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整体性情况,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完备的逻辑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定盘星”和“指南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气势宏阔的战略格局和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5-0143-0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改革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步构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框架和逻辑体系。在新时代条件下,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和精髓,是培养绿色发展方式和健康生活理念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要求。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的吸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国内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基本现状进行客观审视的基础之上的。
(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生态文明智慧和哲学思想,儒家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家遵从“道法自然”的秩序观,佛家崇尚“众生平等”的伦理观。在古代,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封建统治者专门设立了掌管山林川泽、制定政策法令的虞衡制度,明确规定要按照时令节气、自然规律从事各项生产活动。这些理念都渗透着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等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注重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内存在的深刻复杂问题,用饱含古典意蕴的话语进行阐释,体现了极富个人魅力的语言艺术和执政风格。
(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实践活动使自然界按照人類的意愿沿着既定的轨道向前推进,从而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但是,必须以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为前提。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一脉相承,不仅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自然环境保护的思想内涵,而且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3],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着眼于国内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基本现状
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类生产活动直接相关,归根结底是由于对各种资源的过度消耗、粗放利用和奢侈浪费造成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这既是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短期阵痛,也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所造成的后果。
面对这种状况,应该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同向发力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状况和采取的措施都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参照。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意涵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精神,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行动纲领,具有深刻的意涵。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命运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对生态环境缺乏敬畏之心、环保观念落后和规则意识不强,在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驱动下,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酿成了不计其数的灾难性后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延续的重要屏障。
“人类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攻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准确阐释了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久赓续。
(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统一
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该“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4]。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论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表达了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价值理念。
第一,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当前,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主动对宏观经济结构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过度强调发展速度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率转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在持续增强。第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生态环境逐渐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对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以使生态资源转化为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家乐,就是凭借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既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三)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福祉紧密相关
“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4]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够饮用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和吃上安全的果蔬,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场全民行动,应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鼓励大家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中,使保护环境、低碳生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紧迫性,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根本工作方针,密切关注民生领域的需求变化,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资源,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使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作用
建设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生态文明景观,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况做出的重要战略调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而“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指导“美丽中国”建设,致力于营造天蓝、水碧、土净的优美生态环境。
(一)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
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模式,另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等形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绿色生产技术对推动环境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作用。
其一,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用创新引领发展。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培育新兴产业和经济形态的过程中,“要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5]根据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色,研究和开发一些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绿色生产技术,推进节能技术的更新换代,形成绿色化、智慧化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二,政府应该加强与高科技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对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集群进行智能化、清洁化的升级和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破解發展难题和巩固发展成果。
(二)强化领导干部职责意识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1]通过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使各项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领导干部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培养和提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知识和水平。
其一,树立绿色政绩观,养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方生态现状,进行合理布局和适度开发,积极履行环保新义务、贯彻环保新理念和落实环保新要求。其二,树立系统发展观,确定协调推进的工作方针。“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应该从全局出发来考虑问题,树立“一盘棋”思想,改变以往“九龙治水”的发展模式。其三,树立可持续生态观,培育绿色发展的新型业态。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认真整顿,注重保护生态,适时“腾笼换鸟”,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生态领域内依然遗留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随着人口的自由流动,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也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因此,应该把城市和乡村发展提高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发挥潜在的优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其一,寻找城乡之间在生态领域内的利益共生点,打破旧有的经济利益格局。要发挥城市的先天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向乡村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6]逐渐弥补城市和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其二,明确城乡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各自的侧重点以及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衡量和评估各个环节的合理化程度。要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和科学判断城市和乡村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精准施策、分类指导的科学化水平,有效解决城市和乡村在现行体制下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四)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
首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坚决执行“管理、警示、监督、惩戒”四位一体的保障机制。对于具体的环境问题,应该明确到相关责任人,采取专项督查的方式展开调查,不仅要进行严肃的问责和处罚,而且要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对污染生态环境的企业、组织和个人进行约谈,打通环保督查“最后一公里”,有效遏制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脏、乱、差”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频繁发生。其次,针对重点地区、行业和问题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环保督察人员应该进行不定期、“点穴式”、随机性的检查和督导,从而最大限度预防部分企业负责人侥幸心理的潜滋暗长,敦促各类市场主体严格恪守各项环保制度和条例,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1).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7-395.
[5] 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04-11(01).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5-06(01).
收稿日期:2020-08-07
作者简介:林美楠(198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