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宇,张长和,乔纯忠,王嘉玮
(1.大连医科大学泰州市人民医院基地,2.泰州市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江苏 泰州 225300)
全脏器反位临床少见,合并某种疾病需要外科干预更为罕见。Mirizzi综合征在系列胆管相关疾病中病情相对复杂,处理较为棘手。目前针对大范围胆管缺损的Mirizzi综合征以修补为主,对于Mirizzi综合征合并全脏器反位,极大地增加了修补的难度及术中的不确定因素,本文对1 例全脏器反位合并Mirizzi综合征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80 岁,因“皮肤巩膜黄染伴食欲减退1月余”入院。患者曾有胆囊结石病史30年,反复出现中上腹疼痛不适,均行保守治疗。查体: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全腹软,左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辅助检查:总胆红素77.5 μmol/L,间接胆红素37.8 μmol/L,直接胆红素39.7 μmol/L。CA199、AFP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上腹部MRI提示:(1)内脏反位;(2)胆囊结石,胆囊颈胆总管上端区域结石伴肝内胆管梗阻性扩张(图1)。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全麻下拟行肝门胆管成形术+胆囊切除术+胆管探查术+T管引流术。
图1 上腹部MRI
术中见腹腔脏器反位,胆囊萎缩,胆囊三管关系欠清。仔细剥离胆囊,暴露肝门胆管,见梗阻近端胆管明显扩张,直径约2.0 cm。肝门胆管前壁较大缺损(图2)于结石嵌顿处的胆管前壁切开约1.0 cm切口,取出结石,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及肝内胆管通畅,将T管插入。充分游离肝圆韧带,在无张力情况下,将肝圆韧带覆盖于胆管缺损处,自上而下,以3-0血管缝合线间断全层缝合胆管切缘与肝圆韧带,重建胆管前壁,恢复肝门部胆管的完整结构(图3)。术中补充诊断:Mirizzi综合征。
图2 术中图示:肝门胆管前壁较大缺损
图3 术中图示:重建胆管前壁
手术顺利,手术总时间2 h,术中出血100 mL。术后病理提示慢性胆囊炎。术后14 d行T管造影,提示胆总管下端通畅(图4)。术后3个月拔除T管,随访10个月无术后并发症。
图4 T管造影
全脏器反位的发生率为1/8 000~1/25 000[1],内脏反位患者其脏器左右完全相反,与正常人呈镜面像,又称“镜面人”,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可能是染色体及其携带的基因异常[2],或者胚胎发育期间旋转不良导致[3]。全脏器反位合并Mirizzi综合征临床罕见,其左右肝管、胆总管、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解剖结构与普通人有明显差异。术者需根据术前检查结果及术中所见,结合临床经验决定手术方式。徐新保等[4]报道1例全内脏转位患者同时存在肝内外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急诊手术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胆道镜取石2次,最后患者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指出如为罕见的全内脏反位急腹症患者,必须尽可能完善CT或MRCP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肝外胆道及血管畸形。
此例“镜面人”施行手术时,选择左侧肋缘下切口,主刀与助手互换站位。因黏连较重,故肝门部显露较困难,采取左后方入路的手术方式,从左到右的解剖顺序。分离肝结肠韧带,显露肝十二指肠韧带。明确胆总管、肝总管的解剖位置后,明确肝总管与胆囊管,肝左动脉与胆囊动脉及肝蒂与十二指肠的解剖关系。牛肖雅等[5]报道47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指出Mirizzi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为切除病变胆囊、取净胆道结石、解除胆道梗阻、修复胆道缺损以及保证胆汁通畅引流,根据Mirizzi综合征的分型决定手术方式。Mirizzi综合征的治疗关键在于提高术中的认识,遵循正确的胆道处理原则,选择合适的胆道缺损重建方式,避免医源性胆道损伤。以往对于胆道缺损较大且胆管壁脆弱不能承受牵拉的Mirizzi综合征病例,均考虑Roux-en-Y胆肠吻合术。胆肠吻合术的缺点在于改变患者原有的解剖结构,提高慢性胆管感染、胆管炎、功能性疼痛以及与Roux-en-Y相关的肠梗阻的可能性[6],而且其不能保留Oddi括约肌抗反流的生理功能,可能会造成患者术后出现反流以及胆道引流不畅,对患者的预后不利。自身补片的应用能有效解决问题,修补瘘口的自体补片很多,如:带血管蒂肝圆韧带,带血管蒂的胃瓣修复胆道[7],带血管蒂胆囊瓣[8]。肝圆韧带因其取材方便,无需二次创伤,同时延展性、柔韧性好,外壁浆膜光滑,最适宜作为胆管修补材,故本例患者采用带蒂肝圆韧带修补胆管,既保持胆管、胆流通畅,又保留了Oddi括约肌抗反流的生理功能,从而防止逆行胆道感染的发生。
镜面人和正常人的器官功能相同但位置相反,给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操作均带来挑战。笔者认为在处理这类患者时,需要重视完善术前的MRI、B超等检查,进行充分的术前讨论。此类患者很容易出现分支血管、器官畸形等解剖异常,对手术影响甚大,因此在遇到这种病例时要注意打破常规思维,站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和操作,慎重处理每一步,在实践中不断开阔眼界、提高能力、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