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021-06-22 15:44周融刘登峰黄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6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高等学校思政教育

周融 刘登峰 黄强

[摘 要]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分析我国高校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从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以两点论、重点论的辩证法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包括以传授知识为主线巧妙地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点有机融合成教学点等问题。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来源于实践等哲学原理为指导,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问题。力图以唯物辩证法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课程思政;高等学校;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 2017年度陕西省级人才项目“水利工程一流教学团队建设”(104-425919042);2020年度西安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项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课程思政专题教师培训体系研究”(xjy2068)

[作者简介] 周 融(1986—),女,陕西商南人,硕士,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政策和教师培训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6-0009-04    [收稿日期] 2021-02-02

唯物辩证法是一门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科学,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一定是同样适用的”。在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和建设中,就可以运用辩证法对若干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进行分析认识。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专业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密切协作配合,最终协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方法。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探讨高等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力图以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关系,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找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更好地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

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看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从高校发展的历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干地位[1];而通识课、专业课主要具有传授知识、传递技能、培养能力的作用。虽然思想政治课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發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途径,其他各类课程知识点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没有与思政课程形成协作,没有更好地发挥整个培养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做法起源于上海一些高校的探索[1],是为了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足,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两张皮”的现象。通过开发利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达到各门课程的育人合力。课程思政建设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部及其他部门下发的文件、通知及领导讲话均多次强调“课程思政”。目前,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普及,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措施之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3]和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4]两个文件都强调,高校要深入挖掘高校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利用课程思想政治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巨大进步,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需求,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历史产物,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的必经途径,是大力培养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环节。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看待“课程思政”提出的历史阶段和地位,并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其现阶段发展的状况和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思政”建设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哲学原理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发挥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特殊年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思想决定行为,思想指导行为,思想对一个人的行为起决定性和引导性的作用,所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义重大。全面推进所有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学科专业的教育功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同时,教师是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提升教师的积极性[6]。

三、辩证地看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系及区别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概念不同,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1.二者概念不同。思政课程是各高校开展的一系列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和重要实践,其基本思想是大学课程要注重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善于挖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要辩证地看待两者的联系。一方面,二者同向同行,承担着共同的使命和责任。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都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两者存在共同的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相辅相成。必须突出思想内核,把传播思政课程理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将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程的素材、话语,用思想的力量、价值的力量提高同频共振质量[6]。

四、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方法

(一)课程思政要坚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

课程思政的重点在课程,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和能力教育结合起来[7]。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和发挥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功能[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虽然二者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二者表现形式与实现途径不同。“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的课程,在高校直观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坚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对所授内容深入分析,提炼出课程本身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及伦理规范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养,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不能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联系割裂,变成空讲思政教育的理论课,而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有机融入、自然带入思想政治元素,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功能,这种表现形式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更为潜移默化。

(二)课程思政要将思想政治元素和专业知识两点论相统一

课程思政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专业基础课程,重要标志就是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加入了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的育人功能,达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这一目的。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不能孤立地只讲专业不讲育人,也不能空洞地只讲政治不讲专业,而是要将两者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中,将课程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理想信念、职业操守、伦理道德、责任使命等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和展现出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这就是将思想政治元素和专业知识两点论相统一,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质所在。

五、课程思政建设要紧扣立德树人,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观为指导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8]因此,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4]这一战略举措,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都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一论述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观的指导得到的结论,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思想的具体呈现,也是为什么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原因。

六、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论的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思政教育育人模式,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探索,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建设,是践行“三全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是立德树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最高理想信念的具体实践。

(二)要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观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理论联系实际

将思想政治元素与各学科专业课程相联系,就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等思想品质时,我们不是空喊口号,理论阐述,而是要与专业特点、学科特点相关联,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案例相关联,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数据和眼见为实的客观事实认识问题,用具体的实践支撑印证课程思政所蕴含的精神价值,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真实感受和自然体现的价值观达到价值认同和铸魂育人的作用。

(三)将思政教育与具体的实践类活动相联系,在实践中达到育人实效

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包括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在实践过程中都要注重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9]。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 10 ]。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加强劳动教育。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唯物观的生动诠释。

唯物辩证法是指导一切学科的科学方法,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充分利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指导课程思政的建设,有重点、有规律的协调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献

[1]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0-09-01].http://www.gov.cn/zhengce/2019

-08/14/content_5421252.htm.

[4]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06-01)[2020-09-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

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6]顾晓英.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20(6):19-21.

[7]杨国斌,龙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5-17.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

[9]温潘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8):12-14.

[10]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2020-09-11].http://www.

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Thinking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ZHOU Ronga, LIU Deng-fengb, HUANG Qiangb

(a.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b.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4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laws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with the view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om the dynamic function of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ialectics of two points theory and key point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oints into teaching points with imparting knowledge as the main line. Guided by the philosophy principles that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re the creators of history and theory comes from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tries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Key words: materialist dialectic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高等学校思政教育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