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安全内涵与评价体系

2021-06-20 05:26张义博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产业链竞争力企业

张义博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在世界经济主导权的大国博弈下,以美國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负面影响持续增加,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可能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步伐,新发展格局下亟需强化产业链安全的理论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产业链安全的评价体系,在世界经贸格局变动下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

一、产业链安全内涵

(一)产业链安全提出的背景

1、世界经贸环境变化

产业链安全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核心原因还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经贸格局的急剧动荡。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主义叠加使全球化进程出现了“开倒车”现象,“逆全球化”倾向凸显,发达国家还提出了产业链“去中国化”主张。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多边自由贸易投资体系遭到破坏,单边主义使全球合作贸易机制框架和所遵循的规则失衡,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遭遇挑战,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给我国产业链安全带来一定风险。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在核心技术领域拥有“话语权”。所以,当前语境下产业链安全强调一国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突出能够消除产业链外部威胁或者将外部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

2、新冠肺炎疫情冲击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不仅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世界经济进入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其直接表现为全球供应链断裂,迫使国际社会和主要国家更加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安全原则甚至部分替代了效率至上,本地化生产和多元化分散布局受到了更多青睐,尤其是战略性产业以及医疗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会越来越本土化,美日欧都在竭力鼓励本国企业将生产环节迁回,加速了产业链区域化布局。所以,新冠肺炎冲击下的产业链安全聚焦于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领域,强调在本土或分散布局,以强化关键产业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国家安全要求及产业发展战略

制造强国战略是近年来集中体现重点产业链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文件,“四基”薄弱问题屡次被提及,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被放在首位,并提出增强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摆在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首位,就经济领域来说,重点是科技产业领域的风险和金融领域的风险。从近期中央关注的科技产业领域中,可以梳理出技术“卡脖子”风险、产业外移风险和疫情冲击风险。《国家安全法》是我国安全体系的基石,其中第十九条关于经济安全提出,“健全预防和化解经济安全风险的制度机制,保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经济利益安全。”因此,综合上述中央文件和法律的精神和最新要求,产业链安全不仅是一种安全状态或目标,而且还是通过制度机制和创新能力建设形成的一种预防化解产业链重大风险的能力。

(二)产业链安全的内涵

国内外文献关于产业链安全的研究较少,但是关于产业安全的研究非常丰富,形成了竞争力(即产业安全最终取决于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和控制力(即本国资本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拥有控制权)两大视角,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抵御力或抗冲击力,即一国产业对来自国内外的不利因素具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能够规避或承受国际竞争带来的各种经济损失。结合产业链安全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参考现有关于产业安全的概念,笔者认为产业链安全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具有掌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够有效保障本国重点产业的生存及持续发展。

该定义既从国家层面强调产业链的能力安全,又突出重点产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状态安全。所以,产业链安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国家宏观和行业(企业)中观两个层次,前者突出一国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有效防范化解产业链关键环节风险、保持并提升本国在重点产业链上的竞争力,后者强调具体行业一国所属核心企业能够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与要素,实现生存及可持续发展,并对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具有抵御能力。

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因为产业链上高度分工的各市场主体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利益导向会强化经济联系,不存在“断供”这样的安全担忧,主要表现为产业竞争力焦虑,如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因为成本上升导致竞争优势丧失,引发加工制造和配套产业环节加快向外转移,威胁我国产业链的完整性。但是,当加入了产业国民属性和国别竞争后,企业间单纯的市场竞争就被附加了国家意志,产业链安全就是要使国民为主体的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得到保护并不受损害。从这个意义上看,产业链安全概念实际上已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范畴,更趋向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而且,新冠肺炎疫情也重塑了人们对产业链安全的认知,即重大生物安全事件等客观环境冲击,也会严重威胁产业链安全。因此,产业链安全不仅要有抵御经济和技术变化风险的能力,也要有对冲政治和外部突发事件不利影响的能力。

(三)产业链安全与产业安全、供应链安全的异同

根据产业链的定义,即产品生产全过程依据前后向投入产出关联形成的链条,描述了生产链条的技术经济关系,所以本文的产业链安全概念虽然脱胎于产业安全,同样包含风险防控力和国际竞争力,但产业链安全更加突出外部风险对一国重要产业上下游关联关系的影响,也更加突出一国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际竞争力。与我国强调产业链不同,西方国家多突出供应链,而且供应链更多聚焦于企业微观层面,供应链安全的核心是风险识别与控制,强调围绕核心企业,实现从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到销售网络的安全可控。所以,在企业微观层面,产业链安全可以视为供应链安全,只是产业链安全相对更为宏观,不局限于企业视角下对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把控和维持必要的供需关系,更强调一国对其所属企业在产业上下游经济关联中的权益保护和风险防控。

二、产业链安全影响因素

(一)外商投资对产业链安全的影响

一国对产业链安全的控制力取决于本国资本或所属企业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和掌控能力,从其反面看就是外商投资是否影响一国产业(链)安全以及影响有多大。一般来说,外商利用资金实力和技术工艺、无形资产和管理等经营资源优势,会诱使东道国增加对国外技术依存度,并通过兼并收购及其他投资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一体化控制,加速资本集中和垄断,增加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潜在风险。同时,外资还会通过对一国不同产业的差异性影响,引发产业结构失衡,削弱一国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市场、品牌控制,边缘化民资品牌,制约东道国企业成长和发展。但是,这些理论推断都需要一些适用条件,对于中国这样具有独立自主发展能力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大国,常规的理论认知可能并不符合国情。近年来,国内大量基于微观数据的定量研究,没有发现外资进入对本土企业发展形成明显冲击,虽然外资企业加剧了行业内竞争,迫使同行业内资企业更快退出,但也通过与当地企业构建上、下游产业关联,为内资企业创造了新的存活机会与市场空间,推动了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还通过行业间后向关联对中国企业产生显著的创新溢出效应。

因此,外商投资对一国产业链安全的影响远未形成共识。不可否认的是,跨国公司往往是产业链中技术含量较高环节的核心供应商,虽然出于对核心技术和研发创新诀窍保护动机会实施战略隔绝,以图阻止东道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发展,但其在东道国的投资也会产生创新溢出效应,这也是东道国企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渠道。显然,外资对一国产业链安全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外资的战略意图,还受到东道国外资开放政策的极大制约。在一国产业处于技术追赶或学习模仿阶段,在恰当的对外开放政策保护下,外商投资对一国产业链的创新溢出效应或许很大,在一国产业技术水平接近甚至在某些环节超越外资时,外资的专利超前布局、技术封锁和市场打压也可能会阻滞一国产业向价值链更高环节升级。

(二)国际贸易对产业链安全的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产业链早已突破国界,所以国际贸易对产业链安全的影响就成为了各方关注的重点方向。一般来说,国际贸易会通过中间品进口对企业生存率和生产率的提升间接影响产业(链)安全,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进口中间品带来的技术溢出能够促进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是,这些已有发现过于关注中间品贸易,并突出强调中间品贸易对于企业生存安全的积极性,从反面也可以理解为一国产业链安全会受到进口中间品的制约,尤其是容易受制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中间品国际供应商。从出口视角看,虽然一国产业“走出去”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技术、人才、资本等发展要素,但是一国产业(企业)产品出口对外依存度过高也会受到国际需求变化的冲击。

(三)竞争力对产业链安全的影响

一国产业链安全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产业链竞争力,所以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产业竞争力能够直接影响产业(链)安全水平。如果一国某一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差,国外大量进口产品和服务就会对冲击国内市场,挤压国内产业链上企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技术更新迭代快的高技術产业链,一旦一国企业无法获取技术领先优势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或者被锁定在低端环节,也就无法确保产业链的安全可控。

(四)外部政策对产业链安全的影响

一国及其贸易国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会对产业(链)安全形成极大地外部冲击,但是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一直是一个颇为争议的话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均通过产业政策提升了自身的产业链竞争力和安全水平,如美国、日本和韩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崛起过程中,国家政策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与引导扶持作用。冷战后,在一个先进技术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中,一国完善的产业政策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产业链安全和竞争优势,并且在产业转换和升级的时候妥善应对淘汰落后产业和产业周期衰退产生的社会冲击。与此同时,当前“逆全球化”的贸易政策正成为影响一国产业链安全的焦点,美国将我国高科技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并强化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出口管制,提高关税削弱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还通过限制人才交流和留学生招生抑制高新技术扩散,补贴搬迁费用推动“再工业化”,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推出的“中国+1”战略,这些均对我国产业链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五)产业链安全的三大维度

综合上述影响产业(链)安全的因素,并结合产业链安全的内涵界定,本文将产业链安全分解为产业链控制力、产业链竞争力、产业链发展环境三大维度。其中,产业链控制力强调本国资本或企业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直接回应当前国家和社会关切,现有研究多用外资控制率从反面来具化产业链控制力,所以产业链控制力也是一种基于产业链风险视角的客观状态描述,可以视为基础性产业链安全;产业链竞争力突出一国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先进性、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强调经济可行性的效益安全,是一种更为主动、积极的姿态,可以视为更高等级的产业链安全状态和能力;产业链发展环境更多从产业链发展生态出发,是一种融合了客观发展环境、主观政策措施和外部政策风险的综合体。

三、产业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产业链安全评价路线

产业链安全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借助行业专家、企业家和技术专家的帮助,全面梳理出待评价产业链的从上游到下游的主要环节,如半导体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半导体材料(晶圆、靶材、光刻胶、显影液、特种气体、湿电子化学品、晶圆封装材料、光掩模板、CMP抛光材料等)、半导体设备(单晶炉、氧化炉、光刻机、PVD、涂胶显影机、检测设备、刻蚀机、CMP等),中游的IC设计、IC制造和IC封测,以及下游的应用等,具体细分层次根据研究的颗粒度和政策需求决定。接着根据重要程度对主要环节进行专家打分,赋予其权重;第二需要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依据主要环节标签找出所有的国内企业,并通过赛道内专利数量排名、市场份额、公司规模、注册资本、融资金额等指标,筛选出排名前10位的代表性核心企业;第三按照产业链安全评价第三级指标,分别测度核心企业在细分指标上的数值,再根据核心企业排名顺序权重,加总测算出产业链各主要环节第三级指标的得分;第四按照产业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专家赋予的各级指标权重,结合主要环节行业层面的第三级量化指标,加总计算出待评估产业链主要环节的产业链安全得分;第五根据产业链主要环节权重,加总计算出产业链安全评价总得分。

(二)行业和企业层面产业安全评价

当前,关于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丰富,主要集中于行业中观层面,但这无法准确度量产业链主要环节在产业安全中的重要性。本文尝试以产业链主要环节的核心企业安全评估为基础,并结合行业发展环境数据,形成微观和中观数据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以便更好地评价产业链安全水平。

就企业层面的产业链安全而言,供应链安全的视角更贴切,因为供应链管理源于企业管理,涉及企业原材料或投入品的获取、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供应和运维服务等全过程。考虑到企业供应链风险点众多,很难完全穷尽,只能基于产业链安全研究的视角关注其中的核心环节和关键风险。

(三)产业链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综上,产业链安全评价体系由产业链竞争力、产业链控制力和产业链发展环境等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产业链竞争力,从核心能力看,主要包含技术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在微观层面需要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优化提升核心企业盈利能力,并提高核心企业主要产品或服务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产业链控制力,从主要风险看,主要包含核心技术、产业资本、市场的对外依存度或者外资控制率,即防范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产业资本、市场受制于外企外资;产业链发展环境,主要包含人才保障条件、外部自然和政治环境、国内外政策环境。其中国外政策环境被研究的较少,但是在今后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和经贸关系的深度调整中,西方发达国家因对中国崛起的忌惮,势必采取更多封锁制衡措施,我国产业链安全评价需要将面临的严峻国际政策环境考虑在内。产业链发展环境对企业供应链安全的影响更多是外部不可控因素,其中人才保障条件不局限于单个核心企业,而是重点考察待评价产业的全行业人才保障条件,所以该项指标的得分是基于行业数据计算而得。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我国产业链安全战略研究”(项目编号:71950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猜你喜欢
产业链竞争力企业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