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帅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青少年处于人生阶段的“拔节孕穗期”,人生观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意识活跃,行为举动自由,容易在活跃的意识领域产生思想冲突。因此,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十分重要。“课程思政”理论,以政治站位高、理论要求严、核心目标准为特点,不仅强调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民族复兴重大使命的时代新人,同样增强各科课程的深入挖掘和良性延展,增进课程间协同共行。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明确的政治方向,真正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将技能学习和德行培养有效统一,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宗旨,从而提升高校育人质量。
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探索美术教育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发展模式,有力推动美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但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产出结果来看,美术类学生的德育呈现依然不够理想,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其教学模式是否存在“重技能轻德行”、“偏形式淡目标”等显著问题。
由于高校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美术教育面临种种困境。首先,在美术专业的学生课程安排上,对专业性要求强,其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性从业人才。同样,此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艺术创意行业。因此,若要达到理想的“工匠专才”,需要投入更多的专业性理论认知和社会实践。其次,由于艺术创作领域的深邃性,普通大学学制难以满足学生就业的基本需求。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专业研究中,导致其他通识类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辅助边缘学科,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第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阶段,美术教育从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等在一定程度上进步飞跃。但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驱使下,专业技能即是第一竞争力的认知,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带来急功近利的教学误区,从而削弱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第二,在师资投入上“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专业课程教学中,部分美术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综合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够做以深入引导,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淡薄,即使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政意识渗透,多停留于表象讲述,显然缺乏与思政工作者的沟通合力,效果不够显著。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自己需要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样要承担起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引导者职责,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学生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第三,在美术教育资源中,对“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美术资源中不仅能够反映生活的客观具象,同样可以折射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比如:传承至今的民间艺术,不仅是当时民俗生活写照,同样彰显出劳动人民的勤劳务实和聪明才智的宝贵精神,至今值得称颂、传承。这显然就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但是,停留在原发认知层次的传授,难免会削弱美术教育的内涵和育人功能。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到,高校教育改革要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因此,高校美术教育要承担此重任,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美术教育的政治特征。众所周知,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和艺术遗产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留存至今的艺术形象,堪称为对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弘扬家国情怀、传递我国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改革自身迫切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美术创意行业发展迅速。但是从毕业生就业及问题问卷来看,跳槽热、对供需期望不满、求职诚信缺失等问题突出。不难看出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勤奋实干、工匠创新的时代精神。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缺乏思想道德的基本准则,显然对高校美术教育的成果需要进行新一轮审视和研究,因此,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艺术人才离不开日常思想政治引领。“课程思政”的构建,意在通过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一定的结合点,从而达到有机统一、良性渗透,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
第一,致力提升美术教师“课程思政”再思考、再认知能力。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师生全员参与,美术教师作为教学第一责任人,需要教师的言行示范和正向引导。因此,教书育人的实施主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再认知能力的培养,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美术教育产生深厚影响。教师的行为示范,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潜移默化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中。只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课堂中将专业课程思政化,人文化,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教育敏感性,才能有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德行管理。
第二,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深入挖掘美术教育课程中隐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在专业教学中,积极探索创新思路,将美术资源中宝贵的思政素材引申至课堂中。使学生达到认真倾听、实感触的思想共鸣。美术理论教学中,结合学校地域特色,转变课堂模式,教学场景由教室空间延伸至图书馆、博物馆。使教材中看得见摸不着的物象变成看得清摸得着的生活知识,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如:甲骨文鉴赏学习,从博物馆馆藏中,身临其境感触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从而增强学生思政自我教育、自我转化的能力。实践写生课中,能够摆脱色彩表达、速写概括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放宽要求,多形式展示写生对象。如:剪纸艺术表现太行绝壁长廊,学生不仅在制作中感悟传统剪纸的工匠艺术精神,同样感叹着绝壁通道的背后凝聚着劳动人民坚韧不屈、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精神智慧和崇高情怀。这将是美术教育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有力表达[6]。
第三,建立建全“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常态化、规范化的有效评估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保证。通过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丰富美术作品形式,从画物体到画物体、话感悟,组建思政教育建设评估小组,结合社会企业、艺术院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定期查改不足,及时更新改进,促进“课程思政”建设逐步完善,达到美术教育于“课程思政”中升华育人的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单单是高校思政队伍的主要职责,每一位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提高向心力,承担起美术教育的思政育人重任。高校美术教育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体现独特美育功能,但要达到长足发展,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主动夯实专业基础,致力加强专业科研水平,同时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前瞻性。只有这样,“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美术教育才能焕发勃勃生机,高校美术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才能更加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