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如是写道。这句话,也成为北京卫视推出的系列宣传片《闪亮的足迹》开场语。
从红色理想的孕育地“北大红楼”,到“南陈北李”的故居旧居,《闪亮的足迹》走过一个又一个北京现存红色旧址,结合一个个革命故事,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成长史、发展史。
开播至今,《闪亮的足迹》以其走“新”更走“心”的独特魅力,成为北京广播电视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中闪亮的符号。北京卫视每集连播五天、日均播出十次的全天候循环亮相,以及新媒体平台的融媒矩阵搭建,也让这档节目实现了立体化呈现、互动化传播。
初心:建筑为引 精神为魂
用“足迹”描绘壮阔画卷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北京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红色旧址。它们是历史的载体,是鲜活的教材,它们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承载和延续着炙热的革命火种。北京广播电视台在建党百年之际,厚植红色文化,探访红色旧址,推出系列宣传片《闪亮的足迹》,正是以建筑为引,以精神为魂,用一个个“足迹”描绘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壮阔画卷。
《闪亮的足迹》主创来自北京卫视品牌节目《档案》团队。他们曾用一年时间重走长征路,以亲历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他们曾全部实地实景外拍,用独家发现深邃解读《解放——人民的选择》;他们曾采集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实录,用《英雄》致敬最可爱的人。十余年来对建党百年光辉历程的不断挖掘、呈现,使得团队每位成员都拥有深厚的党史积淀,红色基因早已根植于每个人心中。《闪亮的足迹》的诞生,正是多年积淀的厚积薄发。
北京市革命活动旧址共有31处,摄制组兵分三路,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前期拍摄工作。让制片人吴志勇印象最深的,是二七惨案长辛店旧址。1923年“二七”大罢工时,这里是警察局驻地,反动军警在此指挥镇压罢工运动。如今,这里是丰台公安局长辛店派出所,人民警察在此忠诚执法为民。同一个地点,鲜明的对比,一处红色旧址,就是一间最生动最直观的党史课堂。《闪亮的足迹》将各具特色的“课堂”广而告之,吸引更多的观众来上课,让党的历史与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匠心:妙语开场 雕琢细节
以轻量化形式做好重量级文章
1分钟的影像,200多字的解说词,这是《闪亮的足迹》每一期的体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好故事、传递情感、表达思想,是摆在主创面前的一道难题。“1分钟讲什么?讲建筑,讲历史,还是讲建筑所见证的人的故事?”吴志勇和小伙伴们经过多番论证,决定抓住一个点,把它讲精讲透。为此,他们将厚厚的历史读薄,撷取岁月长河里最打动人心的那朵浪花,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闪亮的足迹》开篇之作,有关北大红楼的两集宣传片,分别从李大钊等人留下的 “红色记忆”和五四运动这一 “热血往事”入手,抓住思想的火花和革命的火种两个关键点,配以凝练有力的短句式解说词,让“北大红楼”这一红色理想的孕育地,得到了精准解读和有效传播。《“亢慕义斋”旧址》则紧扣“communism(共产主义)”一词,以“创建者—用途—伟人事迹—意义”为脉络展开叙述,从具象的“灰砖瓦、红窗棂”,到如“火种、明灯”一般的思想的光芒,让这间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图书室,拥有了炽热的温度。
独具匠心的还有每一集的开场。李大钊著名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录着他作为革命烈士光辉的一生和不朽的业绩;陈独秀的名言“只有德先生和賽先生可以救当日之中国”,引出他受聘于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时租住的旧居;出自杜甫《秋述》的诗句“旧雨来,今雨不来 ”,诠释着“来今雨轩”得名的由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当时还不能公开的《国际歌》,在李大钊故居唱响……如此设计,让《闪亮的足迹》每一集甫一亮相,就能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激发他们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
无论是全局还是细节,都是主创们反复探讨、多次尝试后的精雕细琢,他们找角度、挖亮点,短短1分钟的解说词要修改四五稿,确定文稿后再用一周的时间编辑制作。匠心打磨下的微视频,以更适合新媒体传播的轻量化形式,做出了反映重大主题、革命精神的重量级文章。
创新:呈现立体 着眼全局
打造有情感的党史百科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宣传报道中,关注北京红色旧址的节目并不少。《闪亮的足迹》一经播出就备受好评,除了因为它的用心,更在于它的创新。
首先是单集的呈现手段立体而丰富,“建筑在片中只是外在的形象,更多的是结合历史素材,比如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和黑白的影像,来进行讲述。在呈现老照片的同时,团队可能会用同样角度、同样位置的拍摄,来进行今昔对比,给观众带来跨越时空的历史冲击感。”在吴志勇看来,《闪亮的足迹》系列宣传片更像“有情感的百度百科”,“通过我们的微视频,观众能在很短的碎片时间里,迅速了解红色旧址及这处旧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价值所在,这是我们的创新,也是我们的优势。”
《闪亮的足迹》不仅将目光停留在每一集的内容上,还着眼全局谋篇布局。各集微视频之间,既独立成篇,又相得益彰。最典型的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同志的多角度呈现。100多年前,李大钊在北大红楼的书桌前,写下了《庶民的胜利》,革命种子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1918年,李大钊在来今雨轩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演说,推动了中国走向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道路;100年前,在亢慕义斋,李大钊组织了一批进步青年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机构诞生;1920年8月16日上午,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少年中国学会”等五个团体的代表,在慈悲庵北配殿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了今后革命运动的方向和联合起来进行斗争的问题;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面对敌人的绞刑架,义无反顾,英勇就义。这些内容分布在五集微视频中,结合不同的红色旧址,清晰而生动地串联起李大钊播撒革命火种的闪亮足迹。
值得一提的是,《闪亮的足迹》没有停留在展现革命先烈光辉人生与不朽业绩的单一层面,而是扩展到其日常生活的温情点滴,用单独一集的篇幅,来讲述李大钊夫妇同心同德、重视革命教育的故事。这种个人生活与家国事业、微观故事与宏观视野的结合创新,使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整部系列宣传片更加有血有肉有温度。
育新:融媒覆盖 实地打卡
在传播中育新人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北京广播电视台,《闪亮的足迹》借立体化传播矩阵,扩大了传播覆盖面,实现了传播精准化。
在电视端,《闪亮的足迹》高频放送,系列微视频在北京卫视全天候循环播出,日均播出十次,从早6点到晚11点,覆盖主要黄金时间点,营造出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激发起观众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新媒体端,《闪亮的足迹》系列微视频全面布局“北京时间”App、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并在“北京卫视”“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微信公众号中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态,丰富故事内容,延伸主题内涵,方便用户转发分享,有效增强报道声势。多渠道多形式的融媒传播,使得《闪亮的足迹》刚播出8集,就收获了优质口碑,更引来其他省市电视台和国际频道的关注,其影响力直达海内外。
节目的传播过程,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过程。95后的主创们,拍旧址学党史,以先辈的革命理想激励自己的青春梦想;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看视频明党史,甚至跟着视频去实地打卡,带孙辈一起探访慈悲庵等红色旧址,在参观过程中现场接受党史教育。《闪亮的足迹》的广泛传播,带来的不仅是学党史、强信念的热潮,更是播火种、育新人的传承。
在建党百年之际坚守主流媒体舆论阵地,北京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舆论先锋堡垒作用,深入挖掘北京红色旧址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以进取之心、创新之举,书写出建党百年宣传的亮眼篇章。
如今,《闪亮的足迹》已经走到了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京报馆,这条重温党史之路还将继续走下去,让永恒的革命精神、永远的信仰传承、永存的红色记忆,在每个人的心中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