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口发展变化的五大趋势

2021-06-20 05:26赵玉峰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性别比人口普查流动人口

赵玉峰

开展人口普查,利国利民。一是全面查清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国家制定和完善未来收入、消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二是国家根据人口结构和分布情况,决定教育和医疗机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工商业服务网点分布、城乡道路建设等,便于居民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服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需通过人口普查,准确把握供需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状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历年人口普查进行分析相对来说更具有可比性,同时也能反映出我国人口在更长时段的变化趋势。

一、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助推人口增长

从人口总量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数据显示,我们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14.1178亿,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净增加7206万。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说明我国仍然具有较大的人口增长势能。

但从近40年的增幅来看,1990年到2000年增长13215万人,2000年到2010年增长7389万人,2010年到2020年增长7206万人,增幅进一步收窄。我国在2013年和2015年分别启动了“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增加了出生人口,遏制了增幅大幅度收窄的趋势。但是伴随着政策效应的消退,未来人口可能面临增幅继续收窄的状况,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

二、劳动力人口仍然富足,少儿人口占比上升

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七人普”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17.95%,15—64岁人口占68.55%,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0%。从历次人口普查变化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的特征明显。1953年、1964年、1982年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值5%以下,1990年相比1982年增长0.66个百分点,2000年相比1990年增长1.39个百分点,2010年相比2000年增长1.91个百分点,2020年相比2010年增长4.63个百分点,趋势不断扩大。按照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比例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20%则进入超老龄化。按现有趋势,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七人普”数据显示,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6776万人,仍然保持较大的规模,虽然有学者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人口红利消退,但是单从劳动力数量看,不必过于担忧,而且我国的劳动参与率远高于其他国家,现在沿海地区出现的用工荒更多是结构性矛盾。需要注意的是0—14岁人口,虽然由于生育政策调整效应,少儿人口在2010年到2020年有所增长,占比也上升1.53个百分点。长时段来看,少儿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90年的31392万减少到2020年的25338万,下降约6000万人,降幅较大,少儿人口的缩减将会影响未来十五年内的劳动力供给。虽然我们不必为现在的劳动力杞人忧天,但是也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老龄少子化的冲击。

三、人口素质全面提高,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

“七人普”数据显示,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076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00525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716348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965882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考虑到人口基数的不同,将其转化为每十万人口受教育情况数,可以明显看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和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处于上升趋势;而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和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正逐步下降。

“七人普”数据显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7750200人,文盲率为4.08%,从历年人口普查的情况看,文盲人口和文盲率呈现反J型陡然下滑的趋势,反映出我国近几十年来的扫盲工作成效显著。而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的下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代表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正在稳步前进。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器替代人”的趋势,更需要高技能人才,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所带来的人才红利,有助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人口流动继续增加

“七人普”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从历年人口普查情况来看,城乡人口占比在2010年开始接近,到2020年城乡人口占比彻底发生扭转,城镇人口占比比乡村人口高27.78个百分点。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镇化带来的人口集聚会产生规模效应,助力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全国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2506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5747人,流动人口为375816759人。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37153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50979606人。流动人口继续增加表明我国资源配置在全国流动仍旧频繁,从而带动人口进一步流动。2020年底新冠肺炎突如其来,由于疫情产生的隔离更让人体会到流动的珍贵。市辖区流动和省内流动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新型城镇化以及省内省会带动或都市圈城市带的影响,人口流动的范围相比以往更有目的性。

五、家庭户人口减少,性别比趋于均衡

“七人普”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从历年普查数据看,家庭户规模有所波动,继2000年家庭户规模的小高峰之后,进一步缩小。家庭户规模的缩小体现了我国家庭发展的小型化和多样化,空巢家庭、独居家庭增多,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形态正在不断地涌现。

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从历年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总人口性别比下降趋势明显,性别结构进一步优化。但需要注意,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仍高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比值(102—107),需要进一步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

猜你喜欢
性别比人口普查流动人口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人口普查学问多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为什么既要“查人”又要“查房”
男生多?女生多?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为什么要维护男女性别比的自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