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虎
(天水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2018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严抓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一批“金课”,以此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毋庸置疑,质量才是教育的“生命线”,而具体的量化标准就是高校具体课程的优劣,所以说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中国音乐史》课程是高师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是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音乐实践能力都大有帮助。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在音乐史教学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陈宝生部长提出打造“金课”的基础上,对音乐学的具体课程《中国音乐史》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尝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重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音乐史》课程是高师及专业音乐院校的必修课程,也是获取高学历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上下八千年的优秀音乐文化,可以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和生活当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就目前来看,这门课程的教学还是有诸多问题。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上都存在着惰性,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必然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教学质量下降。
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清;部分学生重技术轻理论现象严重;教学方法及模式单一,课堂效果欠佳。而诸多专家已明确《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在传承本国音乐文化和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何不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没有足够的认识。而学好《中国音乐史》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李方元先生将《中国音乐史》课程的价值总结为两点:学习价值和教育价值。也就是说,《中国音乐史》课程在学习和教育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灿烂的华夏文明,而且还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何谓“金课”?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已给了明确的定义,即“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吴岩司长将其浓缩为“两性一度”,具体来说是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现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高阶性”;体现先进教学形式,反映前沿和时代精神内容的“创新性”;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自学都有较高要求的“挑战度”等内容。正因为有难度,有挑战性,所以陈宝生部长指出要向高校要教学质量,为达到“金课”这一目标,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必然要有所改变和提升,这也是各个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金课建设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其达到的效果是学生愿意学、主动学、积极学,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真正达到“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堂效果。通过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以及更高层次的智慧教室,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由此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建设。
1.以问题意识为先导的课堂讨论
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每个章节都预设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无论是对“商周时期的巫有何不同、礼与乐的关系、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等问题的思索,还是就古代乐器在之后各朝各代的发展演变的探讨,抑或是“现代流行音乐如何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些争论,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很明显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辨能力,以及养成实时关注现实音乐生活的习惯,这种教学方式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也由原来的“对知识、技能的获得活动”转换为“表达、共享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优化考试方法
改革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的考核方式:由闭卷考试改为研究阐述。首先,教师给出有关中国音乐发展史的备选课题,学生自选题目并确立研究主题;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查阅资料并告知具体方法和步骤,然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现场抽签考试。每人有五分钟的阐述时间,教师根据学生的阐述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就其对所阐述问题的理解与领悟程度给出相应分值。这样的考试更加侧重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更能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实力,“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总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有环节凸显的都是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显而易见,考试方法的改革,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改变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的适当使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能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关于中国音乐史的资料相当丰富,包括文字、谱例、图片、音像、文物等内容。我们现在的教学手段也是非常的丰富和多样,将这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运用到课堂中是明智的选择。各个高校都运用多媒体技术建成多个智慧教室,形成独具特色的智慧课堂,反映到音乐史教学中则是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把音乐作品视觉化,使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再加上一些考古纪录片的放映和博物馆文物的实地参观等辅助教学,使学生对一定时期的音乐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如钱兆熹在考古学基础上创编的古乐作品《原始狩猎图》,虽然不能完全复原当时的音乐面貌,但是那种骨哨与乐队结合产生的独特音效却能给学生带来听觉的震撼,加深学生对那个时期音乐生活的印象。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在音乐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2.强调角色转变,增加实践互动
让学生参与教学,锻炼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教师抽出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学期初,根据教学计划列出一些供学生试讲的选题,并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独立完成。回课时,先由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有关内容,其他学生可作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述与总结。这种角色的互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术研究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增加实践互动环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现场表现能力,而且通过学生的演奏或演唱可以让其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意境,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1.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做好教学设计
要规划好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活动,以及三阶段的预期目标和学习成果,让学生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因此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确立目标、了解需求、解决问题以及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等,都需要精心设计,无疑这种教学设计才是高质量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结合中国音乐文化的特点、中国国情和当下音乐教育的实际表现,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设计。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精准提炼出课程中的相关音乐元素,做好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音乐观,力求达到能懂、能爱、好学、共进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风,并将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课堂。
2.大力提倡“综述型课程”,锻炼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综述型课程”是《中国音乐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式之一。它可以做到从古至今纵向式地梳理归纳。[这种纵向式的讲解可以针对一个乐种、一个乐器,或者是一种音乐体裁,从它的发生发展到消亡或辉煌,都可以做到贯穿式的讲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历史时期。“综述型课程”有一固定的主题,通过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来对其进行梳理和综述,避免了以往教学的断裂性而更加注重连贯性。这种专题式的教学方式能取得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也变得更加容易。
开展金课建设,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利用好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做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是重中之重。要抓住“教师”这个核心;抓牢“学生”这个根本;打造金课,教师要优化资源配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把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打造金课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几方面共同努力,其中最基本的是学校的教风和学风,最根本的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金课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地提高。
打造金课已是现下各个高校提高本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在响应教育部号召严抓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背景下,对目前各学科的教学均做出积极的调整以配合国家对高校课程建设的新要求。金课建设下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必定不同于以往的音乐史教学,是体现金课内涵“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提高本科教学的教学质量,真正推动各学科金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