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莹,张 玉,陈昕怡,范 怡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 200090)
分娩通常是一件令产妇及家庭充满期待、喜悦的事情,但分娩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产妇体内激素与能量水平的显著变化,加之社会关系与角色的改变,会给产妇带来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如果产妇不能及时地调整心态、正确应对,就会出现产后心理和精神障碍。产后抑郁作为一个跨越国界与文化的常见问题[1-2],是最常困扰产妇的精神心理障碍[3]。 产后抑郁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对产妇自身、新生儿的发育、家庭关系,甚至社会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4]。社会支持是促进产妇身心健康的重要资源,缺乏社会支持会导致产后抑郁的出现[5]。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期望和评价,是对可能获得社会支持的信念[6]。其与实际的社会支持不同,属于心理资源之一,领悟社会支持对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意义[7]。本研究对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与领悟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早期识别住院期间产妇的产后抑郁、制订相关措施帮助其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7—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分娩时孕周为37~42周;分娩后2~3 d;意识清醒,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无交流障碍;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认知障碍;有精神疾病史;伴妊娠合并症;有新生儿结局不良(如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死亡等)。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一般资料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居住状态、户籍地、文化程度、月收入、怀孕是否计划之内、分娩方式、是否进行早接触早吸吮、丈夫文化程度、主要照顾人及胎次等。
1.2.1.2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采用Cox等[8]开发、Lee等[9]翻译形成的中文版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主要用于筛查产后抑郁的产妇。该量表由10个条目构成,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每个条目采用4级计分法分别赋值0~3分,总分为0~30分。总分≥9分为产后抑郁的筛查临界值,总分>12分为严重产后抑郁。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为0.89。
1.2.1.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中文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主要用于测量个人自我领悟的社会支持[10-11]。该量表包括家庭支持(条目3、4、8、11)、朋友支持(条目6、7、9、12)、其他支持(条目1、2、5、10)3个维度,共12个条目。 每个条目采用7级评分法依次赋值1~7分,总分为12~84分。其中,总分12~36分为低水平支持,37~60分为中等水平支持,61~84分为高水平支持。PSSS量表的信度为0.72~0.85,效度为0.85~0.91。
1.2.2 资料收集方法由研究者在产科病房内先向调查对象说明研究目的、保密性以及参加或退出研究的权利等,然后被调查对象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填写。问卷当场发放、回收,问卷回收时调查者检查问卷填写有无遗漏并予以编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份205,回收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8.54%。
1.2.3 统计学方法数据由双人录入后检查确认其准确性,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产后抑郁的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情况纳入研究的202例住院期间产妇EPDS总分为(4.39±3.92)分,出现产后抑郁30例(14.85%),其中轻度产后抑郁19例、中重度产后抑郁11例。
2.2 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住院期间出现产后抑郁产妇的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评分均低于未出现产后抑郁的产妇(P<0.05),见表1。Pearson相关分析也显示,产后抑郁得分与住院产妇社会支持总分及其3个维度得分均呈现负相关关系 (社会领悟支持总分r=-0.356,家庭支持得分r=-0.356,朋友支持得分r=-0.445,其他支持得分r=-0.385,P均<0.05)。
表1 住院期间产妇出现与未出现产后抑郁组间产妇的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分,±s)
表1 住院期间产妇出现与未出现产后抑郁组间产妇的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数 社会支持总分 家庭支持 朋友支持 其他支持出现抑郁 30 64.27±13.57 23.17±4.81 20.47±4.98 20.63±5.47未出现抑郁 172 74.15±8.43 25.83±2.98 24.09±3.62 24.23±3.43 t值 3.860 2.929 3.810 3.484 P值 <0.001 0.006 0.001 0.001
2.3 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的单因素分析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在居住状态、户籍地、文化程度、家庭总收入、是否计划内怀孕、职业、丈夫文化程度、丈夫职业、主要照顾人和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是否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和是否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的单因素分析 [n(%)]
2.4 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的多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得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是否进行早吸吮早接触、是否早产儿,以及产妇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为自变量。是否进行早吸吮早接触赋值 :1=是,0=否;是否早产儿赋值:1=是,0=否。 以是否出现产后抑郁为因变量(未出现产后抑郁为0,出现产后抑郁为1),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进行早接触早吮吸、朋友支持得分以及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是影响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关联度最高的是进行早接触早吸吮。见表3。
3.1 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值得关注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妇住院期间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14.85%,与侯惠娟等[12]调查的陕西地区女性产后抑郁的发生率(10%~15%)相比在高限,且其中中重度抑郁占所有发生抑郁的36.67%。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住院期间产后2~3 d的产妇,由于身体内激素水平的剧烈改变、伤口未恢复、疼痛明显、休息受影响,加之角色转变、照顾新生儿等因素,导致产后短期内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产后抑郁一般不作为独立的疾病类型,认为该疾病不是基于特定的症状和病程形成的,而是在产褥期发生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往往以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伴有思维和行为改变及阳性躯体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在产妇产后早期应注意多加关心,早期进行产后抑郁的筛查,对有抑郁倾向的产妇应及早予以干预。
3.2 住院期间产妇的社会支持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结果显示,产后住院期间出现抑郁产妇的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评分均低于于未出现抑郁的产妇(P<0.05),且社会支持总分及其3个维度得分与抑郁得分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社会、家庭、朋友和其他支持能够降低产后住院期间产妇抑郁的发生率。来自社会、家庭、朋友和其他支持使产妇能够被认同,获得支持和尊重的体验,有助于产妇获得良好的心理和生理体验,给产妇带来满足感、自信和愉悦感,是产妇重新获得力量、勇气、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其能够更加理性地正面应对产后一系列不良影响因素,最终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本研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朋友支持得分及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是影响住院期间产妇是否出现产后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但关联性较弱(OR值为0.823、0.92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产妇产后抑郁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3个维度之间均存在负相关性(P<0.05),其中朋友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最高(r=-0.445)。这可能是由于产妇和朋友更能够彼此分享相似的经验和经历,朋友对住院产妇能提供一种更高质量的支持。因此,住院期间产妇的社会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可以指导产妇多接纳来自朋友之间的关心、支持等,有利于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表3 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3 鼓励住院期间产妇进行早接触早吸吮本研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无进行早接触早吮吸是影响住院期间产妇是否出现产后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关联度较高(OR=4.188)。 有研究显示,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可以降低产后抑郁的风险[13],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早接触早吸吮是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的保护因子。虽然分娩后进行早接触早吮吸可能会让产妇劳累,增加产妇的疲劳,但是在早接触过程中,婴儿的皮肤与产妇的皮肤紧密贴合,产妇可以感受到婴儿的心跳、体温及呼吸,帮助产妇完成角色转变,使其更快进入一个母亲的角色。分娩获得一个健康的孩子也使产妇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继而增加产妇对于伤口疼痛的耐受,降低产后抑郁的风险。因此,应当大力提倡母婴早接触早吸吮,并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工作,正确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姿势和技巧,促进产妇母亲角色的转换和适应,从而防止产妇出现产后抑郁。
产妇在住院期间的抑郁发生率较高,进行早吸吮早接触可以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这与目前医院提倡的母乳喂养政策相吻合,医院应积极创造产后早吸吮早接触的条件,以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本研究中一般资料根据以往文献的影响因素指标设计,今后将进一步纳入更多、更全面的指标,以进一步探讨产妇产后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