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主题阐释】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把北斗组网的最后一颗卫星送上轨道,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55顆北斗导航卫星“出道”的背后,还有一支中国当之无愧的“天团”级别的队伍。这支队伍有30万人之多,以“80后”“90后”为主,平均年龄才31岁,比国外相关团队年轻了十几岁。下面让我们走近他们,向这些“北斗”英雄们致敬。
三个小伙子的故事
时间回到30年前,1990年8月,就在美国的GPS系统第8颗卫星发射升空的当天,“海湾战争”爆发。美国军方果断地提前将GPS投入使用,并不成熟的GPS当即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没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等于把国防拱手送给别人。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迫在眉睫!
1995年,北斗导航工程立项启动不久,一个不速之客——信号“快捕精跟”问题跳了出来,严严实实地堵住了北斗一号的工程进展。能否实现对信号的“快捕精跟”将成为决定北斗一号整体性能甚至左右整个工程进展的关键。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三位博士还未毕业的20多岁小伙子——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拿出了一套“全数字化”方案!他们从北京抱回一台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拿了4万元的尝试经费,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程。他们把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仓库简单收拾一下当作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就东挪西凑找人借,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他们的仿真试验取得了理想效果。“快捕精跟”关键技术立项后,王飞雪和同伴们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左右。他们饿了就泡包方便面,累得眼皮都撑不开时就泡上一杯浓咖啡提提神,直到实在坚持不住时才打开行军床……
这一熬就是整整三年。1998年5月,他们终于迎来苦尽甘来的日子,测试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数据,效果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值。解决了核心技术问题,2000年,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被送上太空。2003年,第三颗卫星被送入太空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素材点拨
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三个毛头小伙子毛遂自荐,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了仿真试验,随后开始了三年的艰苦“长征”,最终获得成功。从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年轻人的那股冲劲,更看到了中国科技人身上的那种勇于担当、敢于挑战、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精神。
素材运用
在写青年、偶像、担当、挑战、吃苦耐劳等主题的作文时,此素材可作为论据使用,也可稍作加工后运用到记叙文中。
他们用北京时间给世界定位
2003年欧盟邀请中国共同研发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然而,中国支付了2.3亿欧元的“加盟费”却根本无法接触“伽利略”的核心技术。最令人气愤的是,欧洲人傲慢地认为,中国不可能造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也让我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北斗”必须靠自己!
可是北斗二号系统的开发比北斗一号更难。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如果原子钟有1秒误差,就意味着卫星定位会偏离30万千米。
本来是想从欧洲引进这一技术,但人家却突然不卖了。这给了“北斗”团队当头一棒。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突破,不能受制于人。当时,只有20多岁的李春景,成为原子钟研发团队的骨干。
李春景带领着年轻的团队,通过大量的分析和计算,无数的试验分析和验证,终于在2007年4月,让这一颗“中国心”原子钟,伴随我国首颗北斗二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上天。
仅仅两年时间,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就攻克了这项世界难题,而同时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却因原子钟故障,不得不补发卫星。
中国人不仅自己有了原子钟,随着“北斗”在全球布局,中国人正在用北京时间给世界定位。
素材点拨
原子钟堪称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其研制难度可想而知。而李春景所带领的年轻团队,仅用两年时间就攻克难题,获得成功。面对这样的神奇速度,外国人发出了惊叹。不过,北斗人心里却非常清楚,这完全是被逼出来的,是靠着不服输的骨气、玩命干的精神拼下来的!
素材运用
在写逆境、压力、突破封锁、不服输、奇迹等主题的作文时,可灵活运用此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