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数字技术课程的公众号辅助教学研究

2021-06-17 02:07杨梦阳
关键词:公众数字微信

牛 笑,杨梦阳,曹 犇

建筑数字技术课程的公众号辅助教学研究

牛 笑,杨梦阳,曹 犇

(辽宁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随着高教改革和建筑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数字技术课程原有的教学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不足、教学模式单一、“精度”及课程衔接不足、难以形成客观有效的成果点评及展示等。利用目前使用人群极高的微信软件,以公众号模式作为该课程辅助教学平台,借助其低门槛、高关注、快速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及多维化的交流模式解决该课程出现的问题,可打破教与学的壁垒,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借鉴。

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

一、建筑数字技术课程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从20纪80年代开始,国内高校的建筑学专业陆续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建筑数字技术课程的前身)。该类课程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对目前建筑学专业的发展和行业的走向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其发展速度过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共性问题。

(一)教学学时有限,教学内容覆盖不足

目前,根据《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4版)的指导建议,建筑数字技术类课程的参考学时为64学时,推荐课程目录包括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十种软件[1],目前的课时想要覆盖大部分内容是不可能的。参考学时的分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目前常用软件基本内容的了解。学生需要课后依靠网络教程或是专门的培训机构这两种辅助学习模式,去深入学习相关的软件的具体应用。多年来学生的反馈,这两种模式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大部分免费的网络教程资源偏重基础性,且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筛选可用的资源;收费教程和培训机构又对学生设定了门槛儿,高额的学费使很多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望而却步;另外,以上两种辅助教学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建筑学专业课程对接不足,其教学内容往往关注于软件本身而忽略了其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大部分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对建筑技术课程的学时都进行了相应的增加,目前该类课程的平均学时在96学时左右,但从普遍的反馈来看仍是杯水车薪。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资源不足

传统的建筑数字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师与学生固定于计算机机房内,教师通过“电子教室”之类的软件实现多机互联共享,通过演示—练习—指导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3—4种建筑数字技术软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在集中教学演示过程中,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学进度;传统的教学模式仍为“单一”地模仿教师操作的过程,学生被动接受,很难主动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扩展;传统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主体,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发起端,机房内的软硬件则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媒体。在多数情况下,教学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并且在传递过程中还会受到教学媒体配置的影响(三维模型及模拟软件对计算机软硬件配置要求较高,很多操作如图形渲染、模拟、动态漫游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无法演示)。另外,由于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所涉及到的软件信息较多且更新较快,授课教师不可能全都掌握并实时更新。因此,这种单向化的教学体系很有可能会造成教学信息单一、闭塞、滞后等现象的出现。

(三)教学“精度”不足,与建筑设计课程衔接较少

目前,在建筑数字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有限的学时主要分配于演示、上机练习与指导三部分教学内容(其中后两部分课时重叠)。多年的教学反馈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软件的基本命令,同时实现基本图形的绘制,但要深度挖掘软件的功能,完成复杂图形或知识点深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学完成。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精度”要求,同时,这一问题也延续到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建筑数字技术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它的实践性非常强,很多实践是围绕着建筑设计课程展开的。其教学成果最终也是通过建筑设计课程体现出来的,而往往在这一过程中矛盾渐渐产生。由于设计课程的教师无法指导学生完成建筑数字技术的辅助应用,而这一时期建筑数字技术课程多已结课,学生的教学成果反馈形成障碍,导致两课程衔接处出现断点。

(四)作业点评信息单向传递,成果展示不足

传统课堂对于作业的点评往往是单向,教师将每个学生的作业存在的问题以评语和意见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之间很难形成作业反馈信息的共享,很多共性问题教师需要反复点评,重复做工[2]。另外,学生接受的点评信息仅为授课教师个体,信息单一且易受到教师主观意识的左右,而这一过程恰恰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加以点评。根据以上问题,很多院校的建筑数字技术课程在结课后增加了成果展示的环节。而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展示往往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同时观展人群也极为有限。

二、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的探索

目前,微信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沟通、交流、信息发布与获取的工具。据统计,高校大学生的微信使用人数占九成以上,这其中每天使用微信的人数在85%以上。微信公众号是微信框架下的一个自媒体平台,使用者可以通过平台快速地发出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文件。利用平台的这一特点加之微信庞大的使用人群和较低的运行成本,很多高等教育机构借助这一平台建立了立体化教学模式。交互式的学习应用、碎片化的知识点推送、多维度的交流方式使得学习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度,更多元化、更便捷、更易被年轻人接受。

利用微信公众号的特点,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对建筑数字技术课程的辅助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形成辅助教学,补充完善课程内容

学时的限制、课程内容覆盖不足是目前建筑数字技术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3]。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公众号平台上传未讲授知识点的微课,图文并茂地推送相关软件重难点应用的短文等),打破课程学时的束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学未开设课程内容。其次,对数字技术课程所涵盖软件进行系统分类,同时在公众号平台下依据分类形成框架体系,使辅助教学导向性更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最后,在每个框架体系下开设交流与评论区,学生学习的心得、问题及对课程内容的要求都可在评论区中发布,教师以此为依据,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形成“多向多元化”的立体教学体系

微信公众号的教学不仅可以辅助原有教学体系,同时也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因师施教”的不足。学生可以在教师发布的各种教学信息中自由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提出反馈,在共享讨论中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这种教学体系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多向化。教师传递学生,学生反馈教师,学生之间交流共享,非常适合在有了一定的课程基础后,对课程内容做进一步地延伸,同时也能满足不同性格、交流习惯、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的人群学习的需要。

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辅助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容纳本校的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可以适时地开辟出一定的开放空间,将校外的专业教师、学生、行业内的专家及从业人员引入其中,使得教学信息的发起端更为多元化。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更多更实时的信息,教师可以及时完善更新教学内容。校内、校外、学生、教师、专家、专业人员之间的多向多元化的立体教学使得课程的关注度更高,受众群体更广。

(三)对接建筑设计与专业的课程,提升课程“精度”

利用公众号的教程发布、共享讨论、课程反馈等多种渠道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加工,解决数字技术课程易学难精的老问题。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设计课程、理论课程,提出相关联的数字技术内容和知识热点,将各课程的专业教师引入到公众号的平台内,联合推送相关联的热点知识(如针对某一设计课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形成设计构思;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分析中等),共同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建设与补充、平台内的共享讨论和问题的反馈。通过公众号平台,使建筑技术课程成为对接专业课程和设计课程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数字技术的相关应用精准地定位到其对应的专业实践中去[4]。

(四)形成多维的点评与成果展示机制

公众号平台可以使点评过程在手机端进行,除了教师点评环节外,还可以增加学生互评、校外专家点评等环节以增加作业成绩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指导评语和意见通过平台进行发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了解其余同学的作业反馈信息,消化吸收他人的间接经验。利用微信公众号可以很方便地对课程成果进行网络展出与推广。学生也可以利用朋友圈的分享功能、作业展示链接的推荐等途径将课程成果进行广泛宣传。教师也能够更方便地向同行及专业人士介绍学生的作品。这种多维机制打破原有场地、时间、人群的限制,学生作品能受到更广泛地关注和评价,见图1。

图1 微信公众号下的移动教学空间框架图

三、结语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微信公众号的辅助教学对原有课程的补充、扩展,对相关课程的衔接、精化,对课程成果的点评、展示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方面,课程信息的传授渠道更多、信息量更大,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更高,对课程内容的拓展、实践及展示的愿望更强烈;另一方面,任课教师所得到的课程反馈信息更直接、更迅速,反馈对象也不单单是正在授课的学生,同时也包括已结课的学生、相关课程的教师、行业内的相关人士等等。“广开言路”使得课程的“精度”得以提升,受众群体更广。通过实践,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也发现,微信公众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于辅助教学,当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程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公众号平台的辅助教学才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越过原有的教学模式,在零基础的状态下利用公众号平台学习,则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28.

[2] 牛笑,杨梦阳. 在线微课堂模式下的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教学研究[C]. 信息· 模型· 创作——2016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16: 53-56.

[3] 李建成. 对当前建筑数字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C]. 从创作到建造—— 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10: 9-13.

[4] 王俊, 舒波. 与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数字技术教学改革探索[C]. 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 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8: 27-30.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3.035

G642.0

B

1674-327X (2021)03-0126-03

2020-06-10

辽宁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创新设计研究项目(2018lslktyb-073)

牛笑(1982-),男,辽宁营口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付春玲)

猜你喜欢
公众数字微信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答数字
微信
数字看G20
微信
微信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