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刘艳春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作为流动的重要资源在多元化的21世纪高速运转,促进了国际间的信息化建设,也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了崭新视野。信息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成为其发展方向和亮点,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也在信息化潮流中不断改革创新。尽管翻译教学模式朝更开放、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实际上仍然存在着一系列教学模式上的诟病,信息化的引入使得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构建和推广上仍有巨大进步空间,尤其是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学对象的翻译教学仍要注重其民族性和时代性。“民族文化的失语”、“译者主体性的缺失”仍是翻译教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基于信息化的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既要对存在已久的旧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也要不断更新和优化技术融合所带来的新问题,让创新应用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来推动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发展。
21世纪是科技竞争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明之间的对话日益增多,为使我国在世界上拥有更大话语权,就更需要在外语教育和翻译领域培养大量精英人才,为文化的引入和输出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尽管各大高校均有翻译专业课程的开展,“总的说来,当前高等学校的翻译教学和口笔译翻译人才的培养都是跟不上我国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在不少方面,很有改革的必要。”在教育信息化2.0到来之际,采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成为现阶段翻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信息化2.0是指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其核心要义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资源观:过去,我们将知识资源数字化、平面资源立体化,但这还不够,我们要更强调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观。这个大资源观既包括知识,也包括知识之间关系、即知识图谱;既包括填充学生头脑的,也包括点燃学生智慧的,教育不是把一杯水注满,更多是把一团火点燃。要积极转变技术素养观:从技术应用能力转向信息素养能力,我们不仅要利用技术,更要利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合作。要积极转变教育技术观:教育技术不能仅停留在学习环境,而要嵌入学习系统中去。要积极转变发展动力观:过去,我们非常强调教育系统的应用,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要积极转变教育治理水平:过去的教育治理是补救型的,先出现问题、后治理问题,没有强调教育治理现代化。要积极转变思维类型观,当今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工业时代,我们的思维类型急需从工具型思维转向人工智能思维。
信息化翻译教学,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形态。[3]它通过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媒介,广泛地吸收和整合相关资源作为教育内容,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多项思维和信息素养的需要。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曾对信息素养下定义,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而教师把信息技术与翻译课程相互结合,形成具有信息化特点的翻译教学,推动了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一方面,借助信息化平台和设备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进度,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分享信息。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课程教学方式,教师在全新教学理念影响下,构建新的翻译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翻译教学,其内容陈旧、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的单项传递、教学手段单一、课堂信息化程度低,影响了教学效果,固化了学生的翻译思维。首先,学生缺乏主体性思考。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的时候,多以翻译技巧为主,核心围绕“单词、句型、语法”展开分析,练习也选择短句、段落进行翻译,学生虽然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却缺乏对篇章整体性的把握。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知识性的灌输和技巧性的重复,却难以体会到原文表达的意境,原文转译和审美过程变成了机械性重复的工作,导致学生的代入感降低,并逐渐丧失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翻译观很难培养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其次,缺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安排课时方面紧凑集中,更多是以教师主导授课为主,单项性传授翻译技巧,忽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系统性培养。
翻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的信息容量大于传统课堂,新的软件设备的应用也扩展了学生知识面,如雨课堂、腾讯视频等,但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和技术让教师在资源选择上无法面面俱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师只能将课本所涉及的内容扩展延伸;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由于信息量庞大,无法迅速找到重点,同时教师的课件转换迅速,学生们很难加强记忆,达不到能力提高的效果。因此,仅适用课件为学生开展翻译教学课程,无法对信息技术形成正确的认知,可能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合理使用,很难起到辅助自身完成翻译课程教学的任务,这些行为都不能促进翻译教学课堂的发展和进步。
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翻译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以我校藏族学生为例,他们在提高英语和汉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受不同语言间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等多因素的干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以汉语和英语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吸收和领会授课内容存在一定困难,教师也不能以同等要求来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否则会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焦虑性和自卑感,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少数民族教师的师资力量在翻译行业并不充足,课后缺乏交流,也无法及时针对学生问题提出反馈和建议,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内容很可能产生排斥性心理,这不仅不利于少数民族同学的进步,还会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在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照本宣科”翻译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让翻译 “接地气”,[4]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不应该再去“全盘接受”或“戴着镣铐跳舞”。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方式,由最初知识传授者变成倾听者,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其自身民族特点,选取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利用网络便利条件进行翻译实践。而学生之间也要不断沟通交流,互相发现自身存在问题,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开展翻译比赛等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翻译的热情和积极性。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实现教师、学生、人机三方面的多向信息交互,让学习氛围达到最优。
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在书本范围内,而应把教材作当作参考,把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单纯理论的传输,于学生而言,没有经过实践的操作和学习,是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学生亲自实践和感受过才能让记忆更加深刻。除此之外,翻译不应是机械性地被动地完成任务的过程,译过之后还应该返回原文,深入理解文章段落的内涵与美感。无论是查找问题,还是寻求内涵和审美的角度,学生都应有自己探讨和学习的选择方向,不能总是被标准答案和老师的讲课“牵着鼻子走”。毕竟标准答案并不意味着是好的译文,翻译过程中译文不仅要符合译入语的语法和句法规范,也要符合其的表达习惯,而且还要具有美的感染力,技能的学习只是表层,有更高的文学涵养才是翻译想要抵达的理想境界。
少数民族翻译专业教师的缺席让老师与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存在一定障碍。因此学校更要优化师资队伍,引进熟练使用汉语、本族语和英语的翻译专业教师人才,尽可能让老师与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沟通实现“零障碍”;在理论知识学习上,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和关怀,不仅要让他们逐渐适应多文化交互的现状和环境,也要发挥主体性逐渐补充基础知识残缺部分,巩固他们空缺的理论框架;在考核方面,可以适当采取分级考核,不要过度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逐渐克服语言转译过程中的负迁移。在培养少数民族译者主体性意识的同时,也要避免不受限制、不受约束的随意翻译[5],尽可能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翻译教学,在充分融入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必须要将文化背景与主观能动性包含在内,针对教学的目标和主体进行重新定位,再度审视外语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断调适少数民族同学的心态和语言,最终实现教师、学生、人机三方面的多向信息交互,达到最优模式的学习氛围和理想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