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成喜,陆 斌,张军燕,齐喜荣
(陕西省水产研究与工作总站,陕西西安710086)
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老龙潭,海拔2540 m,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宁夏、甘肃、陕西三省,于陕西省高陵县陈家滩汇入渭河。干流总长455.1 km,流域面积45421 km2,其中陕西境内9210 km2,占20.3%[1]。泾河作为渭河最大的支流,是保持渭河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的因素之一,但是对于泾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的文章,所见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于2013~2014年对泾河陕西段鱼类种类组成调查与分析,为该流域鱼类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2013年6~7月及2014年5~6月期间,作者对泾河陕西段进行了两次渔业生态调查,共设置了采样点12个,采样点分布图如图1所示。
图1 泾河陕西段采样点布设图
1.2.1 样本采集
本次调查鱼类采集方法为:采用流网为主的捕捞方式,网目1.2~4.5 cm的单层和三层刺网;同时用1.5~2.5 cm长的密眼虾笼和底笼网辅助,放入诱饵进行诱捕[2]。
1.2.2 样本处理及鉴定
对实地采集到的鱼类现场进行分类、称重、统计,将不易确定的样本用水洗净后浸入8%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3-4],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确定。分类鉴定主要依据《中国鲤科鱼类志》和《陕西鱼类志》。
1.2.3 鱼类群落多样性
种类丰富度指数(Margalef,1958):
D=(S-1)/lnW
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Ludwing&Reynolds,1988):
H'=-∑PilnPi
种类均匀度指数:
J'=H'/lnS
式中,S为种类数;W为总重量;Pi为i种鱼的个体数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此次调查从泾河入渭河口至崆峒水库坝下共捕获鱼类12种,隶属于2目4科,其中鲤科鱼类8种,占66.67%,鳅科鱼类2种,占16.67%,鲇科、鰕琥鱼科各1种,占8.33%。鲤科鱼类所占比例最多,其中优势种类为鲫鱼、拉氏鱥、斯氏高原鳅等小型鱼类,其中拉氏鱥、斯氏高原鳅数量较大。
表1 泾河陕西段鱼类种类组成
通过对采集到的渔获物进行分类统计,在调查河段捕获鱼类共计1215尾,其中斯氏高原鳅数量最多,共计356尾,占总尾数的29.3%,其次为拉氏鱥,共计245尾,占总尾数的20.16%。渔获物组成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
表2 地笼渔获物组成
该河段捕获的渔获物按照栖息水层可分为栖息于中上层、中下层和底栖3种类型,其中栖息于中上层鱼类4种,占33.33%;栖息于中下层鱼类2种,占16.67%;栖息于底栖鱼类6种,占50%。
图2 鱼类分布水层情况
该河段捕获的渔获物按照产卵习性可分为粘性卵、沉性卵、漂流性卵3种类型,其中产粘性卵鱼类3种,占25%;产沉性卵鱼类8种,占66.67%,其中大部分沉性卵都具有粘性或强粘性;产漂流性卵鱼类1种,占8.33%。
图3 鱼类产卵习性情况
该调查河段渔获物按照摄食类型可分为肉食性、鱼食性和杂食性3种类型,其中肉食性鱼类1种,占8.33%;鱼食性鱼类3种,占25%;杂食性鱼类8种,占66.67%。
图4 鱼类摄食类型情况
泾河陕西段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如表3所示,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63~1.75之间,崆峒坝下最低,长庆桥最高;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103~0.89之间,水帘乡最低,北屋最高;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31~1.67之间,泾川县最低,弥家河最高。
表3 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泾河作为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其鱼类群落结构也与渭河相似,均以鲤科鱼类占优势,其中优势种类为鲫鱼、拉氏鱥,其次为鳅科的斯氏高原鳅,属于黄河中上游鱼类区系,这与武玮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一般认为,鱼类的分布受海拔的影响较为显著,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本次调查中,斯氏高原鳅主要分布在泾河陕西段的上游河段泾川、白水及崆峒坝下,在崆峒坝下数量尤其多,是该河段的优势种,但是在泾河陕西段下游,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未见有高原鳅属鱼类的分布。
3.2.1 人工增殖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5],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可以改善流域鱼类群落结构,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泾河流域鱼类种类组成相对简单,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经过实地调查,在泾河陕西段上游,水面较为宽阔,鲤、鲇作为泾河主要经济鱼类,可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对其加以保护,不仅可以维持泾河流域自然种群的数量,而且还可以保证重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3.2.2 人工鱼巢
人工鱼巢即为人工为鱼类搭建适宜其产卵鱼巢,人工鱼巢一般由粽丝等搭建而成,鱼类可在人工搭建的鱼巢上进行产卵受精,增加了其受精卵的存活率,并可以通过采集受精卵,经人工孵化进行养殖。人工鱼巢对于产粘性卵的鱼类效果较明显,对产粘性鱼类受精率及孵化率将会有较大的提高。泾河流域鲇产粘性卵,因此使用人工鱼巢有利于鲇的种群恢复。
附表I:泾河流域鱼类生态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