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绍志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助推学生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亲身经历建构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
[关键词] 助推;建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指对研究对象观察到的现象,所归纳的数量关系、数学公式、空间形式、逻辑准则和具体算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助推学生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亲身经历建构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
一、助推学生在简约事理中建构数学模型
生活常识、经历和经验,是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源头活水。助推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背景中甄别素材,让学生以数学活动的方式,概括数量关系,类推数学原理,提炼数学规律,生成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思想,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模式和方略。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这样一道题:“有一种课桌椅,每张桌子180元,每把椅子100元,学校准备买40套,一共需花多少钱?”让学生从这样的生活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实例,提炼基本内涵、概括本质属性、建构数学模型。
师:请说一说解题思路。
生:先分别求40张桌子和40把椅子的钱,再求40套课桌椅的钱。
生:先求1套桌椅(1张桌子和1把椅子)的钱,再求40套课桌椅的钱。
师:能用数量关系式表述吗?
生:1张桌子的钱×张数+1把椅子的钱×把数=一共需花的钱。
生:(1张桌子的钱+1把椅子的钱)×套数=一共需花的钱。
生:1张桌子的钱×张数+1把椅子的钱×把数=(1张桌子的钱+1把椅子的钱)×套数。
师:请列出算式。
生:180×40+100×40。
生:(180+100)×40。
生:180×40+100×40=(180+100)×40。
师:能列举类似的等式吗?
(生七嘴八舌,列举了好多等式。)
师:等式列举得完吗?等式有共同之处吗?等式能用字母概括式表达吗?
生(议论纷纷后):a×c+b×c=(a+b)×c。
如此建构数学模型,做到了“三注重”:注重选取典型的生活实例,便于学生揭示,利于学生表述;注重在领略生活实例的事理向数学模型过渡的进程中,引导学生用列举实例的方式演绎领略到的算理;注重算理的表述符号化,字母概括表达式既简明扼要,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符号意识和代数思想。
二、助推学生在类比迁移中建构数学模型
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迁移对于建构数学模型具有独特的效用。助推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建模经验,为学生创设迁移的操作平台和时空条件,让学生从既有的数学思想、技能和知识的迁移中类推、概括、提升新的數学模型。
例如,“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可以引导学生激活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算理和推导,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主探究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师:40×2=?
生(异口同声):80。
师: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生:40+40,因为40×2表示2个40。
生:8个10是80,因为40是4个10,4个10乘2是8个10。
生:4×2得8,再添一个0得80,因为2个4是8,2个40是80。
师:环形跑道长400米,小华跑了2圈,求小华跑了多少米,怎样列式?
生:400×2。
师:如何口算?
(生迁移40×2的口算方法。)
师:如果小华跑了9圈,求小华跑了多少米,怎样列式?
生:400×9。
师:还用加法算吗?
生:用加法算,太麻烦。先用4×9得36,再在36后面添两个0,得3600。
师:(投影呈现)将下列算式分类:3×6=18,4×9=36,7×5=35,3×60=180,70×5=350,300×6=1800,5×700=3500。
生:①3×6=18,3×60=180,300×6=1800;②7×5=35,70×5=350,5×700=3500;③4×9=36。
师:请说一说分类的依据。
生:第一类,口诀都是“三六十八”;第二类,口诀都是“五七三十五”;第三类,口诀是“四九三十六”。
师:根据4×9=36,能联想到哪些算式呢?
生:40×9=360,4×90=360,400×9=3600,4×900=3600,4000×9=36000,4×9000=36000,4×90000=360000……
学生借助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经验进行类推,不仅找到了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联想到整千数乘一位数、整万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显而易见,助推学生在类比迁移中建构数学模型,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和交流;其次要为学生的迁移做好准备,唤醒学生迁移的意识,让学生在建构新的数学模型时找到相似的模型。另外要为学生当好向导,当学生在迁移中遇到困惑时,引领学生规避和排除负迁移的干扰。
三、助推学生在解题指导中建构数学模型
助推学生在解题指导中建构数学模型,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利用数学模型的意识,又可以减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盲目性,还可以减少学生“就题论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片面性。
例如,在数学练习课上,出示这样一道题:“小明期终考试,语文、英语的平均分是92分,数学、英语的平均分是93分,语文、数学的平均分是97分, 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平均分是多少?”
师:请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生:(92×2+93×2+97×2)÷2÷3=564÷2÷3=282÷3=94(分)。
师:请说说理由。
生:92×2是语、英分数的和,93×2是数、英分数的和,97×2是语、数分数的和,564是语、数、英三门分数的和的2倍,282是语、数、英三门分数的和,94是语、数、英三门的平均分。
师:有不同解法吗?
生:(92+93+97)÷3=282÷3=94(分)。
师:请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这样列式计算的结果也是94,具体的理由说不出。
师:可以肯定,这种解法是对的。关于列式理由,可以先想想92分与语、英得分的和的关系。
生:噢!92分也是语、英得分的和除以2的结果。
师(先点头赞同,后板书,再提问):(语+英)÷2=92,能把“÷2”转化成乘法吗?
生:除以2与乘0.5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先点头赞同,后板书,再提问):(语+英)×0.5=92,能联想到乘法分配律吗?
生:语×0.5+英×0.5=92。
生:噢!92包含语文分的一半和英语分的一半。
生:同样,93包含数学分的一半和英语分的一半。
生:同样,97包含语文分的一半和数学分的一半。
生:噢!92+93+97的和282,包含“语文分的一半、数学分的一半、英语分的一半”的总和的2倍。一半的2倍,就是1倍。因此,282分就是三门得分的和。
就这样,助推学生在解题指导中建构了一个数学模型:(a+b)÷2=0.5a+0.5b。建构的这个数学模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两个数的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和确认了(92+93+97)÷3的解法。
总而言之,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助推学生建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