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 禹 王卓然
今年以来,河南卫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新诠释方式的引领者和破圈者,从河南卫视春晚一支名为《唐宫夜宴》的舞蹈,到元宵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再到端午节时推出的基于中国著名古代神话与辞赋的水下舞蹈节目《洛神水赋》,一度引发网络热议,以至于引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海外推特账号上进行推介和点赞,称其是“难以置信的美”,海外网友直呼只有中国才能做到这样的艺术形式,表达出这样美的意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地处中原的河南卫视并非一线卫视,而其爆火的节目更是不被重视的舞蹈,无论是对于观众而言或是对业界来讲,火得出乎意料,其打造的电视破圈三部曲,可以说,为众多仍在媒体深度融合不断探索的卫视做出了逆袭样板。
显然,河南卫视紧紧抓住了传统文化多元表达的精髓,《洛神水赋》中的舞者化身“洛神”绝美登场,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观众不禁惊艳于洛神之美。
那么,这三步曲到底火在哪儿?
这首先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给予了现代传播者对外传递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的文化自信和路径。中国古典文学名篇中的“洛神”,《唐宫夜宴》中的唐代仕女,《丽人行》的人间绝色,很多都来自陶俑的形象,甚至是传说中的人物,但年轻人不仅看懂了,同时凭借文化基因的调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的“双向成就”,传统文化滋养了当代青年的文化素养,年轻人赋予了传统文化更新的生命力。
其次,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体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重要主因。《唐宫夜宴》和“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加入了水墨画、国宝的呈现,同时充分运用5G+AR的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制造出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高精尖科技元素呈现的多媒体影像让作品和舞台都“活”起来。而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一天出水入水200次,成就了《洛神水赋》的惊艳效果,同时实现了“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根本任务。
最后,创作团队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表达,是爆款节目诞生的前提。《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系列节目,胜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和与当代生活的有效链接和勾勒,而舞蹈则是在艺术表达上既有接地气的呈现亦有对审美叙事的精准表达,以电视语言和综艺的形式让博物馆里的陶俑“活”起来,赋予了当代人文明与文化传承的力量。
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就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河南卫视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打造中国节日IP的模式化概念,不间断地进行主题策划,贯穿网友最喜爱的唐宫小妹元素,赋予她们人格化、角色化、差异化、故事化,通过她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深入发掘一个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通俗的形式激发观众的共情,在创新创造中促进河南广电整体工作破局出圈。那么,作为大部分卫视而言,怎样才能实现发展破圈呢?
1、主动求“变”是根本。应当讲,当前的广播电视行业外部面临着新媒体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存在着行业“内卷”的现象,改革创新任务艰巨。与此同时,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其产业模式、赢利模式、市场运作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新的产业、赢利和市场运作模式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更为重要的是,广电媒体还要同时面临着媒体深度融合所带来的体制机制改革,频道精简精办的压力和智慧广电建设的重任,可以说,广播电视行业已经整体进入了改革深水区。在此背景下,唯有主动求“变”才是破除束缚和藩篱的根本,以新办法释放发展潜力,以新机制激活创新动能。
2、人才建设是最大变量。河南卫视和众多卫视在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做了很多工作,但我们还要认识到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所有改革和创新的最大变量是什么?答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唯有创新的动能与人的贡献成正比,才能让更多人心甘情愿去不断释放动能,这是最现实的问题,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大变量。
河南广电显然认识到人才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和培养新生代全媒体人才体系,同时,针对骨干、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全面实施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和人尽其才的项目化择优机制。以项目为抓手,实行竞聘上岗机制,吸引业务骨干担任项目负责人,赋予其选人用人权、自主运营权、资金支配权,激发项目组活力。
3、机制创新是最大助力。河南卫视爆款频出,得益于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但要牢牢把握主流话语权,唯有依靠持续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但无论是打造独有的节目IP,或是释放现有文化IP的最大动能,顺势而上构建更有利于节目创作的全新体制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并尽快推动,否则很难避免火爆之后的悄无声息。
4、探索全媒体传播路径是基础。全媒体传播是众多优秀作品得以出圈的重要保障。包括《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每个节目多则6分钟,少则两分钟,明显是在节目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在视频网站拆条传播的可能性,得以在第一时间引发火爆话题。
5、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深度挖掘是重要前提。应当说,伴随着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的审美品位也随之提高,这对创作者而言是个严峻挑战。有的创作团队总是抱怨缺乏资金,请不来流量明星等,但是我们更应当考虑的是,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否得到充分挖掘,是否真正做到创意不断迭代,是否真正做到融媒为先。
河南卫视的内容变革之路,无疑给业界带来更多的传统文化创新与探索的空间和可能性,但只有在包括政策、机制、技术、人才、传播路径以及激励机制等全配套的扶持保障,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创新与发展。
河南卫视所引领的文化节目创新热潮,为电视内容创新打开另一个方向,但也应看到,其背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存在。
河南卫视的文化节目创新,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呈现方式,通过历史、匠心、创演空间的多重演绎,让曾经的“曲高和寡”,通过科技的赋能和内容形式的创新,回答了文化节目的展现和传播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词歌赋或是竞赛比拼,以此收获众多年轻群体的青睐。出一个爆款节目并不鲜见,难的是持续性,创新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永无止境,如何保障爆款节目的持续产出,如何避免成为“流星”,是所有创作者需要思考的话题。
在此基础上,爆款节目才能够推动整体创作能力和实力的提升,创新节目才能够有效促进电视台的破圈能力。显然,很多管理者和创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应当讲,类似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这样的节目之成功,只能算是电视台媒体深度融合和内容创新的1.0版本,如何借此机会进一步在体制机制、节目创作模式等方面破题,才是孕育爆款节目持续产出的最大助力。
与此同时,通过创新如何在新的运营和变现模式等方面破题,也是河南卫视以及大部分电视台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这需要全方位进行系统架构搭建和多维保障。
面对当前的电视生态,这些节目的热播并不是偶然得来的,但还需要重视的一点就是,既要防止出现外部的同质化节目竞争,更要防止内部创新不足所导致的观众审美疲劳,这也是真正考验节目主创团队和文化从业者的重要指标。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是所有文化节目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受到新媒体挑战的电视媒体,目前需要创新、突围,需要有更多类似于《洛神水赋》这样的破圈之作,需要有更多电视台能够在转型的道路上成为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