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景峰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指向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三大关键能力。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就是立足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吸收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和课程改革先进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加强了语文与生活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能力。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重点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思维;培养策略
一、开放思维能力的解读
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学习潜力的。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指出思维的三个层次:第一,凡是脑子里想到的都可以说是思维;第二,是指我们对于自己没有直接见到、听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是人们根据某种特征或者某种证据得出自己的信念,或者说在一些情况下,是用心搜寻证据,形成信念。思维过程就是思考、思索。只有思考与思索的思维,才有教育意义。
具备开放思维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思考能力是一个人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能力,而开放思维能力则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质量高低和水平高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张楚廷教授指出:“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的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带动教师的思考。而在这教学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教师的问题意识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很明显地体现出一种转变,就是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激励思考,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形成核心素养。
二、立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突显实践性,强调语言文字运用,不论是主题单元的文章选编,还是练习活动设计、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等,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突出语文实践性的特点。比如关于句子的运用练习活动,既关注表达效果,但又不只是关注相关的语文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展开训练。这为培养学生开放思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此外,统编教材努力加强阅读和表达的联系,促进读写结合,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在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的重要性。
以下将以小学语文五年级统编教材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
(一)以读为本、听为辅,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开放思维能力
读一读。学习语文需要直接地读,不是烦琐地分析。对于一篇课文,特别是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文章,可以先由学生初读感知,了解大意;然后继续熟读,读出感情。这个环节的读,教师先不作指导,要以学生个体感悟为主,要体现自主和个性化。这都是按每个学生自己的喜好,開放性地读,开放性地理解,开放性地感悟。这都是培养学生开放思维的具体表现。
比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中,通过写父亲和“我”住店、带“我”逛庙会、背“我”上学、送“我”上学等事情,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在为数不多的以父爱为题材的文章中,《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它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或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带着自己的思考,或带着自己的理解,开放性地读,从观察学生的朗读表情、肢态语言,到细听学生语气语调的高低轻重、语速的轻重快慢,就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父爱的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就体现出学生开放的思维。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的局限性,必然会造成学生对于课文主旨情感的偏差。这就要教师在学生自主性朗读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细心地听一听。
听一听。会发现学生是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书。那么学生的理解与感情对否?学生能否在朗读《父爱之舟》中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开放性地读,不是漫无边际的肆意朗读,必须以文本的主旨情感为根本进行个性化的理解朗读。所以,听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体现了教师引领和纠偏,对于学生来讲,吸收、借鉴、品味自己不会的知识和能力,同样具有开放性,这个过程也是突出学生开放思维的训练。听后学生再读,就能较好地读出感情,读出味道了。
(二)以想为主、说为练,在启发引导中培养开放思维能力
想一想。重视思考与启发,是培养学生开放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出感情的基础上,思考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的问题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教学重点。教师引导学生潜心阅读,静下心来想一想,绝大多数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合作、探究,或在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按教师提醒,思考问题与自己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启发等。这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引导的教学思想,学生开放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其中,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关键问题,在思考中启发引导,对学生开放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小学语文五年级统编教材下册,多篇课文体现了对学生开放思维的训练。如第六单元以“思维”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三篇课文有选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有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改写的《田忌赛马》;还有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其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说一说。一是对课文主要意思理解和对文章重点的理解;二是从学习中自己的感悟、生活实际的联系、受到的启示、学到了东西等等。这实现了从课本到生活,校内到校外的转换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随着转换不断开放,形成开放的思维能力。以小学语文五年级统编教材下册的《自相矛盾》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说一说的练习:1. 在初读文章,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提问: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2. 在深入学习后进一步启发思维: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3. 在总结提升阶段再一次启发学生开放思维: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并联系生活的经历来谈一谈。这三个说一说的训练立足课文内容,难度上具有层次性,思维上具有开放性。每一次的说,都充分体现出从课本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思維能力的延伸,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以写为拓、讲为展,在延伸训练中培养开放思维能力
写一写。可以写说的、写演的、写感悟的,也可以仿写。写的内容是开放的,方式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各写所思,每个人都各有所获。同样以小学语文五年级统编教材下册的《跳水》为例。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写的训练: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这样具有开放性的续写,必然能激发学生思维创作的空间,猴子的结局在学生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思维当中,一定是精彩纷呈,呈现出多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写完以后,让学生创造性地讲一讲。这就很好地突显出立足教材,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当然,除了以上训练例子,学生回家后,可以把课文中的故事、学习课文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自己学习的收获、学校发生的故事、路上看见的故事等,任选一个讲给父母听,这又是一个开放思维表达训练的过程。
立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环节或要素中,哪些问题适合学生思考?哪些内容适合于学生表达?只要教师善于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学习中保证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深度思考和主动表达,给予学生足够的弹性和空间,才能切实把开放性思维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西村育才小学,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