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晶 冯 兵 曾 骥 杨 斌 唐 艳 宋振华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康复医学科,海南 海口 570230
颈背肌筋膜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发生于肩背部肌肉、筋膜一种非特异性综合征症疾病,属于纤维质综合征的一种,发病率高达30%~93%,女性为多[1-2]。该病可致患者颈肩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疼痛是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MPS症状繁杂,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无专有病名。据其症状,属于中医“痹证”。多数MPS患者病程比较漫长,而且会反复发作,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负担[3-4]。MPS的治疗方法较多,近几年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被应用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除了冲击波疗法外,其中有文献报道针刺疗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将针刺疗法与冲击波联合治疗颈背肌筋膜综合征的报道较少,笔者对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和接受针刺和冲击波治疗的90例颈背肌筋膜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观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门诊、住院部收治的颈背肌筋综合征患者90例,年龄20~60岁,病程为1周至半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针刺组),B组(冲击波组),C组(针刺联合冲击波组)。A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5~39岁,平均(28.9±4.6),病程1~3月,平均(2.7±1.2);B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6~40岁,平均(33±3.2),病程2~4月,平均(2.8±1.1);C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7~38岁,平均(29.8±4.2),病程2~5月,平均(3.1±1.3),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纳入MPS患者均自愿参与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该实验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1.2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Travel和Simons[6]提出的临床诊断需满足5个主要诊断标准和至少1个次要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7]中“痹证”病症,受试者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或现在诊断为颈椎病或脊髓相关病变者;②颈部、肩部曾有手术史者;③妊娠或备孕,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或身体虚弱者;⑤患有肝肾疾病者;⑥有认知功能障碍或交流障碍者;⑦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3 方法 A组采用针刺治疗(主穴:阿是穴、风池、百会、肩井、后溪,均为双侧取穴。配穴:辨证取穴。3次/周,隔天1次,周末休息,共治疗4周);B组采用冲击波治疗(以压痛点或扳机点进行治疗,能流密度0.9 mJ/mm2,冲击电压7~8kV,冲击频率60次/min,每个痛点冲击波次数800~1000次,频率为5 Hz,治疗探头15 mm,治疗压力1~4 bar。1次/周,周末休息,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C组采用针刺联合冲击波治疗(患者每周给予1次冲击波治疗和3次电针治疗,所有项目均每天1次,周末休息,共治疗4周)。
针刺疗法:①常规取穴:阿是穴、风池、百会、肩井、后溪,均双侧取穴;②辨症取穴:肩痛加肩髎、肩髃;肩胛区疼痛加天宗、大抒。其他兼证,应辨证取穴;③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俯坐位,以舒适为度。常规消毒后,取新杏林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北京天宇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12170831,规格①0.30 mm×25 mm;批号212170831,规格①0.32 mm×40 mm),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百会平刺0.5~0.8寸,肩井穴直刺0.3~0.5寸,后溪穴直刺0.5~1寸,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视为“得气”。得气后给予华佗牌SDZ-Ⅱ型电针仪(中国·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进行加电,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3次/周,隔天1次,共治疗4周。
冲击波治疗:治疗部位为①以压痛点进行治疗;②以扳机点进行治疗。颈背部的扳机点:斜方肌的扳机点多位于C6-7、T1-4椎体棘突和肩胛冈下缘;提肩胛肌的扳机点多位于C1-4椎体横突后结节,肩胛骨内侧;菱形肌[8]的扳机点多位于C6-7、T1-4椎体棘突和肩胛骨内侧下部。在颈背部触摸压痛点(或扳机点),以压痛点(扳机点)为治疗定点,标记出疼痛位置。用耦合剂涂抹治疗点,探头以治疗点为中心,沿横、纵方向治疗,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治疗剂量。能流密度0.9 mJ/mm2,冲击电压7~8kV,冲击频率60次/min,每个痛点冲击波次数800~1000次,频率为5 Hz,治疗探头15 mm,治疗压力1~4 bar。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临床疗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拟定。治愈: 原有症状消失;好转: 原有症状减轻;无效: 症状无改善。有效率=(治愈+好转)/本组例数×100%。②观察治疗前后各观察对象疼痛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VAS把长为10 cm的直线按疼痛程度分为100个等级,每1 mm为1级,让患者从0~100级间标记疼痛程度[10]。
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三组疗效Kruskal-Wallis H 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联合冲击波组治疗颈背肌筋膜综合征的效果优于针刺组和冲击波组,针刺组的效果又优于冲击波组(P<0.05)。
表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评分比较 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联合冲击波治疗颈背肌筋膜综合征的效果优于针刺组和冲击波组,针刺组的效果又优于冲击波组。
表2 三组VAS评分比较 (分,
颈背肌筋膜综合征是肌肉和筋膜因无菌性炎症而产生慢性肌筋膜疼痛,尤其以颈背部位疼痛最为常见。疼痛是患者就医最重要的原因,该病疼痛的病症归类于触发点也称“扳机点”,是骨骼肌、肌筋膜因受姿势不良等因素导致肌肉高度紧张而形成的可触及条索状和易激惹的点。MPS症状繁杂,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无专有病名。据其症状,属于中医“痹证”。MPS的治疗方法较多,冲击波因其无创性、副作用小、简便、易于操作,深受广大临床医师的喜爱。冲击波的治疗原理为利用特有的治疗模式,通过刺激疼痛的肌群,分散积存的代谢产物,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一种理疗方法[11]。国内外学者[12-14]认为,冲击波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不连续等疾病中都体现了特有的优势,尤其在软组织疾病的治疗中,其疗效得到肯定[15]。除了冲击波,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对MPS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6]。
本实验中,与治疗前相比,三组的前后VAS评分、临床疗效均较前改善(P<0.05)。说明针刺、冲击波以及两者联用对治疗颈背肌筋膜综合征是有效果的。联合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刺组和冲击波,针刺组优于冲击波组。近些年来,冲击波疗法在软组织病变的治疗中疗效得到肯定。支世保等[17]、孔莉等[18]实验证实冲击波疗法能有效地改善MPS患者的疼痛,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Gur A、Lee JH等[19-21]的实验证明冲击波治疗MPS的有效性,且有治疗次数的累积作用。然而本实验数据显示针刺法效果优于冲击波组。有学者认为[22]冲击波对MPS的治疗是通过对组织的压力刺激细胞形态变化,增加组织细胞对氧的摄入,改善缺血状态,从而缓解疼痛。而石岩殊[23]、王晓琳[24]以针灸治疗MPS患者30例,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疗效明显。路阳等[25]实验表明对39例MPS患者采用针刺疗法,有效率达100%。以上实验都证明针灸对于肌筋膜综合征的疗效,与本实验结果一致。《内经》中提到“以痛为输”说明针灸最早的治疗点就是触痛点,而触痛点就是“扳机点”。前面笔者也提到肌筋膜综合征疼痛的来源归结于“扳机点”的触发。说明了针灸治疗可以直达病所,王淑娟等[26]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在扳机点施以毫针刺法,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疼痛僵硬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本实验中选用了风池、百会、肩井、后溪、阿是穴为主穴,《针灸甲乙经》百会穴,主顶上痛,头风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说明了百会穴可治疗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肩井穴位于在上斜方肌的区域,也是上斜方肌的激痛点[27]。阿是穴更是患者疼痛聚集的部位。所以认为针刺疗法在治疗过程当中通过诸穴协同作用,可以在短期内,将活动的扳机点变成隐性扳机点,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治疗效果,但是具体作用时限有多久,有待进一步探索。针刺法和冲击波法虽然都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来缓解疼痛,但是针刺法通过直达病所,并在一定时限内改善机体对于扳机点的触动,有治病求本的目的。冲击波的治疗本身就有累计效应,本实验中,针刺法优于冲击波疗法,当中可能还存在治疗时长的差别,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一步的研究。联合法可以将两者的优点结合,疗效也会增加。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冲击波治疗颈背肌筋膜综合征的效果优于单纯针刺组和冲击波组,针刺组的疗效优于冲击波组。复合法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法,是治疗颈背肌筋膜综合征的较好方法,适合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