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微评

2021-06-20 14:28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5期
关键词:萧红教材妈妈

错误是偶然出现的吗?

“新华视点”记者欧甸丘、吴恩、雀晓慢撰文指出,与纸质版词典相比,英语学习类App无疑具有查询快捷、方便携带、功能丰富的特点,但隐藏在其中的错误却正在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陷阱。

就翻译错误的问题,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罗以洪说,这取决于该App所采用机器翻译技术的先进程度。“当前比较先进的翻译技术是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统计机器翻译技术,但无论哪种技术都不足以做到百分之百准确无误,更不可能替代人工翻译。”

对此,贵州森黔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李林芳说:“建议相关部门加强规范,要求App运营方在显著位置标注‘翻译内容无法确保完全准确的字样,对学习者起到提示的作用。”

——据《中国青年报》

和妈妈互换角色一天 孩子们感叹“带娃太累了”

杨枫报道:“我真的要崩溃了!”武汉实验寄宿小学美林校区六B班学生黄铂轩在和妈妈互换角色一天后,由衷地说。从该校了解到,该校学生有一项特别作业——让孩子们和妈妈互换角色。部分学生体验后称,家务可以承受,但带娃实在太累了,他们“抱怨”连连:“带娃太累了”“超崩溃”“实在沉不住气了”……

该校相关负责老师说,这是一项选做的特别家庭作业,目的是让孩子体验妈妈的辛苦与不易,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更多的孩子从互换活动中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与不易。

该校班主任徐萍说,在学生完成“角色互换”作业后,很多妈妈向她反馈,和孩子互换角色的那天,感觉轻松多了,也感受到了孩子对自己的爱,同时也认为以后要多放手,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据《武汉晚报》

教材并非不能改编原作 关键要把握好度

西蒙撰文指出,日前,“萧红入编课本的不幸遭遇”话题在网上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这源于一篇同题文章的流行。这篇文章认为,语文教材对作家萧红的原作改编较大,而且并不合理,比如教材中的“名篇”《火燒云》其实就来自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但改编内容实在过多。

其实,我们从小在语文教材上看到的各种经典文章,有不少都不是“原汁原味”的原作,或多或少都存在教材编撰者的适度修改与裁剪。但是,这些被修改后的文章,大多数还是保留了原作的味道,只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教材并非不能改编原作,只是要把握好度。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在实践中想要做到位,其实并不容易,这十分考验教材编撰者对文本的认识能力,以及对教育方法的熟悉程度。首先,就是应当学会尊重原作,尤其是不破坏原作的核心思想。比如,个别古诗文教材在解读古人作品时,会夹带一些“私货”,并不考虑作者创作诗文时的历史背景与心理状况。类似“心灵鸡汤”式解读经典名家名作的做法,其实并不少见。这种改编或许在表面上没有改动原作的具体文字,却给读者尤其是年轻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认知。脱离作者创作时的大背景与具体环境来“编撰”作品,既是对原作的不尊重,也是对广大学子的不尊重。因此,教材改编时应该把不离开原作的核心精神,当成首要的原则。

再者,改编原作应该考虑到读者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对不少学生来说,直接阅读文学经典原著,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一些好作品没能在合适的时机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是很大的浪费,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一些经典作品产生偏见。

就像鲁迅很多深刻的杂文,即便从专业研究者的角度看,也充满着复杂的隐喻,如果它们直接呈现在懵懂无知的学生面前,学生未必能领悟。因此,改编原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一些十分晦涩的文字,如果能进行适度“通俗化”改编,可能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即原作被改编的内容不应太多。对一些公版作品,或许还不存在版权上的问题,但对于一些作者明确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如果被过多改编,恐怕就不只会引起文辞层面上的争议了,还可能给改编者带来法律纠纷。

对此,广大教材编撰者应当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严肃且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改编行为。毕竟,这些内容会被很多三观未成熟的孩子仔细阅读,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因此,不可不审慎对待。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在教材改编问题上更加准确地把握好度,让这些作品真正发挥出价值。

——据光明网

(以上信息选自有关媒体,

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萧红教材妈妈
教材精读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墓畔口占
鸟妈妈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的妈妈是个宝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不会看钟的妈妈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