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思考

2017-02-15 22:02肖花
艺术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环境建设新农村

肖花

摘要:农村的民居建筑及村内的环境布局,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几千年来的民俗民风文化的传承。而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地区建楼房,修宽马路,违章搭建等,破坏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传统风貌格局不断肢解。我国新农村村内环境建设应基于农村居民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塑造和谐的人居环境,保护传统农村地域文化,使农村地区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生活需要 新农村 环境建设

一、引言

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及村落环境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村民世代在此生产与生活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我国传统农村村民在把物质与精神合而为一,即把生存环境与生活环境融为一体,以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平衡。这说明了农村地区村民的整体环境是基于他们生活基本需要,同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种种因素是密不可分。近年來大部分农村村民自己出资新建了楼房,忽略了自然环境与周边空间的协调,缺少应有的生活空间和文化情趣,造成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缺失。个人认为我国新农村环境建设应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整体环境建设,在满足村民基本的生活需要基础上,融入当地风土人情习俗。

二、我国新农村环境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居住条件极为简陋,村内环境不受重视。最近十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村整体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观,但也出现两极化趋势。

第一种:在经济、交通发达地区周围的农村,每个村都修通了水泥路,每家每户也建起了楼房,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农村的村内环境建设受到了城市文明的影响,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变,盲目地模仿城市,认为城市的一切才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一味地沿着城市景观的设计方向走,而忽视了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需要,失去了农村原有的活力和精神面貌。

第二种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村里基本只有留守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老人和小孩靠青壮年打工寄回来的钱维持基本的生活。村内环境混乱不堪、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室内内阴暗潮湿,村内公共场地和公共环境更是无人理会。

整体来看,无论是经济条件好的地域农村还是经济条件不佳的乡村,经济条件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村民生活和价值取向,如果不注意引导而应由乡村自由发展,势必破坏农村地区固有的优美田园环境,同时在地域文化的传承方面也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需要,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经济不好的乡村由于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外出务工,村里基本只有留守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在新农村村内环境建设中,却往往忽视了对这类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满足,仅仅只是盲目的讲究表层形象工程,仅仅停留在修路等基本层面。村内环境随着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受到极大影响,大量农田荒废,杂草丛生,污水遍流,乱搭乱建的现象随处可见。

2.盲目模仿城市,缺乏地域文化特征

经济发展快、交通通讯便利的农村地区一切向城市看齐,受到城市文明的影响,对建筑和环境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现代化文明的标志。盲目学习城市,未能意识到城乡之间的功能差别以及地域差异。导致“乡土性”迷失,人文景观建设现象趋同,未尊重当地地域性、本土性原则。农村走向城市的道路,已经失去了他固有的传统,对于文化的继承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整体格局彻底破坏,造成资源浪费

在新农村村内环境建设中,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村内整体布局混乱,村民擅自占用农田用地新建楼房、违章搭建等,而使得原来村子的老住宅出现了空置的现象,古民居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生活气息。大建民居,大修马路,导致了土地的闲置以及资金、自然、人文资源的浪费。

三、基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思考

农村的环境艺术有别于城市,它是以大自然为背景环境所构成的一自然风景,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基于生活的需要。即源自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设计的“根”,寻找设计的“源头”。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新农村景观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总体规划:农村的环境艺术离不开以村民基本生活需要为基础的田园风光,新农村村内环境建设,必须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以人为中心,把村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放在主导地位,合理安排使用土地及公共基础的建设,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融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

2.居住区周围环境建设:居住区周围的环境建设应融入农村地区的田园元素和地域特色,将传统建筑和具有文化价值的民居保留下来,并对民居建筑的生活设施及周围环境进行优化。如:大多数农村居民有养鸡、养猪的劳作方式,在环境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在居住区周围可以单独设立专门养鸡、养猪等家禽的区域,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并保持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居住区周围还可养殖,房前或者水塘可载荷养鱼,可种蔬菜花果、晾衣服等。方便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强调环境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并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村落主入口空间的环境建设:村落的入口是该地区村民的重要生活空间,是该村落的前沿标志。很多农村地区村人口都有一个大场院和一两颗大树,新农村村内环境建设中,应保留这样的村落入口标志,优化周围的环境,使人们有聚集交流的空间,在树下可以放置石桌椅,供村民休憩、下棋、聊天。

4.休闲小型广场环境建设:农村地区村民们在重要的节庆日都会相聚一起庆祝节日,在平日,他们也经常会聚在一起聊天、休息。所有的这些活动,都使整个村庄富有生命和活力。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应考虑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保留村子里原来聚集的大场院作为小型的休闲广场。村里基本只有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广场景观建设更多的应该针对这类人群的生活需要。因此,可以种植一些高大的灌木和乔木作为主体用以分割不同的空间,一部分作为村民们庆祝活动的区域,一部分作为农村的老人、妇女在平日进行锻炼的区域,一部分可以在大树下设置石桌椅,村民在劳作过后可以相聚到这里聊天、休息,同时,还可以留有一部分给村里的小孩作为玩耍的区域,可以跳绳、打羽毛球等活动。

5.道路环境建设:道路两侧的环境建设是新农村环境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方面,新农村的道路环境建设应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利用道路的起伏、转折设置绿化休闲带,同时可以在道路两旁设置景观小品及指示标志。在路边的小溪旁可以架起小桥或设踏板,加强道路旁排水渠道的设施建设,方便村民农作取水或引溪水灌溉良田等,满足村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6.保留农村传统建筑、祠堂、牌坊,注重农村人文生态的保护:村落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结晶,传统的农村十分注重宗祠及其附属景观的建设,不同家族都建有自己的祠堂,这些祠堂是村民在节日喜庆的日子聚集的活动中心,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及价值观念。新农村的环境建设,要基于村民生活需要出发,融入当地风土人情习俗,保护传统建筑及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农村人文生态的保护,保持其真实性、原始性、完整性,传递农村淳朴的生活气息,使农村居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结束语

我国农村地区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根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村民们体验的整体环境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密不可分。新农村环境建设,必须满足当地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完善功能及基础环境建设体系,保护传统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把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融为一体,富予生活气息及文化情趣。

猜你喜欢
环境建设新农村
浅谈如何进一步实现图书馆读者服务功能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绿色施工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