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升
摘 要:从考古发掘来看,璧多为玉质,人们也常用玉璧来泛称所有的璧。而庆城县博物馆所藏的陶质璧,就其材质、纹饰在璧的所有类别中,当属异类。文章通过对陶璧的年代、材质、功用及文化内涵进行初步探讨,进一步印证了汉代百姓“精神归天,骸骨归土”的生死观。
关键词:陶璧;年代;材质;文化内涵
2016年9月,庆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接到当地群众举报,称玄马镇柏树塬村高山自然村一钻井队在推井场时发现古墓一座(图1)。闻讯后,庆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当地派出所同志的配合下,迅速赶往现場。由于事发多天,古墓已完全被毁。随后工作人员通过实地勘查、问询目击证人、走访附近农户等方式,成功追回文物若干件,其中2件彩绘八角纹陶璧格外引人注目(图2、图3)。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璧多为玉质,人们也常常以玉璧泛称所有的璧。庆城县境内出土的陶质璧,在本地区来说当属首次。本文将从陶璧的年代、纹饰、功用及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还请指正。
1 陶璧基本情况
2件彩绘八角纹陶璧均为圆形,尺寸及纹饰基本一样。器径17厘米,孔径8厘米,厚0.7厘米,重241克。其中一件彩绘严重脱落,璧身有损伤。陶璧内孔边缘和外缘饰一圈红色,在红色之上又叠饰一圈白色。璧肉部分则有用白色颜料勾画相连的八个等腰三角形呈放射状排列,类似于八角纹。三角形内部为蓝色,在蓝色之上绘有葫芦状的卷云纹。璧肉其他部分则用白色颜料绘乳钉纹来填充。
2 有关陶璧的几个问题
2.1 年代
首先,我们从璧的出现和形制纹饰演变来判断。璧产生的时间较早,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璧,但大都是玉质。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玉器切割工具简单,切割技艺水平较低,造成形制不太规整,或厚薄不均,或璧面不平,或外周不圆,部分留有切割痕,两面宽度不一致,有的穿孔打偏,孔边有斜坡,表面大多无纹,打磨较光亮,一般用作祭祀时的礼器。商周时期的玉璧则沿用了玉璧作为贵族专用礼器的功用,玉器切割水平进一步发展,璧面平整光滑,内外缘薄厚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打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早期玉璧多素面无纹,到西周时期,大璧无纹,而小璧出现了雕刻精美的纹饰,题材以龙、凤、鸟纹为主,常常以粗、细阴线相结合的手法雕琢出璧面纹饰,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春秋战国时期,玉璧功用得到突破。贵族阶级开始把玉璧当作佩饰和殓葬用玉,部分玉璧还有作为礼仪场合手执的信物。这一时期璧体较薄,厚度约为1厘米。战国玉璧表面大都被分成一、二或三区同心圆纹带,内外区琢成一首双身龙纹或传统的乳钉纹,由乳钉纹演化而来的谷纹也开始出现。在雕刻手法上,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廓玉璧等新的形制。汉代玉璧受战国风格的影响,但又有新的变化。璧的形体进一步加大,有的直径30~50厘米。题材以龙、凤、鸟纹为主,同时像乳钉纹、谷纹、蒲纹等出现颗粒大而稀疏的特征。部分玉璧雕刻手法采用透雕工艺,边缘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同时流行组合纹饰,有的还饰以吉祥文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火频繁,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直接制约了与礼仪、丧葬等有关系的玉器制造业的进步发展。东汉末期,曹操临终时留下遗言:“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后任继承者魏文帝曹丕遵循曹操遗愿,于黄初三年(222)作《终制》,将禁止使用“珠襦玉匣”昭告天下。两汉皇室用玉衣进行丧葬的制度也得到终结.在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中,未曾发现魏晋以后的玉衣。宋代则兴起了仿照战国及两汉玉璧的潮流。玉璧边缘多呈圆形转角,谷纹在雕刻时旋转力度不够,排列上稠密模糊。元代则仿照唐代样式,以小型玉璧居多,玉璧的功能则主要转化为配饰,在制作技艺上,刀工粗糙,纹饰刻画较深,大都只有一面有纹饰。明清时期玉璧纹饰多样,题材丰富,除了传统的谷纹、蒲纹、云雷纹、席地纹,还有花、鸟、鱼、虫、龙、凤、八卦、吉祥物等图案,形制较小,写实性较强。庆城县博物馆所藏的陶璧器形规整,表面纹饰丰富,特别是器物表面出现大量的乳钉纹,则初步推断该器物上限时间应为战国。
其次,从目前考古发掘来判断。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这种陶质璧曾在西汉南越王墓的足箱中出土139件,“堆叠成四摞……还有两块玉璧垫在这成摞的陶璧底下。”当时的发掘者认为,这种现象“显然是寓意整批陶璧是作为玉器随葬的”。另外,江苏徐州铜山小龟山汉墓也曾出土陶璧200余件,楚王刘注墓中也有陶璧出土,“出土时部分陶璧上仍遗存白色涂料痕迹,可能象征白玉的意思”。因此可推断陶璧是仿玉璧而来。这种仿玉璧而做的陶璧在汉以后的墓葬中未曾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从璧的出现和形制纹饰演变,以及考古发掘来判断,庆城县博物馆收藏的彩绘八角纹陶璧应为汉代器物。
2.2 纹饰
前文中提到,陶璧上出现了八角纹、乳钉纹和卷云纹。八角纹的含义较为丰富:一是因其整体造型简洁而优美,宛若盛开的花朵,故形象地称为“八角花”“八瓣花”;二是与它指示四方四隅,确定四时八节或太阳崇拜的内涵有关,故又被称为“八角星纹”“八芒太阳纹”等。乳钉纹出现得较早,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曾大量出现,纹形为凸起的圆形乳突,如钉帽状,一般排成单行或方阵。卷云纹兴起于战国,秦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汉、魏大量流行。
2.3 功用
璧从产生之初就被赋予神秘的礼器色彩,常常成为阶级地位的象征。特别是用玉做成的璧,使用时间较长,几乎贯穿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到了清代,皇帝仍以玉璧作为祭天之物。而用陶制成的璧目前只在墓葬中发现,其功用主要是随葬。古人认为璧是“导引墓主升天”的物品,这与汉代百姓的丧葬习俗和人们“事死如事生”“精神归天,骸骨归土”的生死观紧密相关。两汉时期,皇室贵族往往用玉来进行殓葬,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尸体。在当时的流行观念认为:“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魄各异”,意思是人死后,灵魂升天,而魄还在体内,与死者的身体一起来到地下。为了能给魄找一个长久的居所,那么保护死者尸体就有了其精神意义。陶璧虽然与玉璧存在材质的差异,但死者希望陶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玉璧的功能,以达到灵魂升天、身体不朽的目的。
2.4 文化内涵
下面从陶璧的年代、纹饰和功用等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其文化内涵。一是两汉时期百姓盛行厚葬之风。从考古发掘来看,汉代墓葬中的陶质明器在出土文物的数量中占比较大,类型丰富,如陶碉楼、陶灶、陶壶、陶仓、陶井、陶鸭、陶猪等,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有用陶制作各类明器的习俗,那么陶璧的出现则是正常的现象。二是在纹饰上,陶璧的肉以青色为底色,象征天,这种寓意在新石器时代的玉璧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八角纹又名“八角芒纹”,象征太阳。这种纹饰产生之初可能并非仅仅只用于艺术审美的精神享受,而是功利或实际生产的需要,它的形成和太阳崇拜有很大的渊源关系。有学者认为:“八角纹在史前时代被称为花,即华,意为光华,即太阳的光芒。”我国少数民族侗族至今仍保留着对太阳神的崇拜习俗。这种精神信仰在百越时期就已形成,他们的服饰及乐器上经常会有大量八角纹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他们本民族对于自然宇宙的理解。他们认为天神、地鬼、山妖、水怪以及代表不同方位或地域的神灵充斥在天地山川、四方八面之中,进而构成一个和现实社会相对应的、共生的超自然存在的虚拟世界。乳钉纹则象征星星,这进一步反映出墓主渴望死后能够灵魂升天的强烈愿望。三是璧作为一种社会等级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有比较严格的使用制度。身份地位不同,所使用璧的数量、尺寸、质地都有很大区别。社会地位越高,璧的材质一般为玉或少数琉璃,尺寸相对较大,数量相对较多;社会地位越低,璧的材质一般为品质较差的玉或陶、滑石等其他材质。以此可推测,这两件璧的主人生前在当地有一定的阶级地位,但由于财力或玉的来源的限制,进而用陶璧进行陪葬就成了必然。
3 结语
西汉时期庆城就已归西汉中央王朝管辖。《庆阳县志》载:“公元前266年秦国兼并义渠戎国,始置北地郡。汉高祖(刘邦)二年(前205),汉将郦商派别将进攻北地郡。三年(前204),郦商大破雍王章邯部,并改义渠县为郁郅县(今庆城县)。”当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深受京畿文化的影響。庆城县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八角纹陶璧充分体现出两汉时期百姓的丧葬习俗和精神信仰,有其共性。但庆城又处在关中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的过渡地带,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这种相较于玉璧而言的异类—陶质璧的发现,则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汉代丧葬文化和精神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西汉南越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陆思贤,李迪.天文考古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
[3]石文嘉.汉代墓葬中出土玉璧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1.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杨胜男.八角纹初探[J].饰,2003(2):16-18.
[6]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