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冬梅 陈向真 刘金娜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 郑州 450008)
煤制甲醇是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2019年我国甲醇产能约8992万吨①数据来源于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资料。,居世界第1位,其中煤制甲醇产能6779万吨,约占国内总产能的75.4%。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氮肥大省的工业基础,河南省煤制甲醇行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成为全省化工产业的重要板块。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底,河南省15家化工企业有煤制甲醇生产装置,2家炼焦企业配置焦炉煤气制甲醇装备,年甲醇产能约605万吨,占全国产能的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精甲醇产量261万吨,居全国第7位。
河南省甲醇产业经过不断发展,产能规模、年产量等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河南省各大企业使用的煤气化装置是国内外先进的壳牌炉、航天炉、五环炉、鲁奇炉、U-gas炉等,在消化吸收先进设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甲醇合成新技术,延长装置运行周期,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煤制甲醇工艺水平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但全省企业单个装置规模偏小,每套装置产能规模均在60万吨/年及以下。按照《河南省传统煤化工行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要求,河南省甲醇企业已分类搬迁入园、升级改造,正向大规模、新型、节能型方向发展,其中河南心连心集团总产能已达到100万吨/年。
河南省结合煤化工行业“基地化布局、园区化发展”原则,以及甲醇生产对煤炭、水资源、环境承载容量等方面要求,不断探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鹤壁、三门峡、新乡、商丘等地是河南省重要的煤电生产基地,资源基础条件较好;域内水资源丰富,生产用水有保障;化工园区远离生态红线控制区和集中式居民区,环境承载容量较好,因此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煤制甲醇产能布局较多。此外,开封、漯河、驻马店等地也依托良好的交通、产品市场条件和氮肥工业基础,分别布局甲醇生产项目,建设煤化工园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影响,河南省煤制甲醇项目上马较多,一度出现产业分散、资源浪费、生产安全欠佳等问题。随着全省煤炭与化工资源整合,甲醇产能集聚加快,改善了同质化竞争局面,形成了园区化发展格局,助推了行业规模化发展。通过发挥濮阳、鹤壁、永城、义马等地的产业基础优势,建设现代煤化工基地,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甲醇产能。各园区内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技术相互吸收、市场相互流通、污染集中处理,实现了集中、绿色、安全发展。此外驻马店的骏马化工、新乡的心连心集团不断发展壮大,集中了全省约30%的产能,进一步提升了河南省甲醇企业和行业布局的集中度。
河南省现有的煤制甲醇装置建设早,多数装置运行已有十年以上,省内骨干企业秉承清洁生产的环保理念,持续对甲醇装置进行升级改造,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调研结果显示,全省10家重点煤制甲醇企业的生产原料以烟煤为主,2019年精甲醇综合能耗平均水平为1615.21千克标准煤/吨,吨甲醇水耗16.19立方米/吨,单位甲醇原煤消耗2.04吨/吨,单位电耗765.85千瓦时/吨①根据“重点煤制甲醇企业情况表”汇总而得。。对照《甲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9436.1-2012)相关标准(见附表),全省单位甲醇综合能耗低于同类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标准,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附表 煤制甲醇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值表
河南省煤制甲醇产能在“十二五”时期增长较快,2015年产能规模达到760万吨,产量迅速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较重负担,环境问题突出。随着促进传统煤化工行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各项政策实施,洛阳、新乡、焦作等地的落后甲醇产能逐步退出,2019年全省甲醇产能降至605万吨,2020年降至500万吨左右。鹤壁、新乡、三门峡等地开展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同时采用先进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环境逐步改善,其中三门峡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由2018年的第7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4位;鹤壁二氧化硫排放量全省排名由2018年的第15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13位②数据来源于2018年、2019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煤炭价格是制约甲醇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河南省煤炭开采成本高,品质偏低,化工用原料煤自给率不足50%;省外煤质好,但运输费用较高,吨煤成本高出内蒙古400元左右、陕西300元左右,导致河南省化工用煤成本居高不下。除了原料成本过高,企业环保、安全、搬迁、节能技改等投资,财务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折旧等各项费用分摊,进一步推高河南省甲醇生产成本。目前河南省甲醇平均生产成本为1900元/吨左右,每吨比西部地区高出500—1000元不等,与价格低廉的进口甲醇相比,更不具备竞争优势。
“十三五”以来,河南省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煤炭消费减量工作,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专项行动计划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资源刚性约束力大为增强。主要甲醇生产企业大多位于“26+2”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用水、用煤等指标审批严格,分配较少。生产企业在限定的资源条件下,通过降低生产负荷,承担社会、生态责任,导致装置不能发挥最大效能,在甲醇价格持续下降的市场背景下,部分企业后续发展无力,发展空间不足。
2017—2018年我国甲醇行业发展稳定,下游需求大,甲醇价格一路高涨,突破3000元/吨,企业效益可观。调研结果显示,2018年全省11家重点精甲醇生产企业(含2家焦炉煤气制甲醇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3.7%、287.1%,利润总额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2.6个百分点,行业盈利水平较高。2019年以来,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影响,下游甲醛、二甲醚企业开工率偏低,对甲醇需求减少,再加上进口天然气制甲醇的低成本冲击,河南甲醇价格震荡走低,省内甲醇企业陆续停产止损,开工率下降,行业效益下滑。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河南省甲醇行业开工率不到40%,持续低迷的市场价格直接影响到甲醇企业的投资回报,多数陷入亏损状态。2019年11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8.9%;2020年前三季度,11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1%,共亏损6.28亿元,亏损面达54.5%。
河南省中小规模煤制甲醇装置较多,生产模式多为就地转化、内部消耗,下游产品单一,产业链短,除平煤神马、昊华骏化等大型煤化工集团能够凭借雄厚实力,积极拓展产业链条、努力发展现代高端煤化工产品之外,剩余企业多单纯生产甲醇或醇氨联产,个别企业下游产品只有二甲醚、醋酸,行业整体缺乏进一步深加工能力,一旦下游产品市场萎缩,企业经营容易陷入困境,抗风险能力较弱。
河南省煤制甲醇生产装置技术大部分采用国外先进煤化工技术,虽然可以自主掌握核心设备的维修和改造技术,但企业自身装备技术研发和新型煤气化创新技术研究能力在国内外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创新能力相对落后,自主实现新型煤气化、精细化技术研发困难较大。
1.提升基础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依据当前的产业政策,河南省新建大型甲醇装置的可能性不大,行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全省甲醇产业布局和发展环境,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牢固根基、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延长链条、培育新动能,在加快甲醇产业链向高端、精尖、新材料等现代煤化工方向延伸的同时,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提升甲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创新能力建设。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生产效率,相关部门应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的政策导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用足用好现有创新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指导和推动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动煤制甲醇行业下游重点领域研发攻关。
1.推动甲醇企业集约化、高端化、示范性发展。河南省应进一步统筹各地区资源供给、环境容量、产业基础等因素,实施优势企业填平补齐、挖潜改造工程,推动企业向集约化、高端化、示范性发展,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激发企业活力。
2.促进产业融合,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煤化工产业园区为基础,积极推广煤基多联产,采取煤化电热一体化、多联产方式,推动煤化工与煤炭开采、电力、石油化工、化纤、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3.寻求省际合作,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省内企业积极与央企及其他省市优秀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形式合作,实现股权多元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治理能力,促进化工产业良性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成本优势、东部地区的市场优势等,积极参与东西部煤化工项目建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反哺省内企业转型发展,从而不断降低河南省化工行业依赖资源型产业的比重,谋划新的产业推动力,实现更为轻量化、高端化、绿色化的产业结构。
为降低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政府可对甲醇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如:加大对产业延链补链节点项目资金支持,引导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并降低资金成本,加大税费减免力度;推动煤电企业直接交易,实施超低排放电价支持政策等。此外,对煤化工企业用水用煤实行环保挂钩鼓励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对节能、节水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在煤炭、水资源等指标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企业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