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
中国需要一个开放活跃的资本市场和国际化的人民币,来支持其大國地位和经济金融发展战略。目前中国每年为全球经济增量贡献30%以上,2020年中国占全球经济GDP的比重达到18.15%,约占美国经济规模的70%,远超广场协议签订时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对比。
根据远景目标,2035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206万亿人民币(约30.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美国2035年的预测水平。
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全球超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及制造业大国,很难想象中国的资本市场依然保持严格的管制而不能方便地支持市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也很难想象人民币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依然会是一个不可自由兑换的、不被广泛接受的、受到种种外汇管制的货币。
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助于支持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治理。人民币加入到国际货币基金SDR的货币篮子,目前占比10.92%,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标志性进展。不过从具体推动因素看,这个比例主要是靠贸易结算推动的,人民币在投资计价等金融领域对提高这个比例的贡献非常小。
没有外资广泛参与的金融市场,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就难以真正成为能进入储备的国际化投资资产。只有通过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让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走出去,才能把人民币的影响力相应地带出去。
当前,“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基本要义在于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制度化对外开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布局生产。中国正从一个经济大国迈向深度融入国际经贸体系的综合性大国,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求对跨境资本流动、金融专业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企业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
传统的基于全球化、WTO规则和以美元为主支付结算体系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随着近年来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受到严重冲击,中国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具有战略视野的顶层设计,已经签署了RCEP协议,并表示会积极申请加入CPTPP,这意味着中国会在更广泛的对外经贸合作与各种形式的贸易协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资本市场开放。
当前国际量化宽松环境下,资本项目的双向开放是应对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有效工具。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外循环将面临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国际货币环境。如果不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或是只是单向开放资本市场,资本短期内大规模单向进出有可能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在当前国际货币环境下,双向开放资本项目将有利于促进内外资金相互流动,平衡国际收支,有助于增强对美欧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外部溢出风险的对冲和缓释作用。
资本流出去也是中国国力增强带动国民财富全球配置的必然结果。比较中国与美国的家庭资产配置比例,中国家庭配置于本国房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51%,高于英国的46%和日本的37%,而中国家庭投资于金融产品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17%,而英国、日本分别达到27%和38%,美国则高达58%。如果家庭资产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市场,不利于优化居民资产结构,也不利于金融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