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芳
摘 要:“息壤开心农场”,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劳动工具,学习了田间劳动的基本技能,也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思维,同时使学生拥有强壮的身体、健康的体魄。
关键词:农场;劳动教育;劳动观念
新时代的学生较多地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学习,劳动教育较为弱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十分重视劳动教育,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他认为“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下面谈谈通过“息壤开心农场”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
一、开辟农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也创造了人类自身。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儿子的信》中说道:“年轻人对劳动不能凭空产生热爱,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这个珍宝。”“只有人发现了劳动的乐趣,劳动才能成为需要。”但现在的学生大多以学业为先,不光城市的孩子,农村的孩子也是十指不沾陽春水,更有些孩子偏激地认为劳动是低级的,做农民是羞耻的。开辟农场就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忆苦思甜,珍爱土地
学校地处围垦区,在数十年之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哪里来的良田千顷,哪里来的人民安居乐业。正是老一辈农民肩挑手提,用自己的血汗围海造田,才有我们现在生存的地方。然而对于这些,现在的孩子们已经没有多少感悟了,于是学校开展“忆苦思甜”系列活动:观看围垦视频,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由来;访问围垦老人,感受围垦之不易;同学交流,畅谈对围垦之感受。
这一系列活动刷新了学生对土地的认知,树立了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观念。当学生在视频中看到老一辈围垦人红肿的肩头、满手的血泡,个个都热泪盈眶。在之后的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这样来之不易,我以前还嫌弃她到处是泥巴,把鞋子都弄脏了。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我手上也起了个泡,后来一个星期都没有用手干活,这满手的血泡该有多疼啊!还有的学生说:平时妈妈叫我整理自己的房间我都嫌苦嫌累,跟老一辈围垦人相比算什么呀!
2.合理规划,明确责任
劳动也有劳动的规则,学校制订了农场管理方案:全部土地分成三种类型以分别分配给低、中、高年级的学生,每班一块责任田,低年级面积最小,高年级面积最大。学校推荐每季可以选种的农作物,各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种植的作物。春天学校推荐玉米、西红柿、黄瓜、大豆;夏天推荐花菜、红薯、丝瓜;秋天推荐萝卜、豇豆、香菜;冬天推荐芥菜、青菜、菠菜。每个班还可以根据自己班的具体情况选择种植,也可以种植其他特色化的作物。分配到班,责任到人,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集体劳动,也会分配完成个人劳动。集体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规则和纪律,个体劳动让学生明确劳动的责任感——这是属于我们班的庄稼,我们一定要把它们管理好。
二、快乐劳作,掌握劳动新技能
1.课前导学,体会劳动之不易
农作物的培育与教室内的劳技课不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学生要从认识工具、翻地、育种开始,还要移栽、施肥、除草乃至收获等等,此间千头万绪,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因此,在下地劳动之前,学生要在头脑中形成作物生长的基本流程。一方面,我们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了解作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培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学生回家向家长请教;把家长请到我们的课堂里来,给我们讲一讲。有了家长资源,孩子们的劲头更大了,而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学生了解了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后,都颇有感触:“原来红薯是这样种出来的呀!”“我一直分不清卷心菜和花菜,现在好像有点懂了!”“我一直以为大豆长得很快,原来它也要长几个月才会成熟,真不容易啊!”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也让学生知道农作物生长的不易,更能体会农民一年四季的忙碌和艰辛,从而养成节俭、珍惜粮食的习惯。
2.边做边学,感受劳动之艰辛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经过一系列的铺垫,孩子们对下地劳动已经迫不及待。由于农场劳动的特殊性,我们把农场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即每周一节的固定农场课程和每班自由安排的时间。每周固定一节,主要是一些过渡性的课程,例如翻地、育种、播种等。而每班自由安排的时间主要是为了观察农作物的长势,判断是否需要除草、施肥、捉虫。因为孩子们种庄稼并不是特别有经验,所以我们还聘请了校外观察员,一周一次帮我们查看作物生长状况,适时帮助我们进行分析,以免因为我们自己判断有误,影响作物生长。校外观察员由有经验的家长轮流担任。
当学生拿起铁耙时都惊呆了,为什么在大人手中如此听话灵活的铁耙在我们手中如此笨拙不堪呢?有些学生挖了几铁耙还是只刨了表皮上的一点土;有些学生一铁耙下去,翻都翻不过来;还有些干脆两个人一起使力;还有些没挖几下,手上就红肿一片……这短短的一垄地在孩子们心目中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漫长。学生一边学一边尝试,什么时候下耙,什么时候翻土,什么时候回脚……原来都是有学问的。有苦有泪,有笑有闹,学着、翻着,终于把该翻的地都翻完了。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刚才的苦已经丝毫没有了,满是喜滋滋的甜。育种的时候,他们一颗种子也不愿意落下;移栽的时候,每天都去看植物的生长情况,死了一株苗都会心疼好几天;为了植物的生长,更是牺牲双休日的时间,一株一株去寻找害虫,消灭它们……
家长们都说,自从参加农场劳动后,感觉孩子成长不少,这可能就是劳动的魅力吧!人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在不同的活动中发展形成的。劳动活动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劳动有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劳动最基本的作用之一。
3.采撷果实,收获劳动之快乐
春耕秋收,有劳动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快乐。当看着地里的作物从一颗种子长成一株茁壮的植物,从两片叶子到结满了丰硕的果实,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他们看着番茄从开花到结果,到果实慢慢长大,再慢慢变红;看着玉米秧越长越高,结出了玉米棒子,总是好奇地想扒开玉米瞅一瞅里面长得怎么样了,可是怕打扰玉米的生长,硬是忍住了。收获的日子到了,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劳动工具,兴高采烈地走向自己的那块责任地:我们来比一比,谁挖的红薯大,谁摘的大豆多。至于平时在意的有毛有刺有各种恐怖的昆虫,他们已经完全不在意了,因为留下的只有劳动带给他们的快乐。
我们把学生刚从地里摘回来的大豆、玉米、番薯等在学校食堂煮熟了,分给学生吃,学生吃得可开心了,有些学生平时不喜欢吃这些蔬菜,可是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果实,吃得特别欢快,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这就是劳动的乐趣吧!撒下汗水,收獲快乐!劳动教育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的劳动教育都是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要教育学生在劳动中树立主人翁意识,才能有满腔的热情。劳动成果的分享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也是对自己劳动过程最好的肯定,有了这样的成果分享,为以后劳动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学生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工具、珍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等良好品质。
4.课外延伸,拓展劳动之技能
劳动创造了人,而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学生学会了基本的田间劳动方式,那么收获之后呢?储存、包装、销售等,都为学生的劳动再创造提供了条件。收获以后的蔬菜瓜果,学生品尝以后仍有很多剩余,于是学生就走上街头去叫卖自己种的蔬菜瓜果,进行了新的劳动体验,也进行了最原始的职业体验。怎样才能把自己手中的蔬菜瓜果卖出去?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怎样在基础价格上跟顾客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学问。有些蔬菜只是原材料,比如芥菜,一般人们不直接食用,而是做成冬菜、干菜等。而制菜又是我们的传统手艺,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还可以再进行创造性劳动,例如怎么制作干菜更卫生,怎么设计合理化包装等。有了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息壤开心农场”,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劳动工具,学习了田间劳动的基本技能,也启迪了学生创造性劳动思维,同时使学生拥有强壮的身体、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张绵绵.打造“开心农场” 促进幼儿学习[J].幼儿教育,2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