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我们相聚,但我们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彼此更紧密相连、团结在一起。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具有跨越山海的力量。
《侗族大歌》(赵敏/摄)
侗族大歌是流行于黔东南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三江县的传统音乐,是中国侗族地區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5年,侗族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技艺传承》(余海霞/摄)
图为“松岗七星狮舞”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琰森,在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二小进行“非遗进校园”培训。“七星狮”成名于民国初年,传承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七星狮”的音乐节奏为七点半鼓,即七拍半。“七星狮”的步伐有骝马步、弓步、麒麟步、虎步、探腿步、偷弹步、狮子摇头步等,造型有狗形、鹤形、八马朝头、伏虎形、老鹤形、飞星踢斗、狮子摇头步、举头不露面、三思而后行、高马步等。七星醒狮的玩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蜈蚣型、螃蟹型、鲤鱼型、踩砂锅、蛇型、写书法,尤其是与蛇舞堪称一绝。
《岭南水乡的文化风情》
(董伟跃/摄)
粤剧是岭南文化艺术奇葩,又称“广东大戏”,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9年9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作为传统戏剧入选了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冠肺炎疫情下,年轻人不能外出打工,于是他们组成了私房局,晚上给村民们唱唱粤剧,同时也可以自娱自乐,一举两得。
《启蒙》
(张争鸣/摄)
安顺地戏以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其演出逐渐萎缩,演员年龄大且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经停锣息鼓多年。保护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老剧种已刻不容缓。
《盛世英歌》
(许玉琳/摄)
2006年5月20日,广东省揭阳市申报的英歌(普宁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歌,又称“鹰歌”“鹦歌”“唱英歌”“秧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由男子表演,有歌颂英雄的含义。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来源多解释为当地民众尚武习俗的变体或搬演《水浒传》故事。英歌一般在逢年过节期间演出,舞者多为双数,少则12人,多至108人,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英歌舞具有鲜明的阳刚英武之气,舞至高潮,呐喊与螺号声响彻四方,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伞韵》
(胡宝生/摄)
孤峰油布伞是省级非遗,油布伞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一度离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然而,在摄影人的镜头下,江南油布伞重新焕发生机,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孤峰油布伞选料要求非常高,纯手工制作十分复杂,要经过数十道工序。一把油布伞从材料到成品,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油布伞朴实、坚固、廉价、实用,凝结着手工艺人特有的技艺。现已被列入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影像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