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丽,李翠林,车国庆,黄丹
(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国家政策导向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乡村旅游形成持续的人力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1]。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的突出短板,通过发展乡村第三产业、扩大乡村投资、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及文化内涵,释放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2010年,国家农业部、旅游局正式推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活动,探索示范点、示范县对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重要途径之一。2016年以来,新疆成功创建了5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使旅游业成为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富民产业[2]1282-1296。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欧美发达国家,与国外相比,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和多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使我国的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村旅游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之一。一方面,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不断增加,经《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统计,2018年乡村旅游人数达到30亿人次,占全国旅游人数48.39%,至2019年上半年,乡村旅游人数达到了15.1亿人次,同比增长10.2%;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出境旅游人数将会明显减少,但短期内居民休闲消费趋势不会改变。《2020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文旅行业的影响调研报告》得出,在未来旅游消费中将更倾向于健康、卫生、生态的消费方式,促进消费模式绿色升级,实现更有创新活力的旅游开发、更健康安全的旅游公共环境,乡村旅游将成为释放旅游内需的重要途径。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开始对旅游资源由定性转向定量的评价研究,保继刚[3]、楚义芳[4]等学者率先在该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初步进展。此后,其他学者运用数学理论模型将旅游资源评价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予以量化,从不同方向丰富了研究成果[5-7]。近年来,国内研究重点汇集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8-10]、乡村旅游资源分类[11-12]、乡村旅游资源评价[13-14]、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15-16]。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区域旅游资源,合理考察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提供合理的资源保障。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乌鲁木齐县为研究区,基于文献综述法构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进行定量化分析,结合专家调查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一步评估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等级,全面分析评价结果,重点关注乡村旅游资源中的薄弱部分,以期引导和控制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及方向。
乌鲁木齐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是乌鲁木齐市唯一的市辖县,地处准噶尔盆地与天山北部的谷地之中。全县辖管3镇3乡、2个片区,总面积达4 141平方公里,与全国资源类型标准相比,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其中,全县森林资源超过70%,保留了大量原始森林和自然草场;水资源固定储量高,县内储藏有大量天山冰川和永久性积雪;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野生植物有200余种,野生动物有1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种;民族风情浓郁,汇聚了汉、哈、维、回等26个民族,包含众多传统节日,如古尔邦节、开斋节、那达慕大会、巴罗提节、四一八节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节日,形成多样化的民族文化积淀。乌鲁木齐县是新疆乡村旅游示范区之一,囊括众多知名景点:以雪山、森林、湖泊、草原风光为主的天山大峡谷;结合现代科技、园林景观的板房沟农业科技示范园;集观光休闲、商务会议为一体的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融入新中式装修风格的南蒲坊民宿,等等。因此,本文以乌鲁木齐县为研究靶区,有助于用好乡村绿色资源,推动新疆乡村旅游提档再升级,中国乡村振兴将迎来更美好前景。
为了客观、科学地判断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劣程度,以便为高质量旅游开发提供参考,本文首先以层次分析法为理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专家评价确定各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是一种将定性研究问题层次化、结构化后转化为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17]224。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对人们的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描述,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18]。杜忠潮等人从陕西乡村旅游地吸引物的独特性及数量,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教育、休闲等设施建设,乡村性以及可进入性5个视角,21个指标定量评价,明确了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因素[19];唐黎等人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科学考察、观赏价值,旅游环境的容量及安全性,开发条件3个方面探究福建长泰山重村旅游资源,得出旅游资源价值是最重要的因素且该地具有很大的乡村旅游开发价值[13];陈宇发现,乡村旅游具有助力地区脱贫、带动区域经济繁荣的突出效果,进而创新加入社会效应指标,构建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结果表明该地有很强的开发潜力[12]。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属性特征及开发现状,进一步运用AHP-模糊决策法,指标选取参考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及相关文献[20-22],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23],最终确定评价层次结构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要素层四个层次,包含27个具体要素,如表1。
表1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专家标度,对评价体系做进一步的调整、权重计算与检验。
1.构建判断矩阵
本文采用专家调查法,邀请高校科研教师、当地权威旅游团队及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评议,综合获得13份有效专家调查表。在专家咨询表中采用1-9标度法进行打分,分别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见表2。
表2 1~9标度法
判断矩阵是对隶属于同一范畴下的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是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研究的关键性步骤。各专家按照两两指标对比的原则进行评判,在此基础上获得判断矩阵的取值。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形成8个判断矩阵,以准则层为例,可构造如下判断矩阵:
其中,Bij表示Bi比Bj的重要程度,比值越大越重要。
2.一致性检验
乡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被调查者不同的学科背景,导致构造的矩阵具有不完全一致性。因此,需要对每个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未通过,需要进一步改进判断矩阵,直至满足一致性要求。
本文采用和积法对判断矩阵进行规范化和归一化调整,一致性检验的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计算CI=(λmax-n)/(n-1),n为判断矩阵得阶数,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
第二,查表获取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RI,具体见表3。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
第三,计算CR=CI/RI,当CR<0.1,一致性检验通过,即认为各专家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评定具有内在一致性。
经计算,表4为8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与CR值。
表4 一致性检验结果
CR<0.1,符合一致性检验,说明各评判矩阵可行性较高,则所有指标权重值都是有效的。
3.计算权重值
应用yaahp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修正和综合,得到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准则层、指标层和要素层的权重和排序(见表5)。
表5 指标体系及权重排序
由表5可见,在准则层中,各个部分的权重分布情况如下:资源要素价值(0.532 6)>环境条件(0.350 2)>社会效应(0.117 2);指标层中,来自人文资源价值(0.648 6)与生态环境(0.775 9)权重最大,其次是自然资源价值(0.351 4),但建设环境的权重最低(0.224 1);要素层中,排在前五位的是环境质量(0.179 2)、乡村历史(0.103 9)、乡村遗产(0.082 9)、山水风光价值(0.064 6)、乡村民俗(0.060 7)。
由于本次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包含大量难以具体评价的定性指标,利用模糊评价法既可以对评价矩阵进行综合评分,也能消除主观随意性,有利于对资源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模糊评价法是在通过AHP获得各项指标权重值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中各项具体要素进行模糊评价,结合模糊计分法进行比较论证,以期得到更为客观、合理的定论[24]。设定评价集:V={极高,高,一般,低,极低},表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劣程度,规定“极高”为 85~100,“高”为70~85,“一般”为55~70,“低”为40~55,“极低”为0~40,相应的评价分值D={100,85,70,55,40}。
收集整理原始数据,并按照得分比重进行数据处理与检验。
1.综合评价
根据不同因子的专家评价结果,计算各指标评分以及目标层综合得分。每个专家根据本文规定的评价等级标准进行评价,经数理统计,建立各因素的隶属度矩阵。如表6所示,D1的评判集为D1=(0.18,0.47,0.35,0,0),说明有18%的专家认为乌鲁木齐县乡村聚落的价值极高,有47%的专家认为乌鲁木齐县具有高的乡村聚落价值,有35%的专家认为一般。
根据表6隶属度矩阵计算出每个指标下的隶属度,隶属度向量和评价分值向量进行加权和计算出各指标模糊得分,将模糊得分与表5中的指标权重结果相乘即为综合得分。记隶属度向量为S,隶属度矩阵为R,评价指标权重为W,评价等级分值向量为D,评价得分为G,则计算模型如下:
表6 专家评价隶属度矩阵
S=W×R
(1)
G=S×D
(2)
计算可得(表7、表8),目标层隶属度矩阵S=(0.191 1,0.384 5,0.372 4,0.049 4,0.002 7),S是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其中,Smax=0.038 4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显然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属于“高”级别。
表7 隶属度
2.各要素评分
计算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的各要素得分见表8,得分排序为D9>D7>D24>D27>D14/D20>D10/D21>D1>D12>D13/D26>D25/D23/D4>D22>D3>D16/D17/D11/D2>D5/D18>D6/D15>D8/D19,综合得分为G=80.685 5,属于“高”级别,与最大隶属度原则所得结果一致,再次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表8 模糊评价得分
根据上述对乡村旅游资源模糊评价研究,笔者得出直观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提出能够优化新疆乡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实质性建议。
第一,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度高。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综合分值约为81,对应评价等级为“高”,表明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总体良好,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综合层3个部分关系紧密,得分均匀,说明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具有资源价值高、环境条件良好、社会效应集中的突出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及优越的环境氛围产生积极正面的社会效应,三者相互促进,是良性互动的过程。因此,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十分适宜重点推进乡村旅游。
第二,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价值高,但文化特性不足。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分布集中,景观组合度好,特别适宜开展乡村旅游。乌鲁木齐县资源价值的权重值与打分值最高,表明资源价值是整个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体现了资源价值在当前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中占据核心位置。其中,自然资源价值中多具有山水风光价值(92.058 8)、地质地貌价值(88.529 4)、田园风光价值(83.235 3),乌鲁木齐县有很大数量和规模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观光园、综合度假区,极具观赏、游览、休闲、娱乐价值,表明乌鲁木齐县独特的山水风光、地质地貌、田园风光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大。人文资源价值中来自乡村历史、乡村遗产、乡村民俗的权重最大,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乌鲁木齐县曾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中亚、欧洲各国商贸往来的交汇地,保存了珍贵的文物古迹;也是各民族聚居之地,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节日习俗、服饰装束、民族歌舞构成了璀璨的多民族风情。乌鲁木齐县人文资源价值的权重值高,但评分值相对较低,表明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资源的人文资源价值内涵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只注重短期自然资源开发、忽视长期旅游文化开发,特别是对乡村民俗、乡村民间工艺资源价值的合理开发不够。
第三,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条件良好,但建设环境还不够完善。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适游期长,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高,这得益于资源景观的组合度较好,在地理区位的分布上相对比较集中。但乌鲁木齐县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也存在弊端,从综合评分可以看出,排在最后三位的是旅游服务(74.411 8)、基础设施(75.294 1)和食宿条件(76.176 5),表明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开发忽视配套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低,食宿条件需进一步提升,这也说明基础设施与食宿条件对旅游服务水平提升的影响最大。结合实际状况看,目前乌鲁木齐县多数乡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足,发展乡村旅游缺乏科学规划,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并且相关旅游服务人员基本都是附近村民,本身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较低,接待能力较差,导致一些乡村在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造成旅游资源质量与旅游开发条件不匹配,从而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此外,客源地距离与交通条件得分也不理想,原因是乌鲁木齐县与周边其他成熟景区的协作条件较差,飞机、火车、公路等外部交通不发达,导致景点的可达性较差。
第四,乡村旅游资源的社会效应明显。社会效应包括教育性、休闲性、乡村旅游扶贫效应、乡村就业率、美丽乡村建设。其中,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性驱动力得分相对较高,可归因于乌鲁木齐县建设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不仅吸引了外部物流、人力流、资金流的进入,而且提升了当地乡村旅游的美誉度,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提高了区域休闲化指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使得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带动乡村就业。
第一,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特性,加强区域品牌宣传。加强乡村特性可作为规划和设计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的关键入手点。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发展应当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强化资源特色,使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实现农业和旅游两大产业互惠共赢。首先,做到规划先行,在把握好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域特性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其次,确保有序开发,通过区域内多种资源互补、与周边景区积极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条件的潜力;再次,提升创新能力,依托新思路、新技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延伸当地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带动乌鲁木齐县旅游业繁荣发展;最后,在疫情影响下,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及时关注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游客的新消费观,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扩大客源市场。另一方面,相关产业要转变营销方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短视频、电视等媒体手段做好乡村旅游的宣传,打造知名品牌,增加潜在客户储量。
第二,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积极加深对当地人文资源价值的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注重参与型和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其一,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普及农业知识、丰富乡村历史、集中古村落建筑特色、挖掘乡村遗产的价值。在乌鲁木齐县建设主题博物馆,分别记录民间礼俗、民间工艺、民间歌舞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形式。其二,借助文化资源组合,衍生文化价值,使得乡村历史、乡村遗产、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以及乡村民间工艺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形式与内涵,增加旅游产品供给。
第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改造乡村地区设施配给不足、卫生条件差、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等突出问题,以提升景区吸引力与竞争力。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应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外部交通条件,重视乡村的道路、公厕、食宿等基础建设,只有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氛围、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旅游服务,才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使得旅游者进得来、住得舒适、玩得尽兴;其次,招聘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旅游从业人员,并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服务品质。与此同时,要引导当地村民形成自觉维护乡村基础设施、主动优化人居环境的观念,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与满意度。
第四,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中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带来的社会效应持续扩大,乡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乡村魅力不断展现,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更应该发挥乡村旅游阻断返贫的强大作用。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引导,有效防止乡村旅游资源粗放开发与利用,在保持乡土特色的前提下加强文化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