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兴东 刘伟 谢良惠
作为亚欧大陆上的传统国际运输通道,近年来新亚欧大陆桥的通道地位逐渐下降,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远未释放。“十四五”时期,推进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提升新亚欧大陆桥通道地位,可有效补齐我国在新亚欧大陆桥方向的战略通道缺失,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江海联运通道共同形成“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多元化国际运输通道格局,促进亚欧大陆形成更加紧密的国际经济循环,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建设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具有战略意义
“十四五”我国发展步入新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求我国加快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寻求经济发展新空间。建设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对于化解外部环境冲击、促进内陆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形成多元化国际运输与经贸合作廊道,化解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冲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促使这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確定性加大。发展多元化国际运输与经贸合作走廊,可有效化解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冲击。2020年前三季度,东盟、欧盟超越美国成为我国前两大贸易伙伴。建设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有利于充分发挥亚欧大陆陆域一体、经贸合作基础雄厚优势,补齐陆桥通道方向的战略通道缺失,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江海联运通道等互为补充,形成“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多元化国际运输与经贸合作走廊,畅通亚欧大陆经济循环,化解美国等发起的日益严峻的经贸科技和地区安全等挑战。
(二)推动内陆地区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新机开新局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有利于形成低成本高效率、国内国际双向辐射的物流环境,促进国内外要素在亚欧大陆高效自由流动,推动通道沿线地区产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规模扩张,助力内陆地区深度参与建设“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育新机开新局。
(三)释放陆桥通道城市化地区发展潜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陆桥通道城市化地区作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两橫三纵”城市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横”,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兰新高铁建成大幅释放了陇海铁路运能,西安、郑州、乌鲁木齐等国际机场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连接亚欧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西安、郑州、乌鲁木齐、兰州等铁路、航空口岸开放条件不断完善,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边境口岸通关能力不断提升,西安跨境人民币结算和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一体化服务不断优化,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日益提升。2020年西安、郑州、乌鲁木齐三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开行班列数量接近6000列,规模接近全国一半,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力全面彰显。陕西、河南、山东、甘肃、新疆等省区经济产业基础好,内需发展市场和对外开放空间大,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建设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有利于充分发挥沿线地区发展基础,释放巨大发展潜力,实现陆桥通道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二、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总体构想
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以新亚欧大陆桥为载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战略支点,是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国际运输和贸易大通道,是加快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空间重构的重要走廊,是打造内陆新增长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载体,是创新“通道+枢纽+平台+产业”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试验场地,总体形成“一条双循环主轴、五条大循环发展带”的空间布局和“一个核心循环区、六大联动循环区”的总体格局。
(一)打造一条双循环主轴
沿陆桥通道,自东部沿海的青岛、连云港等港口经西安至新疆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境外向西联通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向东连接东北亚,打造一条国内国际双循环主轴。
(二)构建五条大循环发展带
以陕西为中心,向东北方向至京津冀和东北地区,向东至长江三角洲地区,向东南方向至长江中游和海峡西岸地区,向南至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南至成渝和滇中地区,构建五大国内大循环发展带。
(三)发展一个核心循环区
以双循环主轴和五大循环发展带为牵引,带动各类要素在不同地区间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区域的经济承载能力和带动能力,实现更大范围的经济循环。重点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城市群等合围区域,面积约占全国的32%,人口约占全国的81%,GDP约占全国的88%,形成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的核心循环区。
(四)协同六大联动循环区
强化通道主轴与核心循环区外地区的综合运输通道衔接,形成更大范围的辐射。重点通过通道衔接、要素流动、产业分工,联动“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形成国际循环共振,以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促进内循环,以国内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升级促进外循环,形成大循环、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十四五”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主要任务
围绕“通道+枢纽+平台+产业”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统筹推进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运营组织中心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
(一)畅通综合交通网
围绕打造大通道、打通循环带、完善区域网、畅通微循环等空间层次,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建设。强化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陆空、陆海联运服务能力,着力构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二)构建物流枢纽网
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机场为核心载体,以大通道沿线陆港型、空港型、港口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骨干,以区域性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为补充,高效联动境外国家和地区的物流节点设施,构建形成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上的物流枢纽网络。
(三)打造运营组织中心
依托通道核心城市,搭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协同建设平台、物流运营平台、商贸交易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打造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运营组织中心,高效串接大通道沿线地区,形成发展整体合力,协同推进通道畅通、服务提升和产业发展。
(四)壮大国际产业集群
依托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形成的运输能力、贸易成本、物流时效等综合比较优势,加大对国际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度,沿通道布局形成以现代物流、国际商贸、先进制造、高端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国际产业体系。选择有条件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和境外物流集散地,打造国内国际联动的产业集群。
四、政策建议
(一)将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将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补齐“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方向国家战略短板。对通道沿线的西安、郑州、青岛、兰州、乌鲁木齐等重点城市纳入我国现代流通、物流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要节点。将通道沿线货运铁路、双层集装箱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項目,与“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专项规划做好规划衔接。
(二)建立高级别建设推进机制
成立高级别领导小组,全面推进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和通道沿线省(区市)为成员单位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大通道建设各项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利用中欧投资协定、上海合作组织、RCEP、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国际合作机制,务实推进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国家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贸易便利化和国际产业合作等事项。
(三)加大要素保障支持
落实西部地区差别化用地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重点建设项目倾斜。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按既有渠道支持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交通、物流、信息、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发地方政府债券重点向大通道建设项目倾斜。实施“陆桥英才计划”,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投身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
(贺兴东,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刘伟,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谢良,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