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动画电影的跨文化叙事分析

2021-06-22 22:59张璇
今传媒 2021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张璇

摘要: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而动画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在构建社会认知、传递意义与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风动画电影因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主流价值理念、内容制作精良成为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更好地利用动画电影传承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试图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中国风动画电影如何进行跨文化叙事,进而实现跨文化传播,在其跨文化叙事中存在何种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叙事建构起中国动画电影与国家形象的“存在感”。

关键词:中国风动画电影;跨文化叙事;跨文化传播;“存在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099-03

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一经上映便获得连连称赞,随后,《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大护法》《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一系列高质量中国风动画电影相继面世,因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传统神话故事IP、制作精良赢得观众青睐。动画是影像传播的重要形式,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因其幽默、夸张、想象等娱乐表现手法受到受众喜爱,更易建构社会认知。且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大众对动画的理解,因此,动画电影也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同时,动画是一种叙事策略,好的叙事能够降低受众的抵触心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如今,国产动画电影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探究跨文化叙事对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一、中国风动画元素构建共享意义空间

(一)动画形象本身易于接受,拓展群体

边界跨文化传播的本质是存在差异的双方进行意义分享的过程,因此,解读意义实现共享是第一步。这就需要建立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构建分享文化资源的渠道。首先,动画形象作为一种较浅层次的视觉符号,能够为受众识读扫除部分障碍。且动画形象不同于现实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它抽象而又具体,现实中诸多难以表达的价值与形象皆可通过动画得以形象化;其次,动画也是一种娱乐教育叙事策略,叙事能传达有感染力的情感,进而降低受众的抵触心理,满足分众化的娱乐需求,其中蕴含的价值与意义也能起到教育作用。而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大众对于动画的理解,动画并非儿童的专利,童话故事通常蕴涵着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这种情感跨越年龄与地理范畴,自然拓展了受众边界。

(二)中国风叙事原型的国际使用,降低

接受难度中国风元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是国内外影片创意的重要灵感来源。好莱坞动画影片中常采纳中国风视听与价值符号,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叙事原型,遵循科学的叙事逻辑,依据本土的价值理念,构建全新的故事体系。影片中大量贯穿中国风布景与文化,采用中西结合的音乐表现形式,并在叙事中融入中国儒、道思想与中国功夫。这些表象符号元素客观上促进了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引发大众的感性狂欢,推动了更广泛的传播、互动与文化产业发展,也为我国动画影片实现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由此可见,受众处于不同的传播情境中,其认知受理性、感性、涉入感、互动性等因素支配,而中国风元素的国际知晓度相对其它元素呈现率更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化解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隔阂,构建起共通的意义空间,拓展群体边界。

二、好的叙事构建精神文化内核

(一)满足叙事可能性与忠实性需求

动画虽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但其内容与价值依旧倚仗叙事得以表达。叙事就是讲故事,通过叙事人们更能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叙事所包含的隐喻也为人类生活经验提供意义与价值。叙事是情感的外显符号,具有消减疲累的社会功能,好的叙事能够降低受众的抵触心理,而好故事的评价标准就是叙事的逻辑性。叙事可能性与忠实性是验证逻辑性的重要标尺。前者指故事连贯性,会影响故事信度,而信任是接受的前提,这对于影像叙事是硬性要求。后者则指好的说服理由逻辑,即故事与真实经验的相符程度,尤指故事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与日常生活相符的程度。

动画基于现实文本创作而来,善用隐喻传递价值,因此其蕴含的价值观是考量逻辑性的关键。中国风动画电影以传统的、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为叙事底本,哪吒、白蛇、孙悟空等动画人物跨越时代,经历时间的检验,建构起社会集体记忆,引发大众情感共鸣,符合逻辑理性。而其故事背后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与价值内涵,能够起到教育作用。尽管这些形象千差万别,但传递的理念均为惩恶扬善、助人为乐、侠义精神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合价值理性,进而构筑起民族精神内核,实现本土文化认同,而这也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前提。

(二)讲述个体生命故事并链接普世价值

Fisher的叙事观更加关注传播中的“共享”“共有”“平等”理念[1],随后,Freeman提出叙事是建立共享世界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通过叙事,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间可以产生意义交集[2]。这意味着,当我们试图创造和維护与他人的认同感和人格感时,叙事能够起到关键作用。这与我们研究跨文化传播的初衷不谋而合,即建立双方共享的意义空间,分享文化资源。由此可见,跨文化叙事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讲述生命故事是叙事的核心所在,中国风动画电影通常以个人生命故事为核心,因此,尽管故事本土色彩浓郁,但宏大叙事方式使受众把关注点落在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生命经验上,其背后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个人经验传递给受众,这样就弱化了语境对于叙事的限制。《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原型哪吒为焦点,讲述其逆天改命、征服邪恶的励志成长经历;《大圣归来》则打破从前的叙事模式,从其背后的成长历程说起,讲述了大圣涅槃的生命故事。由此可见,不同形式的叙事彼此竞争,环环相扣之余任何故事总能追溯到背后的价值观。而本土化的传统价值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式普世价值链接,为实现跨文化认同提供了共通的价值前提。

三、跨文化叙事中存在文化折扣现象

(一)叙事环境与文化语境的错位

中国风动画电影的叙事环境基于中国文化土壤,以神话故事或中国风传统元素为依托进行内容创作,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能够唤起本土民众的情感共鸣,使其产生归属感,从而构建身份认同,实现民族认同。然而,这仅是基于中国独特的叙事环境。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元叙事,不同民族的神话范畴不同,其中包含的知识谱系与文化背景也不相同,而语言与文化环境的差异就进一步给其他民族的受众带来了理解难题。因此,要想实现跨文化传播,在建构本土的民族认同外,构建国际认同才是难点。

国内外文化分属不同语境,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中,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国外受众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所以,高语境信息难以解码,意义传递受损,造成文化折扣。因此,尽管中国影视剧已经走出国门,但由于叙事环境与文化语境的错位,我国动画电影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依然不容乐观。

(二)叙事语言与非语言的折损

中国风动画电影走向国际市场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翻译。在跨文化文本的翻译中,既要做到通俗易懂,又需在不折损语义信息的前提下尽量还原源文本语义,还应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大量的中国神仙体系的专业术语,炼丹、八卦、急急如律令等难以跨越翻译的这道门槛;“太乙真人”的“川普”口音承包了该影片的大部分笑点,然而翻译却造成了幽默折损。除语言要素外,布景、音乐等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存在误读。本土化的意义经过翻译受到折损,传播效果也会被大大削弱,难以构建国际认同。動画电影能够基于文化记忆创造社会记忆,而构建国际社会的记忆就需要打破现存瓶颈。一条捷径就是高文化语境向低文化语境转向,采取国际化叙事策略,传递本土化内容。

四、借助叙事彰显国家“存在感”

(一)彰显国家“存在感”

叙事是人类对其生活经验的建构过程,既组织过去,又启发未来。动画电影叙事构建了好的中国故事,而叙事是展现“存在感”并带来实质性反思的重要渠道[3]。这种存在感的本土性与国际性彰显,就是一种国家形象的展露。动画是构建本土文化空间的渠道,也是链接国内外文化空间的重要媒介。它作为一种媒介,本质是传递价值与规范,只有符合本土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才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实质,彰显真实的国家形象。其实,早有研究表明,动画能够构建国家形象,影响他者对自我形象的认知,二战后日本国家形象的重建中动画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4]。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动画能够充当传递文化与构建认知的重要载体。中国风动画电影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把中国文化与中国声音传递出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软文化”在“硬实力”的保护下也茁壮成长,影视作品中中国文化的声音越来越强,中国形象也愈发丰富,彰显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的“存在感”。

(二)反思叙事方式

动画电影中表现出的反思也能够进一步完善动画电影的跨文化叙事,达到重建与修正的作用,塑造更真实、更完善的国家形象。近年来,中国风动画电影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大,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49亿的票房成绩创下国产动画电影票房之最,并走出国门冲击奥斯卡。然而国际市场并不乐观,《大圣归来》海外票房仅占0.16%,《大鱼海棠》海外票房占0.45%,《哪吒之魔童降世》海外票房占比达0.87%[5]。这也再一次印证了国产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依然存在障碍,在坚持本土化内容题材,灵活使用国际化形式,从高语境向低语境转向的同时,不断提升国家的硬实力,软硬实力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为实现跨文化传播提供保障,构建起国际认同与良好的国家形象。

五、结语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植根于中国大地,就是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阐释好。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碰撞的日益激烈,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成为构建文化空间,传播意义与价值、构建社会认知的重要载体。一系列中国风动画电影的出现为我国动漫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然而想要冲击国际市场依然困难重重。好的叙事能够构建起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核,为跨文化传播提供内容与价值支撑,也是实现跨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同时,叙事环境与文化语境的错位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地迎合国际市场需求,而是要以本土内容为文化基石,同时做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传统与现代元素相得益彰,为传承中国的文化提供国际化的技术支撑,走好中国道路,从而构建起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Fisher, W. R. 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 value and action[M].Columbia, C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87.

[2]Freeman,M.Life “on holiday”?In defense of big stories[J].Narrative Inquiry,2006,16(1):131-138.

[3]臧国仁,蔡琰.大众传播研究之叙事取向——另一后设理论思路之提议[J].中华传播学刊,2013(6):159-193.

[4]何德功,周梦.日本力推“动漫外交”用动漫影响他国民众[J].国际先驱导报,2006(5).

[5]https://www.boxofficemojo.com.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研究
“内外有别”原则的传统、困境与未来
韩系咖啡品牌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对外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字幕组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探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