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治霖 沙苗苗
摘 要:自实行新教改以来,社会各界愈发看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本身地位还原,使其在教学中享受到更具实用价值的教学服务。尤其是高职参加工作之后必须依赖自己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方可获得企业主的青睐。在这种前提下,所有高职教育从业者都必须敢于突破传统教育瓶颈,摒弃过去那套生硬、老旧的灌输型教育模式,深入探索在校企合作视角下融合德国“双元制”教育,精准定位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取长补短。文章以校企合作为视角,研究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背景、内涵等,并分析我国高职教育与之比较的差异,探索了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元制;高职教育;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6-0104-04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al idea of "people-oriented", becaus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students' own status be restored, so that they can enjoy more practical teaching services in teaching. In particular, after joining a job in a vocational college, one must rely on one's own solid professional practice ability to gain the favor of business owners. Under this premise, al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must do with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ottlenecks, abandon the rigid and old indoctrination education model in the past, and deeply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German "dual system"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 as to accurately loc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o make up for each other's weaknesses in ligh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 of the German "dual system" education,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y country'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an educational path that suits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ual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erence
前言
所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将学校理论知识进行融合的企业生产实践型培训模式,此类培训模式具备更好的工学交替价值,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此类教育模式不仅包含学习内容、学生身份、育人主体方面的双元化,更重要的是注重实践培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1]。由此,本文首先将实施“双元制”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背景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德国“双元制”的主要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与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差异,同时以德国“双元制”为借鉴,得出具体的科学启示与高职教育优化措施。还望个人愚见,能为广大高职教育同仁提供可行的一些参考建议。
一、实施“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背景
自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不仅有了稳步提高,亦带动了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让新时期高职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必须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这是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其次,2020年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夯实人才培养基础。若一味沿用过去那套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利用“填鸭式”教育形式来教育学生,不仅会让学生在过程里备受煎熬,也无法保障教师自身的教育品质与公信力。以往那些机械性的纯理论教育模式,很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年轻人的需求,而且在很多时候会产生恶劣的反效果,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双元制”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应运而生,可以说这种新型教育体系不仅是为了提高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强化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帮助国家提供更多具备实用价值的栋梁之才[2]。
另外一方面,“双元制”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非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不谋而合,其中内容包括产教融合、知识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等。作为一项系统性极强的教育工程,“双元制”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颇具颠覆性的全面化改革,是高职院校落实创新教育路径的里程碑。此类办学模式不仅增加了职业教育的新鲜活力,同时也让人才结构更加适应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毫不夸张的说,“双元制”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大势所趋。
二、德国“双元制”的主要内涵
(一)育人主体双元化
事实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从“学徒制”逐步成型,这种教育体制具备极强的雇主(企业)属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为了应付某种考试,本质上是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融合,确保今后踏入社会之后能够直接胜任工作岗位,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德国工业进程在不断的演变与进化,传统的学徒制开始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于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完成蜕变,促成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元制”,形成了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因此德国“双元制”这种教育形式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范围来看,此类教育机制都更加适应时代发展,让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变的愈发紧密,教育深度也得到大幅拓展。通常情况下,“双元制”高职教育中的企业需要承担学生主体的实践教学任务,同时需要与政府部门共同分担职业教育所产生的费用,在整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实践教育需要用到的专职实训教师、专业设备以及生产经营场所等,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充沛的社会保险与生活补贴,也为教师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总而言之,德国“双元制”的主要内涵之一便是打造软硬兼具的一体化实践型教学服务,它是一个系统化、专业化、效率化的教育体系,一旦体系成熟,便可以达成育人主体双元化发展的效果,帮助所有高职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行动能力与专业素养。
(二)受教育者角度双元化
所谓受教育者角度双元化,其实就是指在学习内容、学生身份两方面的教育培训。德国“双元制”育人主体决定了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面之间必须完成密切融合,让学习地点完成灵活转换,以一周七天为划分,其中有三天需要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学校则负责其余两天的理论知识讲解,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注意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完成交替学习,为期12周左右。在这个学习过程里,学生往往会带着疑问前往企业参加培训,然后再返回学校思考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校负责理论拓展提出“为什么”,企业负责解答。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中,学生与企业之间必须签订《职业教育合同》,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具备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双重身份。
(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客观而言,能够胜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本身就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成为企业内部的实训教师不但具有“业务精、品格好”的属性,同时其文凭也绝不能低于所教的高职毕业生,而且对口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非常牢靠。任职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获得国家承认的综合大学或者同等级别的教育机构硕士与学士学位,同时需要通过对应的专业考试之后才能上岗任教。对于那些在高职院校担任大学教授的职称,一定要超过5年以上的教育经验,否则不予准入。从此可以看出,“双元制”教师队伍具有非常严格的任职标准。
(四)行动导向法促使教学更具组织性
完善的保障机制与注重实践导向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往往具备严谨的组织性,学校与企业之间完成交替的过程都需要逐步实施,各个环节不断细化,逐渐完成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企业生产经营之中培养具备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实践课程等都不会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形式,具备灵活转换性,注重“行动导向法”,甚至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脱离教材,利用职业需求来确定下一步的学习内容,有时会以当下实际生产案例来进行科学引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中涉及到的实践教学需要分派到的各种任务,目的是为了解决遗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疑惑,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让他们积累到很多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踏入对应岗位夯实基础,成为毕业即可上岗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前瞻性的教育格局
实际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与相关保障机制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育格局颇具前瞻性。德国“双元制”在工作格局上并不存在学校为主体或者企业为主体,两者之间互为主导,同时还有政府、行业协会一起在推动教育工作落实;其次,在法律方面予以保障,德国联邦政府先出台对应的《企业培训条例》以及《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条款,只有统一规划企业职业培训,学校才能参与到具体的教育合作之中;其次,涉及到学生考核方面的工作事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比较注重施行教学与考试分离的模式,虽然教学环节与考试环节之间相互独立,却存在互相促进的内部联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规范化、公平化的考核检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学习品质。而对比我国的教育格局,其实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效仿德国这种“考学分离”的模式,因为中国的高职教育毕竟起步较晚,很多教育环节都处在发展阶段,还需要各级部门加深合作,辩证地去看待德国“双元制”教育体制的优势汲取[3]。
(六)教育公平性与社会服务广泛性
客观而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全社会参与的一项系统化工作,不仅受到教育界、企业的高度重视,相关政府部门也对其十分看重。正因如此,此类教育体系才能够为德国培养出更多具备实用能力的应用型职工,而且具有卓著的教育成效,其一体化非常强,各个部门之间都很看重提高企业生产力、节约教育成本等环节的落实,为德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很多时候,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都被人们认为是“没有死胡同”的完美模式,与德国内部的高等教育体系几乎契合的非常紧密,两者之间都能够为全民提供公平、客观的教育机会。举例而言,在德国受到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无论高中学生还是初中学生,都能够得到一视同仁的职业教育培训,进修机会也公平对等,并不存在任何一种层面的职业歧视,他们非常了解企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灵活性,知识与应用技术匹配高度统一。而对于有些不满足工作现状的年轻人,他们在面临工作转换的时候通过职业培训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觅得具备发展前景的职业,社会服务型可谓非常广泛。另外一方面,德国“双元制”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相比,还能够进行更加适宜的分流,将“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特色进行最大化挖掘。很多德国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从普通学校直接转入职业院校,即便是学习成绩较差的一些学生,他们在接受对应的文化課补习后同样可以顺利进入职业学校。
三、中德职业教育体系的差异
(一)提倡层次分明的教育形式
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在很多时候难以施行分层次教育,而德国则恰恰相反,他们的职业教育体系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教育推行效率非常迅速。具体而言,在德国人的思想认知里,能够客观的认识到不同学生主体间的性格和学习基础差异,在后续的教育体系完善环节会设置针对性极强的培训内容,甚至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虽然在中国也有部分高职院校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高职教育遗留的一些弊病,另外一方面就是相关部门在工作落实中缺乏强悍的工作力度,在短时间之内很难优化完善。举例而言,在德国经常会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去观看某些职业技能类型的比赛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具备观赏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强化学生的兴趣与热爱。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中,家长普遍比较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很多实操性的教育培训,甚至还有很多家长秉持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
(二)社会认同度优于中国
德国的很多国民都认同分层教育这一理念,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其一,德国各个阶层的福利待遇都比中国的薪资高出5-8倍,而且德国境内教育与医疗全免费,这样就给平民家庭减少了经济压力;其二,就德国白领与蓝领之间薪资结构来比较,两者之间没太大的差异,甚至有很多蓝领的工资水平还要优于白领阶层,而且他们的工作生涯会更长一些,蓝领阶层的社会认同度高于中国;其三,中国对职业阶级的区分大部分都抱着“以职位论高低”的态度,很多人认为工人社会地位低下,只是依靠劳动力赚取财富的低级职业,比如如果有人将“数控机床操作”作为自己的终生理想,那么势必会遭到很多亲朋好友的抵制与鄙视,因为在他们眼里这种工作没有发展前途。而德国很多国民则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由此来看,德国国民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要高于中国[4]。
(三)录用要求严苛,待遇优越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世界范围来看都处于领先地位,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原因,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录用要求非常严苛,职业教师队伍打造的异常坚固,待遇也很优越。例如,德国本科大学准入门槛虽然比较低,几乎大部分人都可以进入大学,但是他们的毕业难度非常高,仅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能够顺利拿到学位,而其余百分之七十的人需要再读5-6年才可以拿到学位证书。而进入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最低学历即是大学本科,这样一来就能从源头方面把控好教师的水平。
另外,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职业教育任教的教师,还必须具备2-3年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通过两次国家认可的考核,同时教师还需要参与不少于七天的继续教育,主要内容为新型工业发展或者相关的技能技术培训。因此,在德國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社会上拥有较好的认可度,地位也比较高。在工作待遇方面,职业教师试用期一般为一年,一经录用则实行终生雇佣工作体制,而且享受公务员待遇,每月纯收入约为4000欧元左右(约等于人民币32000元)。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院校对教师的准入门槛设置相对较低,社会认同度不高。总体来说,德国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具备“入门高、待遇好,要求严、地位高”的特点。
四、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得出的科学启示与教育优化措施
(一)落实好企业与学生双方之间的目的性
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可以发现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不断落实好企业与学生双方之间的目的性,企业既要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双元制”其中的一个主导单位,不能觉得教育的事教给学校,企业只管招收到高素养人才。而学生进入企业之后也需要不断强化自我的认知,对将来踏入社会需要从事的岗位要进行精准定位,双方之间的目的性应该逐步加强。
(二)必须加强企业的广泛参与
各级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自身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用心落实好产教融合工作,确保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到专业对口且契合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能力,同时企业还需要根据自己的人才需求来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决不能抱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形态来对待工作。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并不适合强制约束企业来承担职业院校的教育义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积极落实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要让他们在进入企业的时候加倍努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导入“订单式”培养策略,让学生学在企业,毕业后亦服务于企业。
(三)打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首先,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工作,要将企业、产业、学校、学生等各个方面的权责义务落实好,让参与职业教育体系之中的每一个单位都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不是完全由一方来全权付出。在进行工作落实之前,领导干部应该成立对应的职业教育专项小组,到基层市场深入调研,之后再制定一套全国统一化的人才培养标准以及结业考核内容,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必须确保其严谨性与科学性;其次,要以德国“双元制”为参考标准,将职业教育体系准入人员的门槛适当提高,落实好各个环节的考核优化工作,对于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执教人员要尤为看重。同时还要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制定对应的《实践教学协议》与《职业培训合同》,强化学生与企业之间共同的责任意识,约束共同执行条款。最后一方面,对于施行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加强联系,要根据企业紧缺的工作岗位来开展培训,确保所有教育工作都能够行之有效。
(四)施行实践导向型教学
根据德国“双元制”精髓部分,高职职业教育核心应该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需要融合企业内部各项生产岗位的工作内容与业务流程,将后续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细化为各个对口的工作模块,落实“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完成对接。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学生层面下功夫,必须逐步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任何教育工作都应该以规范职业行为为前提,确保学生用心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学会融合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欲[5]。如果条件允许,高职院校还应该让企业内部的经营主管到学校来进行公开课讲座,同时帮助教师来制定贴合生产实际的理论知识体系。只有多方面完成融合,各个单位逐渐统一,才能确保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
五、结束语
本文以校企合作为视角,详细阐述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背景、内涵等内容,并分析我国高职教育与之比较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路径。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可以预料未来职业教育模式势必会向着愈发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如若高职教师一直秉持着过去那套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理念,必然会被淘汰于时代洪流之中,身为高职学生的教育引路人,理应突破传统教育瓶颈,不断反思自身教学不足,用心夯实业务基础,创设更加一体化的专业培训来服务学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师慧丽,任臻,周春燕.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域下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制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9):67-72.
[2]杨宗晓,杨克.校企合作“双元制”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4):92-96.
[3]刘素梅,范学刚.双元育人模式本土化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19):52-58.
[4]张晶晶,郭晨.中德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比较研究——基于校企合作育人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73(21):46-52.
[5]聂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的省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