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回去”并非最佳的教育选择

2021-06-20 14:43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妇女报教育者冲突

在学校,同学之间,尤其是男同学之间,发生小冲突或者打打闹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不少父母在面对孩子“被欺负”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极其愤怒,让孩子以牙还牙地“打回去”。一些自媒体甚至直接以“爸爸说:‘别人打你可以当场还手,后来儿子再也没被同学欺负过”为标题,来强化“打回去”的天然合理性与现实有效性。

日前,《中国妇女报》刊发了《“别人打你就还手”背后的育儿盲区》一文,文章借助国外学校与家庭处理同伴冲突的经验,点出了“打回去”的教育误区。那就是,“用‘打来反击,并不是绝对不可以,但这应该是孩子掌握了如何捍卫自己权利、懂得如何求助之后,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做出的选择,而绝对不是父母告诉孩子的必须选项”。从中可以看出,作为教育者,让孩子“打回去”其实并非最佳选择,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而引导其学会表达观点,保持善良且立场坚定,掌握处理冲突的方法,才是可取的教育策略。

其实,孩子之间的一些矛盾,如发生肢体冲突,往往跟语言表达不当或表达能力不足有关。遇到这种情况,第一时间应该将冲突双方叫到一起,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与孩子交流彼此的想法,而不是一上来就做是非判断,或进行道德上的批评,更不能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没用啊”“以后谁敢打你,你就打回去”之类的话。

教孩子学会应对自己的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掌握处理与他人冲突的原则,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更有帮助,也是教育者最该用心之处。这种原则首先是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感受直接告诉对方。如果是因为意外或非主观故意,可以告诉孩子不必睚眦必报。若是故意的甚至是恶意的欺凌,则要主动向老师或家长求助。通过成人之间的沟通来达到既化解冲突又进行教育的目的。毕竟收获一份友谊,远比打服一个对手,更能给孩子欣慰感。当教育者们都能以清晰表达、保持善良、坚定立场的原则来引导学生处理矛盾,相信校园欺凌现象会少很多,孩子们也能获得更好保护自己的能力。

(來源:《中国教育报》 朱翠霞/文)

猜你喜欢
中国妇女报教育者冲突
品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中国妇女报》融媒体时代内容升级路径
从“自我发现”到“自我实现”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中国妇女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报道中女性工作者的媒介形象研究
冲突管理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