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视野下提升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研究

2021-06-20 15:05王资博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法治文化新时代

王资博

摘要: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双重价值意蕴,既有利于开拓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境界,又有利于彰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强制度自信的新追求。从教化于人来看,法治环境文化是自信之基;从固化于制来看,法治制度文化是自信之本;从内化于心来看,法治精神文化是自信之魂;从外化于行来看,法治行为文化是自信之效。以良法善治为理性引领、以全民普法为基本抓手、以道德滋养为强大支撑、以载体建设为重要依托,构成了国家治理视野下提升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法治文化;法治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3-089-009

法治文化是法治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的统一,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法治精神追求,影响着人的法治价值理念、思维观念与行为习惯方式。新时代的法治文化自信涵盖法治环境文化、法治制度文化、法治精神文化和法治行为文化的自信,既是文化自信的直接内容,也是制度自信的题中之义,成为理解中国之治的一把钥匙。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可谓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建设可为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提供强大支撑,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持久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系统研究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一、意义维度:国家治理视野下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可谓国家治理新的历史起点。不论是制度的成熟和完善或制度的执行,都需要法治文化做支撑。自信是对某事物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前途命运之坚定信念与实践信心。因此,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需要法治文化自信才能有效实现。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来看,国家治理视野下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有着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和与时偕行、增强制度自信的双重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制度真正生根:开拓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境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们的制度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进行了充分肯定。显然,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具有守正创新的基本品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有利于制度真正生根。

一方面,有利于不忘本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都必然带有本民族的文化烙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我们制度的选择和建构深刻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中华文明的传承。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长期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是新时代法治的底蕴支撑。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法文化的优秀传统包括“德法共治”“从实际出发的立法传统”“严治官的考课与监察”[2],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有效治理达至良善社会秩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一些纠偏性传统法治文化资源比如“义务承担思想”[3],值得发掘整理并合理运用。古时不少法律格言中蕴含了法治精神、法治思想、法治原则,诸如准绳所以正曲直,德主刑辅,等等,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代表性的法律典籍中内含有益养分,在某些方面也值得我们借鉴。可以说,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厚积薄发的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有助于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知之明走向自觉之举。

另一方面,有利于面向未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需要面向未来薪火相传、保持繁荣兴盛。坚定自信,不是故步自封,而要继续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正是党领导人民秉持去粗取精原则,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把握时代特点,着眼中国之治,在法治实践创新发展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复兴,因为其有合理内核,具有时代价值。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可谓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的融通契合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国法治的精神之魂,礼法并用、法与时转、明刑弼教、执法如山等思想可谓传统法律文化精华,让文化自信坚实可靠[4]。新时代是推进法治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时代,必将日积月累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实践表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法治文化的信心与信念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新时代良法善治的引领下,在法治文化自信的持续滋养与不断熏陶作用下,特别是伴随全民普法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协同推进,随着法治价值理念、法治思维观念等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社会成员将逐步展现出与新时代法治社会相适应相匹配的精神面貌。

(二)有利于制度真正生效:彰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强制度自信的新追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显然,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与时偕行的鲜明标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有利于制度真正生效。这种与时偕行,体现为从强调法制到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驶入“快车道”,再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新时代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成为“法治之魂魄”[5],从而更好地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

一方面,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建设是形成治理新格局的题中之义,就是要发挥法治制度文化、法治精神文化、法治环境文化、法治行为文化在新时代的立威信、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古时徙木立信,初衷即为了树立法令权威,促进治理。如今,“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以法治为依托”[6],正是着眼于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新时代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法治”“公正”等内容,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价值、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建设秉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注重以文化人,支撑了“德治与法治协同、党规与国法并举的国家治理”[7],更是有利于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保证,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

另一方面,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法治文化自信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制度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密码,我们的制度与治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深得人民拥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的法治文化建设也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基于现实效果来讲,因为有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倡导以良法善治为要义的法治理念、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法治习惯,从而能在全社会建立起全面的制度文化认同和制度优势认同。其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不仅产出精神文明成果,而且产出制度文明成果,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激发人们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热情和信心”[8],从而增强制度自信。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一个鲜明例证是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新时代法治理论之根本价值,也是新时代法治话语体系之根本追求[9]。其题中之义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方向清晰、方向笃定、方向自觉,为人民幸福、社会安宁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个意义上,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建设,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更加充实,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制度自信。

二、內涵维度:国家治理视野下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基本架构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的内生动力,既是重要现实问题,也是重要理论问题。结构主义进路有助于人们系统把握并丰富对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理解。据此看来,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有着教化于人、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四位一体基本架构。从逻辑展开来看,坚定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必须立基固本、铸魂增效。

(一)教化于人:法治环境文化是自信之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新时代的法治环境文化基础的形成和强化,有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法治环境文化自信是奠定整体自信的基础。一是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社会文化环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这已经成为时代强音。其中,法治社会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基础中的基础。面向全社会的全民普法,可谓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建设的基本抓手。二是发挥法治创建活动的典型示范作用。社会主体的法治需要必须依托高质量的法治发展才能得以满足[10]。公权力要率先作信法守法的榜样,法治政府是践行与引领法治文化建设的标杆。政府基于法律而行政,职能转变需要法治来引领。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政府优化法治环境也就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优化生产和生活环境。这也是进一步坚定和增强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重要环境基础。三是通过法治场馆阵地教化人。法治环境文化体现在纪念、宣传、陈列、展览、教育、符号表达、器物设置等方面。这些物质设施等具有直观性,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法治文化内涵。首先,要加强对我国法治历史遗迹的保护。其次,“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有利于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公众的宪法意识。此外,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各类教育基地特别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可作为展示文化精华的场所,彰显文化自信的阵地,有助于把宪法法律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法文化博物馆、廉政教育基地等场馆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最后,要重视基层单位、窗口单位的法治文化形象塑造。要探索和促进法治文化旅游景观的内容建设。四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相关课程育人。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的完善成为促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重要举措,有利于培育崇尚法律学习之时代新风。为此,要通过相关课程育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使之真正认同中国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文化底蕴,从而进一步坚定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

(二)固化于制:法治制度文化是自信之本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无疑,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社会主义优越性显著体现为制度的优越性,新时代的法治制度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之中。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时代法治体系,内含“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11],发挥着卓越而强大的制度效能与制度优势。制度能够自我完善、彰显治理效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比如,我们的民生保障制度能够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有效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续提升我们的法治制度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全景图,为中国之治进一步完善了顶层设计,生成了新时代法治制度文化自信的科学依据。如今,正是在新时代的科学立法以及着力打好执法、司法和守法组合拳的过程中,各方面制度逐步成熟、逐步完善,崇尚宪法、维护法律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这也是我们坚定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所在。二是开展好国家宪法日活动,实施好宪法宣誓制度。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等法治理念。每年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推动了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宪法宣誓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激励和教育宣誓人忠于宪法、维护宪法,激发和凝聚法治责任意识,增强遵守宪法的文化自觉。这是新时代法治制度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三是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法律文书反映和体现了法治原则、法治思维。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有助于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提公信,彰显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建构阳光司法的法治制度文化。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提升制度执行能力。制度执行能力与法治制度文化自信具有必然联系,我们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头脑清醒。从场域理论来看,治理是制度在实践中的运用,法治制度文化自信无法脱离制度执行实践,必须提升到制度自觉的高度——制度的制定和制度的执行必须同行并重。要加快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着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要实施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总之,唯有切实提升制度执行能力,才能有效提升治理能力,从而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

(三)内化于心:法治精神文化是自信之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们的制度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优势进行了强调。“从精神层面看,法治是一种文明的国家精神”[12],唯有让新时代的法治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核心价值内化于心,才能实现真正的法治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精神文化塑魂功能的深刻认识和对其内化作用的深切期盼。一方面,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人们的法治信仰。新时代内蕴着新治理,法治精神塑造着制度实体的形成,全民守法之动力源自对法治的内心拥护与真诚信仰。树牢法治信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巩固守法护法的法治信仰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依托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法治,保障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要崇尚法治精神,将法治信仰融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增强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法治创建和新时代道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内,引导人们自觉增强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文化育人功能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与优势。文化是重要的引领和激励机制,让法治精神文化入脑入心,推动形成新时代法治文化自觉。2019年10月公开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立足新时代强化了“法治意识”“依法管网治网”尤其是“法治文化建设”等内容[13],对彰显新时代法治精神文化自信、推动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价值。建设法治文化是一项持久的社会文化事业,持续彰显新时代法治精神文化自信,还要将法治核心价值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之中,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网络类等法治文艺精品,切实增强法治文化软实力。

(四)外化于行:法治行为文化是自信之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显然,法治文化的价值在于行动,重视法治、倡导法治、厉行法治。新时代的法治行为文化自信反映和验证着国家治理的法治化程度。一方面,与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法治文化乃是人治社会往法治社会转型之根本保障,代表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在重视法治、倡导法治、厉行法治的当今时代,要摒弃“法不责众”“人情大于国法”等言行,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等做法,决不可让任何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这在很大程度上跟法治不彰是有关系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迈上新的台阶,必须坚定不移以法治应对挑战,把治理风险降至最小。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另一方面,其体现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习惯中。法治终归以满足社会有序、稳定、健康运转之需要为功能取向。只有政府依法行政、民众依法行事的良好法治行为文化成为习惯,法治建设才能稳步推进。法治行为文化自信不只体现在自律修为上,更体现在处理矛盾问题中。为此,要用法治方式解决难题,要通过公正的司法裁判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为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善治,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此外,法治的重要理念就是权由法定、权依法使,新时代日益显现的“新兴信息权”“新兴安全权”等,需要立法者和司法者通过法治行为方式来回应[14]。对于网络视频等,要完善法规制度,强化行业自律[15]。进一步推动法治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三、实践维度:国家治理视野下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新时代坚定法治文化自信不是凭空确立起来的,凭借的是产生這一自信的国家治理实践。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国家治理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提高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性”[16],彰显了实践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建设,这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推进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以良法善治为理性引领、以全民普法为基本抓手、以道德滋养为强大支撑、以载体建设为重要依托,这四者构成了国家治理视野下提升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路径。

(一)提升科学性:以良法善治为理性引领

在新发展阶段,要“不断推进发展导向型的良法善治”[17]。以价值论的视角来说,法治不仅是法律之治,更应是蕴含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良法善治。要植根于中华民族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提升价值理念、制度规范、行为实践等层面的法治文化自信,从而以良法善治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科学理性运行的轨道上。这无疑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是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国家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实践证明,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文化是制度之母,制度建设需要法治文化层面的科学引领。法治文化为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完善提供思想基础。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等社会主义法治价值理念,使法律法规更好体现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要充分吸收民智、反映民意,提高立法质量,着力建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这也需要增强制度自觉,不断提升对制度发展和完善规律的正确把握的自觉能动性。二是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维护法治权威、彰显法治精神,“使我们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做人的尊严”[18]。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发力的聚焦点。要真正将纸面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切实解决选择性执法等问题,防止形成破窗效应。为此,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建设要为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提供思想保证与舆论支持,要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三是坚持公正司法,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群众共同追求。公正也称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穿着公正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新时代法治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彰显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可谓势在必行。为此,要深刻认识司法公正是司法公信和国家公信的基础,牢牢把握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建设和践行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文化,依靠我们的制度优势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得司法公信力、人民群众满意度等价值判断指标指数不断提升。从而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信仰的内心确信。

(二)提升广泛性:以全民普法为基本抓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建设要“接地气”,意味着全社会和全体人民要积极参与普法工作,最广泛地实现以文化人、以法育人。提升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过程是在全民普法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法治的崇尚和信赖的过程。增强人民法治观念、内化法治精神、形成法治思维等是落实法治文化自信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坚持系统内普法和社会普法并重。法治文化自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态。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建设应充分发挥系统内普法和社会普法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同时,全面依法治国需要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应以主人翁而非被动接受者的姿态参与普法。普法工作者要注意结合人民群众广为关注、具有时代特征并接地气的事件进行普法,使之真懂真信,促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坚持久久为功地将法治精神、法治价值等法治文化要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文化,为发挥制度优势、治理优势提供良好法治文化条件。另一方面,坚持普法工作和法治实践相结合。法治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全民普法的成效在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人民群众法治行为习惯的养成程度,也就是说要把制度规范、法治精神与法治理念转化到日常行为实践中去。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社会问题亦会不断产生,这就要在普法工作和法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强化人民群众的信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观念,使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措施等制度文明成果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不断提升其法治素养,促其养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和新风正气。在实际工作中,要整合资源,让普法工作、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及法治文化志愿服务等统筹推进。

(三)提升持久性:以道德滋养为强大支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来自于对我们自己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以及有效治理的信心,有利于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诚如专家指出的“融德于法”的法治之理与“法德共治”的实践之道[19]。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持续深化的过程,尤其需要道德滋养的有力支撑。概括而言,这种滋养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强化道德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是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建设强化道德滋养的关键。正所谓德通过价值凝聚功能形成法治的价值共识[20]。国家正是通过倡导核心价值观,使公正、法治等法治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使得制度体系更加优化、法治运行更加顺畅。要持续以此唤起人们对法治建设的亲切感,提升法治文化认同。二是增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的意识,夯实法律实施的规则文化基础。法治的德性体现在事先、明确、普遍的规则。就治理的相通性而言,法治与作为大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旨趣即规则之治。法治信仰,究其核心意蕴,就是对规则的信赖。必须清醒地看到,法治若缺失广为认同的规则、伦理支持,就会削弱社会基础。为此,加强规则文化培育,自觉将法律规则作为生活准则,依据规则行事。要更好地完善规章、守则等,强化规则意识。三是提倡契约精神,将他律与自律紧密结合起来。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但其实质是公约。立约而不遵守,可谓对公平法治与正义伦理的破坏。要大力弘揚以明礼遵规、自强自律等为重要内容的品德,助推人们讲诚信、守契约、尊法治。在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实践中,“村务契约化管理可促进村民形成理性精神”[21]。也可以说,契约精神能成为协调农村各类社会关系的粘合剂与润滑剂,促进乡村治理。四是弘扬公序良俗,坚持法治与德治相互促进。既要看到法治观念养成可谓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22],也要依靠法律的强制性“尽力实现德福统一和道德公正”[23]。要弘扬家规家训中的优秀法治内容,着力营造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崇德尚法、践行法治,促进法治与德治的良性互动。

(四)提升创新性:以载体建设为重要依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显然,提升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要与时偕行、因势而新,加强载体建设,用好新机遇新科技。一方面,加强法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及智库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科学指导,与时俱进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建设一流法学学科,建成一批一流法学专业点,建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问题。支持设置法治文化相关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法治智库建设,不断推出有理论分量、话语质量的创新成果,用中国智慧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这是提升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和智慧支撑。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一步创新模拟类实践法治教育教学,推动以法育人、以理服人,提升法治文化自信。此外,要健全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24]。另一方面,创新性探索运用区块链、全媒体等科技载体来优化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建设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层面的积极引导。新时代推进经常化、系统化的法治文化宣教工作,是提升全民族法治素养的现实需要。必须看到,日新月异的科技与媒体对文化生成和传播的作用毋庸置疑,要用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更好把握网上法治文化动向及舆论动态,推动网络社会崇尚法治、向正向善。法治文化的媒体传播是现代国家运行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媒体对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法治战略、法治价值等信息传递,是培育社会法治信仰的重要途径。要依托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积极传播正能量,强化法治意识、确立法治信仰,不断提升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2] 张晋藩.中华法文化的传统与史鉴价值[J].求是,2019(07).

[3] 李春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纠偏性”法治资源及其作用机制构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

[4] 陈福胜,杨昌宇.“有神”与“有魂”:从俄罗斯法治的精神文化面向到中国问题思考[J].求是学刊,2017(05).

[5] 魏治勋,刘一泽.法治的根基在于培育具有“内在观点”的公民[J].学习与探索,2019(07).

[6] 徐祥民.用现代化的法治促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中州学刊,2021(01).

[7] 陈辉庭.法治文明的中国道路探索及其贡献[J].东南学术,2019(06).

[8] 刘金祥.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N].人民日报,2018-03-16.

[9] 周叶中,林   骏.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创新[J].江汉论坛,2019(01).

[10] 公丕祥.新时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内在动因——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初步分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03).

[11] 李   林.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中国法学,2019(03).

[12] 周尚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J].法学杂志,2021(01).

[13]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

[14] 杜   辉.面向共治格局的法治形态及其展开[J].法学研究,2019(04).

[1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0.

[16] 于秀丽.法治文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J].人民论坛,2018(02).

[17] 张守文.新发展格局与“发展型法治”的构建[J].政法论丛,2021(01).

[18] 田兆军.良法与善治:“法治”价值观的当下解读[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9(06).

[19] 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01).

[20] 李德嘉.论法治的价值观基础:社会治理中德法并举的本土资源[J].法学杂志,2019(05).

[21] 李文杰.农村基层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J].人民论坛,2019(25).

[22] 肖   柯.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的有效路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6).

[23] 宋随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若干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9(03).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86.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Confidence of Leg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 Governance

Wang Zibo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Abstract: The confidence of leg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 governance is the unification of nationality and contemporaneity, and of science and humanity. Equipped with dual values, it not only helps to explore the new realm of carrying forward fin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and fostering the confidence in culture, but also helps to demonstrate the new pursuit of transforming institutional strength into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strengthening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education of people, legal culture of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of confiden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solidification in system, legal culture of institu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confiden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lization in mind, legal culture of spirit is the soul of confiden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externalization in practice, legal culture of behavior refl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fidence. To promote the confidence of leg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 governance,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practical methods, which consist of taking sound laws and governance as rational guidance, increasing public knowledge of law for all the peop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moral nourishment as a strong support, and carrier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reliance.

Keywords: New Era; Legal Culture; the Confidence of Legal Culture

責任编辑:孟   筱

猜你喜欢
法治文化新时代
当代大学法治文化的构建
试论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国
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