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灵芝,陈超英,何树光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南株洲 41200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1]。患者发病后,可出现肥胖、月经不调、闭经、痤疮、多毛等症状,并可造成不孕,危害患者身心健康[2]。目前,PCOS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使用的药物多为激素类药物,可促进排卵,但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患者病情易于反复。传统中医认为,PCOS属于“闭经”“崩漏”“不孕”的范畴。针刺治疗对PCOS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3]。本研究选取了于本院治疗的PCOS患者70例,旨在探讨针刺对PCOS的治疗价值。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PCOS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西医治疗+针刺)和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各35例。观察组:年龄21~31岁,平均(27.12±2.04)岁;体质量指数(BMI)22~27 kg/m2,平均(24.38±1.75)kg/m2;不孕年限1~4年,平均(2.83±0.59)年。对照组:年龄20~31岁,平均(26.95±2.17)岁;BMI 22~27 kg/m2,平均(24.21±1.83)kg/m2;不孕年限1~4年,平均(2.91±0.64)年。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2003年鹿特丹专家会议推荐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肾虚血瘀证,主症包括婚后不孕,月经量少或闭经,经色紫黑、淡黯或夹有血块;次症包括头晕耳鸣,倦怠无力,精神萎靡,经行腹痛,性欲淡漠,面色晦暗,夜尿频数,舌紫黯或淡黯,脉细涩。主症1项兼次症2项即可确诊。
1.3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②未合并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因素而导致的不孕。(2)排除标准:①入组前1个月接受过有关治疗者;②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有过敏反应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1.4方法
1.4.1对照组 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哈尔滨市龙生北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559),500 mg/次,每日2次。
1.4.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实施针刺,患者取坐位,去除衣物,对裸露部位进行保暖,局部常规消毒,针刺选用“华佗牌”,直径0.25 mm,长度40 mm的不锈钢毫针。卧针向下平刺肝俞穴,快速进针1.0~1.2寸。体位更换为仰卧位,平刺膻中穴、期门穴,0.3~0.5寸;直刺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穴,0.5~1.0寸;直刺天枢、关元、子宫穴,1.0~1.5寸;直刺太冲穴,0.3~0.5寸,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将电针与中脘、天枢、关元、子宫穴连接,频率为20 Hz,设定为连续波,治疗30 min/次。每3日治疗1次。
1.5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治疗周期。(1)比较两组的卵巢功能,用彩超监测患者卵巢体积、子宫体积及排卵情况。(2)比较两组的血清激素水平:每次采血于月经第5天进行,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及配套试剂盒检测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孕激素(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瘦素(Leptin)水平。
2.1卵巢功能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均卵巢体积减小,子宫体积增大,排卵率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体积和排卵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卵巢体积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卵巢功能比较(n=35)
2.2血清激素水平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LH、FSH、Leptin水平均降低,E2和P水平则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T、LH、FSH、Lept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E2和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激素水平比较
PCOS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异质性疾病,是基因、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卵巢内卵泡发育不良和排卵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大龄女性不孕更加受到关注。西医治疗该病以促排卵、改善症状为主,可在短期内促排卵,但受孕率低,且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等症状,长期用药还可能引发耐药,导致疗效不理想[6]。
中医对于PCOS发病机制的论述大多为肝郁气滞,脾肾阳虚,津液凝聚成痰,气血失调,而导致胞宫失于温养,或是胞宫胞脉受阻而不孕,治疗应以疏肝健脾、补肾、化湿祛瘀为原则[3]。中医针刺治疗PCOS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卵巢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子宫体积和排卵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T、LH、FSH、Lept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E2和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LH、FSH、E2、P是性激素,Leptin是脂肪组织分泌的多肽激素,其在维持机体激素水平的相对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反映PCOS的疾病进程[7]。针刺可改善PCOS患者的卵巢功能,纠正激素紊乱状况,有利于优势卵泡的顺利产生,从而增加育龄妇女的受孕概率。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是治疗PCOS的常规药物,可抑制糖异生,改善组织摄入葡萄糖,促进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从而减轻PCOS症状。但该药不良反应较多,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头晕、皮疹、乳酸酸中毒等症状,并可引起神志障碍[7]。观察组在此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可减少西药用量,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刺的穴位为肝俞、膻中、期门等。肝俞穴位于背部脊椎旁,针刺该处可降火退热、疏肝理气、行气止痛;膻中穴位于两乳头之间,针刺该处可振奋心阳、促进血脉运行、加强脉动;期门穴位于胸部第6肋间隙,针刺该处可清热疏肝、降逆止痛;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针刺该处可消胀止痛、理气健脾、祛除湿热;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针刺该处可降气逆、清神泄热、益气补虚;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针刺该处可改善气血,健脾、平肝益肾;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针刺该处可理气行滞、健脾;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针刺该处可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扶阳固脱;子宫穴位于下腹部,针刺该处可升提下限、调经理气;太冲穴位于足背部,针刺该处可平肝潜阳、疏肝解郁。取多处穴位,并连接电针,可发挥疏肝健脾、补肾、化湿祛瘀之效,与治疗原则吻合,因此显示出治疗效果。有研究指出,针刺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其可促进PCOS患者转录信号通路JAK2和STAT-3的磷酸化,并可增强JAK2激酶活性,从而使血清Leptin等激素水平下调;针刺后,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得到改善,激素水平维持在新的平衡状态下,可发挥促排卵,调节月经等功能,卵泡发育成熟率明显升高,优势卵泡顺利产生[8]。
综上所述,针刺可纠正PCOS患者的激素紊乱状况,改善其卵巢功能。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此外,治疗时间较短,缺乏后期的随访数据,故本课题组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数据以探讨针刺治疗PCOS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