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葫芦画瓢”也有讲究

2021-06-18 02:24李仰臣
初中生写作 2021年5期
关键词:安塞腰鼓灯笼

李仰臣

【技巧点拨】

“照葫芦画瓢”是挂在人们嘴边的一句俗语,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比如学书法,经常临摹名家名作,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书法;学舞蹈,需要先模仿老师的姿势和动作,才能跳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舞蹈动作。其实,学习写作也需要临摹仿写,掌握写作方法,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让我们从仿写课文入手,走向创新之路。

一、仿写课文的布局构思

课文思路清晰,布局严谨,浑然一体,而布局正是学生写作的薄弱环节。好多学生组材松散杂乱,生拼硬凑,段与段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像野马乱窜,缺乏条理与脉络。为了消除这个弊端,同学们可以把课文作为范本,分析其构思布局与过渡衔接,进行专项训练。

例如学过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可以仿写其“一线穿珠”式的结构方式,即以“时间”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组织材料,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表演前(第1~4自然段),写安静的腰鼓;表演中(第5~27自然段),写火爆的腰鼓;表演后(第28~30自然段),写寂静的腰鼓。

这篇课文脉络清晰,描述了一次观看安塞腰鼓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宏大场面,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鲜明特点。

二、仿写课文的选材方式

现在的作文训练大多是材料作文,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但也造成了学生写作素材套用的弊端,无论什么主题,就是那几个事例、几个人物,文章内容陈旧,情感矫揉造作。针对这个现象,可以仿写课文中选材新颖、抒情真挚的篇章。

例如吴伯箫的回忆性散文《灯笼》,围绕“灯笼”多方面选材,描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有文化上的、有情感上的……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这篇文章所述之事,虽然平淡无奇,也没有堆砌大段抒情文字,却情意深浓,韵味盎然。

三、仿写课文的巧妙写法

优秀的文章大都能够灵活地使用抑扬结合、详略得当、动静相衬、正侧结合等表现手法,可以摆脱平淡无味,增添几丝韵味。我们在仿写中,应本着“一文一得”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典型的写作手法,这样文章也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请看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段: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爸爸引导“我”一步步走下悬崖,让“我”获得了重要的人生经验。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画龙点睛,表达感悟,值得学习与借鉴。

四、仿写课文的语言表达

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而课文正是准确运用语言的典型。向诗歌学习含蓄蕴藉的语言,向小说学习鲜明个性化的语言,向散文学习精美典雅的语言,向戏剧学习充满情感与色彩的语言。用心去体会这些语言艺术,对我们写作大有帮助。

例如夏浩然、樊云芳《“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片段: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過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选段逼真地展现了吕伟完美的跳水动作,先后运用“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等一连串动作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佳作展示】

令人难忘的诵读

◎朱怡翮

一群斗志昂扬的少年。

脚下是鲜红色的舞台,大家的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刺耳的风“呼呼”地刮着,吹乱了我们的头发。

整齐的梯形方队中,大家面容紧绷,站姿笔直,每个人的心跳都好像停止了。

但是,

看!

一念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拼命了。骤雨一样,是伴奏的音乐;旋风一样,是激昂的歌曲;飞燕一样,是轻盈的步伐;火花一样,是激烈的高潮;流星一样,是优美的姿势;斗牛一样,是高亢的歌声。学校舞台上,爆出一场多么激扬、多么兴奋、多么高亢的朗诵啊!

这朗诵,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火热了,使昏昏欲睡的人们立即精神抖擞了。

使人想起了黄河的咆哮声。

使人想起了激流的汹涌。

使人想起了高山的坚强。

好一个《黄河颂》的朗诵!

几百个观众发出的啪啪掌声,碰撞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回荡在每个人的耳旁。

好一个《黄河颂》的朗诵!

我们的胳膊、腿乃至全身有力地活动着,剧烈地活动着,大起大落地活动着。它震撼着你,灼烧着你,感染着你。它使你惊异于那斗志昂扬的音乐可以激起人们无限的激情,这些少年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激情的音乐,使这群斗志昂扬的少年有如此大的力量!

温和的《月光曲》是教堂里的歌曲,在舞台上绽放不了。

好一个朗诵!好一群少年!

每一个姿势都充满了激情,每一个姿势都散发着活力,每一个姿势都是无比地优美和谐,使人陶醉,让人叹为观止。

愈唱愈烈,形成激烈的音乐。

愈唱愈烈,音乐散发出活力。

愈唱愈烈,痛苦与快乐,冷静与冲动,技巧与天赋,都在歌声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时,主持人缓缓走回舞台,报告着上一个节目的得分。

耳畔是一声声悦耳的掌声。

【点评】

这是一篇仿写刘成章《安塞腰鼓》的佳作,呈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色:

1.直抒胸臆,情感浓郁。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行文中贯注一个“情”字,通过赞美“朗诵《黄河颂》”的词句来直抒胸臆,语势激昂,酣畅淋漓。

2.语句铿锵,富有美感。本文在整体节奏上,语句铿锵,相当紧凑,如“一念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拼命了”“我们的胳膊、腿乃至全身有力地活动着,剧烈地活动着,大起大落地活动着”,运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诵读的场面,加强了气势和力量。作者反复咏叹,如“好一个《黄河颂》的朗诵”“好一个朗诵,好一群少年”等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3.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文章写音乐是“骤雨”、歌曲是“旋风”、步伐是“飞燕”……这些丰富的想象,令人为之喟叹。看,“这朗诵,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火热了,使昏昏欲睡的人们立即精神抖擞了”;听,在作者的耳畔,“几百个观众发出的啪啪掌声,碰撞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回荡在每个人的耳旁”……作者神与物游,读者也心绪驰骋,思绪万千。

猜你喜欢
安塞腰鼓灯笼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糊灯笼
你好,腰鼓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