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不一定是坏事情
近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2020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作《不确定环境里的企业竞争》主题发言。他表示,不确定性不意味着一定是坏事情,它是中性的,只能说过去没有办法推断未来,但未来可能有意外的好,比如现在新技术带来的企业增长,就是传统时代难以想象的。
“技术加快、全球化打通,都会提高不确定性出现的频率。但怎么应对不确定性?不要以为把它变成一个时髦的词挂在嘴边就能把很多事情对付过去了,企业要研究怎么在市场里面应对不确定性,至少要比别人应对得好一点。”周其仁认为。
“未來有不确定性,但是不意味着在不确定面前我们无所作为,企业和企业家就是为应对市场不确定性而生的。从已有的经验看,中国可以产生非常优秀的企业家、非常优秀的企业。”周其仁强调。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加快乡村发展
近日,北京大学2020年乡村振兴论坛召开。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参会并发表了题为“乡村振兴与乡村功能发挥”的演讲。他表示,理解乡村振兴,除了要认识到乡村振兴必然包含着要加快乡村发展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充分地发挥好乡村自己独有的功能。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乡村振兴理解为一般地加快乡村发展。乡村独有的功能就在于这种功能是城市所没有的,而这种功能又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所以发挥乡村的功能可能是乡村振兴最该振兴的地方。
“乡村的功能和城市的功能不一样。城市的功能更多的是体现在要素的集聚和融合的基础上去推进各种各样的创新,以此来引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社会的增长,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增长极,这是城市的功能。但乡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守护和传承这个国家乃至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脉,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夯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陈锡文说。
脱贫攻坚也是大规模的移风易俗
“截至2020年年末,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改变了中华民族与贫困缠斗千年的命运,深刻影响了世界减贫事业,其综合效应其实已经远远超出脱贫本身。脱贫攻坚的同时还实现了农村社会的移风易俗,不仅使贫困地区摆脱了物质贫困,让乡村有了光鲜的‘面子,而且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使贫困乡村有了厚实的‘里子。”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章文光这样表示。
“脱贫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贫困地区‘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的风气,使因婚庆丧事致贫的建档立卡户大幅减少。很多贫困地区的婚礼大操大办,份子钱成为人情往来的‘枷锁,甚至衍生了骗婚、冥婚等社会问题。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党委政府通过教育引导,普及文明理念,成立红白事办理制度,推动厚养薄葬改革等方式,深入整治了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章文光认为。
推进城镇化要学会“打飞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历程来看,“人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的城镇化”。“十四五”时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仍会继续,这会对社会就业、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新的挑战。这意味着各项公共政策要进一步“瞄准”流动变化的人口分布来动态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在建设项目规划、资金投入方向、转移支付坐标、公共消费供给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这好比从以往的“打静靶”进一步转向“打飞靶”,对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考验。
“一是坚持项目规划‘跟人走原则,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和区域发展规划。二是坚持财政资金‘跟人走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配置绩效。三是坚持转移支付‘跟人走原则,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与社会改革的衔接融合。四是坚持公共消费‘跟人走原则,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本积累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刘尚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