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国华
安徽宣城古称“江南奥壤”,境内多佳山秀水,多人文遗迹,素有“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赞辞,更因众多文人墨客的歌咏,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唐代诗人李白多次来到宣城,足迹几乎踏遍宣城的山山水水,为宣城的山水景物、人文景观留下了八十余首诗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传诵至今。
去敬亭山,纯粹是因李白那首《独坐敬亭山》不朽诗章的引领。我们一行人从安徽马鞍山沿着马芜、芜宣高速,驱车来到了宣城的敬亭山,去倾听一代诗仙与青山相看的千古绝唱。
穿过两重山门坊,迎面一尊李白的塑像,腰系佩剑,昂首而立,一派飘然欲仙的形象。我暗自纳闷:这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平生见惯了西岳峥嵘、峨眉山月、庐山瀑布、巫山云雨,为何在晚年对敬亭山情有独钟?
一路茶田翠绿,竹林幽深。放眼望去,心旷神怡。敬亭山属黄山余脉,山并不高,主峰海拔仅317米,却如多情温润的江南女子,别有风姿。
桃花潭石碑
塑像
门外景观
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度在宣城任太守的南齐山水诗人谢朓,意外发现了秀水环绕中的敬亭山,于是筑楼赋诗,“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清新流利的诗句,连同敬亭山名不翼而飞。李白在敬亭山的独坐与结庐,临风吟唱,“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更为敬亭山增添了流光溢彩的厚重一笔。
太白独坐楼
桃花潭
石碑
沿山而上,一路诗意扑面。一块块精选历代吟咏敬亭山诗词的诗碑石,错落有致地装点在竹林茶园之中,古朴的诗碑造型,隽永的经典诗词,精湛的书法艺术,格外引人注目。
敬亭山是一座盛载诗意的山,是一座喷发诗情的山。自谢朓、李白来后,三百余位诗人、书画名家先后在这里留下了上千篇蔚为大观的诗词歌赋。这些既是敬亭山丰厚的艺术瑰宝,也是绝妙的宣传名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仙眼中,敬亭山是患难相交的朋友,是彼此倾情的知己,是疲惫身躯的释放,是漂泊心灵的慰藉,是孤寂灵魂的安息。
山有性,诗有韵,只有当山之性与诗之韵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品悟到敬亭山与众不同的诗山风韵。
总想在一个桃花烂漫的季节,乘一叶画舫,泛舟桃花潭,看那里灼灼其华的十里桃花,再听听摆渡艄公百讲不厌的汪伦情谊,可还是去晚了些。我去时,桃花潭的“十里桃花”已经谢了。“桃花流水窅然去”,那片片碎落的花瓣,早已随风飘落在潭中,我心底泛起怅然若失的涟漪。
“要是早来几日该多好啊!”我望潭兴叹。三月的桃花潭是浪漫诱惑的一幅画,是拨动心弦的一首诗。倘若李白置身其间,定会举杯高吟:“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我包了一条小渡船,悠闲地穿梭在潭中。摆渡的船家依然坚守古老的传统,竹篙撑水,木橹摇船。古朴摇橹的“咿呀”声,将我的思绪一下摇到了千年之前的那个大唐。恍惚间,李白长衣飘飘,卓立船头,依依不舍,挥手告别。
汪伦率领乡亲前来踏歌送行。李白情之所至,一首七绝脱口而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当年汪伦踏歌送行的地方,后人修建了一座踏歌岸阁。登上此阁,凭栏眺望,远处潭光山色、云卷云舒,近处粉墙黛瓦、绿原平畴,那翠峦绿嶂间徐徐氤氲的浮岚,也氤氲着我恬静飘逸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