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21 06:12王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4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协同育人

[摘 要] 协同育人是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形式。以G省124位中小学教育管理者为对象,采用问卷从协同育人的现状、评价、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等维度对高师院校协同育人模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协同具有重要意义并已经取得成效,但人才培养与教育实践的对接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目标驱动、利益统整、行政干预、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助推协同育人综合效应的发挥。

[关键词] 协同育人;高师院校;中小学管理者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特色创新类项目(教育科研)“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2018GXJK128)

[作者简介] 王 慧(1977—),女,四川三台人,硕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4-0089-04    [收稿日期] 2021-02-22

一、问题提出

1971年德国学者Haken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1]。协同育人模式起源于国外,已有100多年历史。其中,德国形成了市场主导、联邦政府推动、地方政府管理的模式;日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并深度参与的发展模式;瑞典形成了政府推动与市场作用并重且大学、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紧密合作的模式[2]。我国的协同育人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开始,到“十二五”期间,开展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本科校企协同教学项目,促进了高校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借鉴这些模式,一些高师院校建立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尝试与中小学校、实践基地、地方政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高等师范教育领域,协同育人的理念还比较薄弱,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都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关于师范教育该如何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欠缺。这种现状使得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的要求,学生专业性不强、专业技能弱化、就业适应期长等问题普遍存在,中小学对师资的需求与大学教学能力之间产生较大了差距。

二、调查设计

“高师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现状调查问卷(中小学校管理者卷)”由导语、个人信息和具体题项三部分组成。问卷设计包括中小学与高师院校协同育人的现状、评价、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四个维度共15道题。其中10道题为单项或多项选择题;3道题采取5级计分方式,其中“很重要”“很好”选项表示5分,“较好”表示4分,“一般”表示3分,“很差”表示2分;另有2道题为开放式问答题:其一,您对贵校协作育人的整体评价是?其二,与高等师范院校协作育人方面,您还有哪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问卷发放150份,回收数量为135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为124份,问卷抽样误差在±5%以内。运用SPSS25.0版对调查数据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的α系数为0.7352,处于较高的信度水平。从被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学段来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有56人、19人和49人,各占总人数的45.16%、15.32%、39.52%;从被调查者所就职学校的身份来看,校长、教研室负责人、课题组组长、其他一线教师分别是67人、24人、21人、12人,各占总人数的54.03%、19.35%、16.94%、9.68%。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协同育人模式现状的评价

对于本校与高师院校协同育人的效果,认为满意的占33.66%、很满意的占21.78%,这两个部分合计占55.44%,说明就已开展的协作来看,有一半的调查对象还是满意的,这种协同模式能够带来高校和中小学不同参与主体的发展,是一种很有价值意义的育人模式。表示效果一般的占31.66%、不满意的占4.95%、很不满意的占7.92%,合计占44.53%,这也体现出中小学校在与高师院校的协同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阻碍。

在对所在学校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协同育人现状的评估中,选择最多的是已开展,但合作范围不大,有58人,占46.77%;其次是未开展,也没有计划的,有26人,占20.97%;尚未开展,但是有计划的18人,占14.52%。這显示了中小学校与高师院校在育人目标方面的差异比较大,高校培养师范生与中小学实际处于分离的状态,中小学校也很难真正进入到协同育人模式中。从被调查者所在学校的学段来看,高中阶段的学校较早开展并已开展多方面合作的数量比较多,有13人占26.53%,而未开展也没有计划的是小学阶段的最多,有17人选择,占30.36%。

让已经开展或参与高校协同育人的中小学校管理者,对于本校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协同育人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按1分为非常不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的,有71人共57.25%的中小学管理者评价是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在已经开展或参与高校的协同育人的中小学中,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合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项目(见表2),其中,选择安排师范生来校实习实训的最多,有71人,占57.26%;其次是选择为实习师范生安排本校实习指导教师,有58人,占46.77%。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中小学校管理者对协同育人的理解比较单一,认为只是接受大学的实习生而已,对协同育人的内涵、任务、职责以及本校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清楚。

(二)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您认为贵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选择“教育行政部门资金支持力度弱”的选项最多,有46人,达到37.1%的比例。说明,行政支持对于中小学来说非常重要,一线管理者更希望通过行政力量和行政干预来推进协同育人模式。其中,教育行政部门拨付的经费又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尽管高师院校有安排用于师范生实习的专项经费,但投入额度不足、使用项目不清、使用程序不明、报销滞后等问题的普遍存在,使不少中小学管理者认为接受师范生实习是在义务劳动,与高校的协同育人更是缺乏资金支持而难以落到实处。

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实习指导老师的激励政策”的有37人,占29.84%,中小学教师带实习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但没有给予工作量、工作绩效方面的认定,即使有也是比较零散的,大多只是当作上级布置的任务来完成,缺乏激励性。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协作育人政策方面支持”的有35人,占28.23%,这说明中小学管理者希望能从政策扶持角度给予协同育人模式以支持,否则只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另外,调查对象还反映了包括“本校生活条件有限,难以为实习生安排食宿等事宜”“本校教学任务重,难以为实习生安排足量讲课实践活动”“高等师范院校难以派驻指导老师定点指导实习生”“高等師范院校对实习生缺乏岗前培训教育,导致教育与实践脱节”等诸多现实问题。

(三)对协同育人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协同育人的长期持续,如表4所示,中小学管理者中有64人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支持并推动”,占51.61%。缺乏行政干预是协同育人的最大障碍,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经费分配、评估制度对共同体效用的发挥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站在自身立场,希望能更多考虑中小学校,使中小学校也能从中受益,而不是单纯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其他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选择“中小学校可以从中受益”的有57人,占45.97%。中小学作为利益相关者,首先考虑自身在协同中能够获得何种收益,他们希望能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办学质量。此外,还有高师院校是否积极主动、师范实习生素质是否过关、有无系统保障机制、有无完善的流程说明和考核评估机制等也是影响高校和中小学校协同育人长期持续的因素。

对于协同育人,被调查者有77人认为最需要提升的是强化师范生实习指导的“双导师”队伍建设,占62.1%。一方面,“双导师”特别是高校的导师对实习的指导大多流于形式,他们的专业力量、学术影响力在协同过程中很难发挥;另一方面,中小学的导师忙于本身的教学任务而无法深入指导,且两方面的导师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难以发挥协同作用。认为第二需要提升的是师范生实习的岗前培训和教育体系,有76人,占61.29%。有的师范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都比较缺乏,不清楚实习的目标和任务,无法体现育人的目的。其他如健全三方协同体制、调整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师范生实习单位教师的职后培训模式等,都应该继续加强。

四、高师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对策

(一)通过目标驱动进行利益引导

首先,协同育人的各方主体包括高师院校、中小学管理者以及师范生都应树立协同共赢的理念,成为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发展共同体;其次,建立具体明确的合作目标和规划。在综合考虑三方主体利益均衡的前提下,将协同育人的短期、中期及长远期目标应更加鲜明地明确和具体化。

(二)通过行政干预进行利益约束

政府的统筹对协同育人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政策导向、经费分配、评估制度等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并实施。国家层面的中央政府进行顶层制度设计,省级政府制定符合当地的相关政策,省级以下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搭建具体的平台[3]。行政力量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次统筹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减少协同过程中的摩擦,提升效益。

(三)通过文化融合进行利益统整

高师院校应主动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主动深入了解中小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需求、目标和想法,将教学研究、课堂观察和行动研究扎根在中小学校,把中小学管理者、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纳入这些项目之中,积极促进多主体融合;中小学教师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协同育人,在与大学教师、师范生的协同中有意识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四)通过评价激励进行利益补偿

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势必需要参与的主体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加强其主体的绩效评价,以激励成员的参与动力。应加大经费投入并明确经费使用细则、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措施,对参与协同育人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培训进修等方面予以激励。对师范生的激励,则包括完善职前教师奖助学金制度,加大对学业成绩优异、在教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师范生的奖励和资助力度,促进他们教师专业素养的自觉提升。

参考文献

[1]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

[2]耿乐乐.发达国家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及启示——基于德国、日本、瑞典三国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0(9):35-39.

[3]王慧.教师教育实践共同体的运行要素与动力机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1):79-8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dministrators

WANG Hui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Guangdong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China)

Abstract: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talent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 effective form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re-service and post-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Taking 124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dministrators in 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by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s surve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tatus quo, the eval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aspects of goal-driven measure, benefit integration,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and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s, so as to promote the exer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 cooperative educatio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dministrators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协同育人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