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慕课历经六年发展,课程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并在发展理念、学习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代表,慕课同样给高校艺术学科发展带来深刻影响。通过对高校艺术类慕课课程运行分析,阐述适应艺术学科发展的慕课教学新模式,重点围绕高校艺术学科慕课现状、课程运行要素、多元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并针对慕课运行中存在的课程层次单一、实践教学不足、高辍学率问题,提出建设课程群、混合式教学,以及促进协同合作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 慕课;高校;艺术学科;课程运行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吉林大学艺术通识类慕课混合式教学与实践研究”(2019XYB014)
[作者简介] 铁娆娆(1977—),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教育、艺术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4-0105-04 [收稿日期] 2021-01-10
2013年,慕课风暴登陆中国,历经六年的发展实践,中国慕课数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慕课建设处于世界前列水平[1]。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已建设上线的慕课总数由2018年初的三千余门上升为3.4万门,选学人数突破5.4亿人次。
伴随着规模增长的同时,慕课的教学理念也逐步得到提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慕课2.0时代。2.0时代的慕课除了体现原有慕课的大规模性、开放性和在线性的特征外,更加强化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教学模式突出智能化;课程建设注重体系化;学习过程强调个性化;教学互动体现多元化,以及管理服务日趋完善化等特征。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代表,同样给高校艺术学科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一、高校艺术学科慕课发展现状分析
以“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为例,对高校艺术学科在线课程情况进行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共有艺术类在线课程378门,涵盖了艺术学下设的全部5大学科。
在艺术学科分布上,音乐与舞蹈学慕课数量最多,共有112门,约占艺术类慕课的29.6%;其次是设计学,共有106门,约占艺术类慕课总数的28%;美术学慕课共67门,约占17.7%;戏剧与影视学慕课共46门,约占12.1%;艺术学理论慕课数量最少,共25门,仅占艺术类慕课的6.6%。不同艺术学科的慕课建设略显不平衡。
纵观其他学科在线课程建设,艺术学科慕课在数量上占比偏少。以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截至2020年12月,在全部的6324门课程中工学类慕课数量为1516门,占比最高,约为23.9%;其次为经济管理和理学类慕课,占比约16.2%和14.4%;而艺术类慕課为378门,仅占全部课程的5.9%。
与课程建设数量相比,艺术学科慕课在教学质量上呈现出较高水准。艺术类慕课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在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及2018年两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名单中,共包含“艺术与审美”“人人爱设计”“昆曲艺术欣赏”“艺术史”等93门艺术学科慕课。这93门课程都是课程建设质量高、教学服务效果好、实际应用范围广、示范性强的精品慕课,代表了当下中国高校艺术学科在线课程的最高水准。
二、高校艺术学科慕课课程运行策略与实施
慕课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大体包含课程建设、课程运行、课程评价三个主要阶段,它们构成了层层紧扣、教学相长的课程整体。其中,课程建设完成了慕课教学“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并为课程运行及评价奠定了前提和基础;课程运行是把制作好的教学资源付诸实施的过程,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体现;而课程评价则是对前期运行效果的总结、评估,同时也为未来课程的完善提供了科学、可行的策略分析。高校艺术学科慕课课程运行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课程运行要素的合理配置
慕课的课程运行犹如一件庞杂、细致的大工程,需要各运行要素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课程运行要素主要涵盖开课前期的课程导航;运行过程中的课程公告;以教学为核心所展开的各类课程资源配置及运行结束后的评价。
一门运行良好的艺术学科慕课,通常以周为单位,形成以“视频学习+测验+作业+在线讨论”为主的学习路径;同时,包含核心知识点的课件及知识拓展的富文本也是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源。针对高校学生开设的慕课,还应该尽量依托学校的教学资源,将线上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丰富慕课的运行模式。此外,运行中的细节处理,更能体现一门课程精致与否的关键。
(二)强化课程互动,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慕课课程运行的效果,与课程的互动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的艺术课堂中,教学的互动效果与学习者的人数是成反比的。人数越少,互动效果越好。而借助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慕课,则恰好相反,人数越多,互动性越强。需要指出的是,针对众多艺术学科慕课独特的实践性需求,大规模的线上互动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鉴于此,艺术学科慕课应采取“线上线下”(Online To Offline,O2O)[3]多层互动的模式,即将线上互动与线下互动相融合,实现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的教学互补。
艺术学科慕课线上互动的形式有:课程论坛、作业互评、直播课、弹幕,以及基于网络社交平台微信、QQ、电子邮件和各种社交App等方式展开的学习互动过程。艺术理论、艺术鉴赏为主的慕课可多利用大规模线上互动的形式,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讨论、生生间的作业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与线上互动相比,艺术学科慕课的线下互动更能体现出学科特征,充分发挥各门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但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线下互动形式较为有限,主要包括翻转课堂、线下艺术实践社团,以及各种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以翻转课堂为例,除了常见的主题式讨论、鼓励教师多采取激发学生兴趣的现场实践指导课、艺术作品展示课,有条件的可以去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大剧院等文化艺术场所进行艺术体验、观摩活动,开拓线下互动的多样性。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提升慕课教学质量
慕课评价指对慕课教学效果和价值进行科学、系统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是保证慕课有效、可持续运行的重要环节。艺术学科慕课应注重将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和应用效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的慕课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包含了“评教”和“评学”两个核心环节。慕课评教除了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外,更强调其在慕课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教师认同慕课价值观,积极投入其中并愿意全力以赴奉献是慕课评优的首要原则[4]。慕课评学应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成绩划分上可适当加大记录学生学习行为(视频学习、单元测验、作业互评,以及在线讨论)的成绩占比。
课程评价主要体现在课程规划的科学性、内容的完整性、方式的有效性,以及资源的丰富性等方面。此外,艺术学科慕课课程在制作上更应注重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融合,课程界面美观、课件和多媒体资源展示恰当,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应用效果评价主要依托于网络教学大数据的“学情”分析,客观、科学地反映课程的整体情况。注册的学习人数显示了课程的受关注度;视频的点击率、论坛的交流、互动,以及作业互评数量能够体现课程活跃度的高低;成绩的合格率及优秀率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的运行曲线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从而判断出学习者是否持续且有规律地进行课程学习。课程应用效果的评价很大程度反映出学习者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接受度,对提升慕课课程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高校艺术学科慕课面临的挑战与提升
任何新的教育理念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实践上的盲区。在艺术学科慕课飞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也逐渐凸显。如何突破慕课发展的瓶颈,探索行之有效的提升策略,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层次显淡薄,课程群建设势在必行
就现阶段而言,艺术学科慕课从构成上仍以艺术通识类课程为主,专业性较强的理论课程,以及实践类艺术课程相对较少。单一的课程层次设置,不能满足慕课学员深入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笔者认为,应尝试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艺术学科慕课课程群,促进学科的信息化发展。
1.尝试建立“微专业”课程群。不同于传统的专业设置,微专业的特点如下:一是课程小巧精湛,适应在线学习的特点;二是课程层次感强,适应不同学习者需求。
艺术“微专业”课程群是以某一艺术门类为核心,将内容上密切相关、知识上相承互补、方法上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门慕课加以整合,从艺术基础知识通识性课程到艺术技法、艺术理论精修课程,形成一个由浅入深,递进式的学习阶梯。课程群的设置应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为不同艺术基础的学员打造更为适合的课程和学习模式,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2.尝试构建“多元文化”艺术课程群。“多元文化”艺术课程群即以艺术学为主导,涵盖多学科知识的艺术文化类大课程体系。例如智慧树慕课平台推出的“美育与文化自信”系列课程,包含了北京大学“敦煌的艺术”“艺术与审美”“伟大的《红楼梦》”“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清华大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与鉴赏”、故宫博物院“走进故宫”共计7门慕课课程,多视角、跨学科地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此外,“懂中国”“懂世界”系列课程也为构建“多元文化”艺术课程群提供了全新的尝试。
(二)实践教学遇阻碍,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新途径
慕课在线教学的模式在打破传统课堂限制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阻隔了师生面对面的教学和交流。因此,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往往暴露了慕课建设的不足。艺术学科中的大部分课程同样是十分强调实践环节的,无论是美术、设计,还是音乐、舞蹈等课程都需要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实践练习与指导。从现阶段艺术类慕课发展来看,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由于微视频时长限制,实践内容不能完整呈现;由于拍摄角度所限,实践细节不能充分展现;由于学员人数众多,无法做到一一解答和个性化教学。针对以上问题,艺术学科实践类慕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新途径。
首先,利用翻转课堂,增加面授机会。慕课主讲教师应尽可能地增加翻转课堂的次数,让更多学员有机会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跨地区、跨校选修的艺术类慕课,可依托选课学校自身的艺术教师资源,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指导和艺术实践练习。
其次,慕课主讲教师利用互动直播课的形式,进行网络艺术观摩课和答疑指导课。作为翻转课堂的补充式教学,直播课为无法参加见面课的学员提供与教师交流的平台。
再次,利用多种社交方式组织与课程相关的学习社团,定期举办师生见面活动或学员间的交流活动,鼓励学员间相互学习借鉴,切磋技艺。
最后,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实践相结合,通过虚拟现实设备的沉浸感与交互性体验,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提升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和在线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高辍学率遭质疑,多方协同合作解决慕课短板
众所周知,慕课的“高辍学率”一直是其发展过程中备受争议的焦点。早在2013年发布的《“慕课”和开放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意義》白皮书显示,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3所大学“慕课”的辍学率高达85%至90%[5]。面对这一慕课短板,笔者认为,需要慕课的授课方、学习者、高校和社会等多方协同合作,提高慕课课程的完课率。
第一,以课程质量为核心,增加慕课课程黏度。在慕课教学中,高品质的课程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持续关注和学习。只有精准的课程定位,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精彩的内容呈现,以及完善的课程服务才能赢得学习者的信赖。
第二,建立信用积分,提高学习者自律意识。在慕课的虚拟课堂上,教师无法控制学习者的逃课行为,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学习者的自我约束能力。笔者认为,可尝试建立慕课学习的“信用积分”。学员在任意一个慕课平台注册后,会获得一定的信用积分,规定时间未完成所选课程的将会扣除一部分积分,完成的可获奖励积分,以此鼓励学员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学员选课前,慕课课程应增设试听体验环节,让学员能够了解课程的基本风格,找到更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
第三,制定政策,完善慕課认证机制。在慕课教学中,学习成果认证是激励学习者完成课程的主要动因。推动慕课学分,以及在线课程证书的社会认可度,能有效提升学员学习慕课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慕课的学分认证策略主要集中于合作学分和联盟学分两种模式。合作学分是基于慕课平台与大学合作进行学分授予的形式;联盟学分则是通过联盟学校间建设的慕课平台,对其联盟学校的慕课课程采取学分互认的授予方式。以上两种模式基本上都是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慕课学习设置的,对于更广泛的社会学习者而言,目前还无法获得课程学分。这也是导致社会学习者对慕课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教育部、高校管理者、慕课平台应积极探索、完善慕课学习成果认证机制:采用大学先修课程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了获得学分的可能性;提高慕课证书的含金量,获得相关企业的广泛认可。
四、结语
当前,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正在进入实施阶段。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代表,给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带来重要影响。高校艺术学科慕课应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在课程建设与运行上注重因课制宜、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时代新风的艺术学科“金课”,推进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
参考文献
[1]丁雅诵.中国慕课,与世界一流比肩[N].人民日报,2018-01-16(12).
[2]范雪娇.人文艺术类慕课前景可期[N].中国艺术报,2018-01-29(1).
[3]尚岩,李东颖,张桂玲.线上线下(O2O)教学模式——从慕课(MOOCs)运行效果想到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153-155.
[4]汪琼.美国慕课评优原则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3):50-57.
[5]马迪倩,张立彬.高校图书馆应对MOOC高辍学率的策略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6):79-85.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MOOCs of Art Discipl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IE Rao-rao
(College of Ar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Abstract: After six years of development, MOOC in China ranks first in the number of courses and the application scale in the world, and has form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concept, learning model, management mechanism, etc. As a representative of "Internet + education", MOOC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discipl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art MOOC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new teaching model of MOOCs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 disciplin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rt MOOCs, the elements of course operation, and the multipl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course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singleness of the level of the courses, the insufficient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high dropout rat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motion strategies, such as building course groups, carrying out blended teaching, and promoting cooperation.
Key words: MOO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 discipline; course 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