研究”主题,得到64篇论文,从2013年开始,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论文中开始讨论实证研究,数量开始逐年增加,在2018年达到最高峰,2019年略有下降。在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研究中,从目前的研究趋势来看,应该更多地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质性会成为该领域未来的主流研究方式。

4.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研究

解决策略一直是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重点研究内容,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它仅仅停留在一个大方向上,并没有相对具体的解决措施可以应用到实际的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中。另外,创新型的解决策略较少。因此,对于加强高校民主治理来说,理论意义居多,实践意义较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应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以此来不断提升学校的民主治理程度。现代信息技术极具便捷性和交互性,可以让信息沟通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会加强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积极性和可行性。未来研究应该与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对这些技术进行创新应用,把它充分利用到学校的参与渠道或平台中,或者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具体解决策略,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程度,不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猜你喜欢
章程大学大学生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Reconstruction of energy spectrum of runaway electrons in nanosecond-pulse discharges in atmospheric air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第十七届(2019)国际设计传媒奖大赛章程
第十七届(2019)国际设计传媒奖大赛章程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