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伊
摘 要: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创新驱动的环境中,从生态层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将大学生作为生态化的主要驱动力量,实施多种创新要素同时驱动,以推动创新服务环境的优化升级,进而在教育中逐渐塑造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在大众创业创新的环境下,高校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引入开放式的教育思维,借助于产学研多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构建了有机生态链,实现动态化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本文讨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然后进一步提出了开展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有效策略,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创新创业活动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众创生态;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4(b)--03
1 创新创业与众创生态理论概述
创新与创业表现出十分紧密的关联,创业的结果就是创新,企业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展现自我,是积极探索新的思路,投资建立新的经济实体,进而取得利益的过程。简单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大学生取得自我价值,建立自己事业的过程。本研究就是依据这一定义,来讨论创新与创业的整个过程。
众创生态的核心为创客,其纽带为众创空间,支撑为第三类服务平台,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目标为创新成果产出以及孵化创业企业,宗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形成的服务系统是多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参与者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协调部署创业要素,构建共生、动态化的双创生态系统。
2 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发展情况
2.1 内环境现状及分析
众创空间扩展速度极快,其管理人员的水平和专业素质无法满足空间的扩展需要,由于还在规划空间的过程中,所考虑的过于片面,没有清晰地确定服务方向,运营模式健全程度不足,导致众创空间在发展中成为空心砖。很多众创空间面临着运行模式成熟度不足、没有激活资本和持续发展障碍重重的问题。
2.2 外环境现状及分析
规划人员在考虑问题时,往往比較片面,思维出现偏离,将众创空间作为解决场地闲置的措施,这就出现了众创空间项目供给过量的问题。与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并不一致,出现了显著的资源浪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程度有限,对于众创空间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别,政策支持不足,所以大众创新创业的环境区域平衡程度不足。部分地区创新创业的活跃程度较高,出现了很多发展程度较高的众创空间,但是一些发达程度较低的地区,由于创新动力有限,经济效益差,所以大众创业创新的政策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红利。同时,政府工作人员水平有限、领导认知不足,人才数量少,资金不足,导致众创空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3 众创生态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策略
3.1 基于生态需求的人才培养导向
高校培养学生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人才的培养。在原来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仅仅在培养方案中编入了就业指导的内容,现阶段伴随着双创教育的引入,带动了高校的全面教育改革,很多高校都更新了人才培养系统,在教育课程中列入了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在高校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鼓励学生在创业的同时积极创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不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而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从深度层面得到提升,从广度层面得以拓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意识得到极大的激发,积累大量的知识,相应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逐渐成长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规划中列入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好专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化,使课程体系逐渐得以完善,引入创新的教学方式,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教学和产业之间的合理融合。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做好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设置的审核。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中,使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思维,实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强化,逐渐成长为创新创业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创新创业教育,使这方面的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动的全部阶段。实现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的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使以往创新课程和专业课程完全彼此剥离的问题得以彻底改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将理论融入到实际的教育中,导向为社会的实际需求,核心为创新,使高校中人才过剩的问题得以解决。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环境,形成科学化程度高,专业化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培训中,使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意义和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加入到创新创业当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3.2 基于外环境的生态要素配置
政府部门对于创新创业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要积极推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从政策方面科学引导,辅助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减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难度,推进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政府要积极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部门,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指导,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站,科技园、创业园以及孵化器等,为高校的创业创业工作提供平台和发展机会。
企业对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具有显著的影响,也是大学生开展实践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可以进一步为企业输送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企业也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阵地,为教育提供空间和环境。
3.3 基于内环境的开放平台共享
3.3.1 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
高校在落实双创工作时,管理层要积极管理,建立专门的工作部门,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避免在工组中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的问题,限制了工作的开展。双创工作的负责部门要做好组织和管理。在校园内部设置不同的创新创业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组织机构,保证并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稳步开展。
3.3.2 构建“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在高校中,积极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项促进高校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双创课程中要将大学生作为创业中心,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理念,具备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在创新教育中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得以提升,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有创业打算的大学生要对其开展专业的培训。科学开设课程教育,实现大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在教學中融入创业创业知识点,借助于各个环节的锻炼,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在人才的培养中,要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积极学习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形成与教学相匹配的管理措施。编制课程大纲和教案,使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政策作为保证。将前沿性的知识融入到教学课堂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采用项目驱动形式的教学办法,构建智慧型、互动型课堂。
在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做好课程的优化,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课的课程设计,构建一套综合性强、融合多个知识领域的教材。在创新课的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发挥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在课外,适当组织创新知识竞赛,建立相关讲座和论坛,组织实践活动,吸引同学积极参加,进而使自己的能力得以逐步提升。高校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资源和机会,辅助学生得到成果。
3.3.3 科学配置师资力量
在创新驱动氛围当中,对于人才的定义有了显著的改变,社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所以迫切的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生产和建设服务。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双创型教育逐步发展起来,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以及理念,将学生作为主体,实现个性化发展。对于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建立一支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团队。现阶段的教师普遍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但是创新意识不足,创新经验不足,导致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缺失,发展不充分。因此,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使老师的水平得以提升,使教师队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老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教师组织教育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更加丰富的成果。高校可以积极聘请校友和成功人士来学校参加讲座,做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导师,高校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借助于多元化的培训,使教师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更加广泛,具备较强的创新性思维和水平。
3.3.4 构建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在高校创新性教育中,积极采用新的评价机制和模式,推进高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对于新的平阿基机制,必须要将创新成果作为一项关键性的评价标准和要素,同时注重人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保证教育考核与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和专业相联系,以便于使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教师层面考核,要对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实践成果等多个层面进行考核。从学生层面进行考核,考核机制要综合、全面,极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的热情,使其创新意识提升,能力得以强化,并关注是否取得相应的成果。
高校要掌握创新教育工作的推进状况,结合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是否取得成果,引入科学的评价机制,实现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借助于创新教育评价与考核平台,聘请专家为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借助于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教师和学生对于创新教育开展现状的看法和观点,提升高校中教育的民主化程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聘请有经验的创业者来参与管理,督导工作。做好对创新创业工作的监督,将模拟实践引入到企业建设当中,在企业中积极应用高校的创新教育成果。对创新教育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做好其可行性分析,并做好对成果的考核。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评价体系更加民主、科学,满足创新的实践需要。科学、客观的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以保证创新创教育工作的稳步推进。
4 结语
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稳步开展。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进而推进产业升级,是今后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难点。高校要积极依照国家的宏观政策,做好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场景;在开放型办学理念的引导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关注学生在教育中的收获和体验,引入多元化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在生态环境中的能力、素质、判断力水平得以提升,情感和经验逐渐丰富。借助于实践体系使大学生成长为教育生态系统的驱动力量。
循环生态的优势为生态教育环境的收益方为个体,在个体增长的同时,教育资源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创新创业环境处于持续的优化中,构成国家战略的发展动力,个体创新创业活动引起了环境要素的改变,进而从个体层面使之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从宏观层面上,使国家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本文提出了开展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有效策略,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创新创业活动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毕雪.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的机理及运行方式[J].辽宁建筑职业学院,2018(52).
李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4).
米鑫.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创新方向[J].国际公关,2019(12):83.
姚梅芳,宁宇.复杂网络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知识保障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08):54-58.
刘文杰.我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高校教育管理,2020(05):1-8.
肖姣娣,王泽斯.“专创一体化”理念指导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08):223-227.
任艳萍,王鹏.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影响因素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3):80-82.
李海波,董清源,崔振宇.關于沈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分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1):40-4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Jiamusi University LI Xiaoyi
Abstract: China is now in an innovation-drive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implementing a variety of innovation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so as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nov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and gradually shap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 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ntroduce open educational thinking, and build an organic ecological chain with the help of the rational use of various resource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so as to realize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form a diversifie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n further proposes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develop the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hich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futur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Keywords: mass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