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广丽
山东美术馆
当前,文旅融合在文化界掀起了一波巨大的高潮,关于国有公益性的美术馆,无论是在文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还是近期掀起的文旅融合的大驱动中,都在其新型的体制下,蹒跚挪步。发展前景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就是有关美术馆参与文旅融合之中的产业问题。
有几种观点,是这样认为的:
国有美术馆是国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国有美术馆的性质和担负的社会功能决定了美术馆过去是、今后仍然是属于“吃国家财政”。
国有美术馆可以融入文旅融合的大发展中,但即便是文旅融合的规模再大也是副业,国有美术馆的主流永远是群众文化事业,美术馆自身创收的资金实际是做为国家财政拨款的补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美术馆要加以适应,以往的文化娱乐项目以及精神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受市场法则的制约,但国有美术馆要借以文旅融合的有关产业进入市场,或者把美术馆整个推向市场,是决不可以的。
当前来说,国有美术馆大部分经济并不宽裕、财政拨款也满足不了的情况下,美术馆通过自身的地域的优势或者环境平台的有利资源,来开发本身文旅融合的潜力,创造经济价值,以减少国家财政的拨款,在繁荣群众文化的事业上做出贡献,如果这样,是应该加以肯定,但也不宜大张旗鼓宣传或者不要国家拨款这样的观点,否则,就容易产生误导,将国有美术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引向自收自支的尴尬境界。
调查发现,国有美术馆在文创产品研发或者融入文旅融合的发展大趋势,走良性循环的还是微乎其微,绝大部分的美术馆或勉强支撑,或陷于困境。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要依附增强政府的重视程度,调配懂美术馆的班子成员,特别是馆长,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再就是要深化美术馆事业单位改革的力度。国有美术馆的文旅融合发展,是美术馆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美术馆的文旅融合发展,单纯地说成是美术馆发展的根本出路,忽视国家不断增大投入这一点,这是对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是害的,有损于国有美术馆的改革成果。
国家对国有美术馆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是针对不利于美术馆发展糟粕的剔除。美术馆虽然属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但它不同于图书馆、博物馆,它具有一定的创收能力,具有文旅融合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它属于逐渐向不断变换,自收自支过渡、成为不“吃国家财政”的事业单位。具有这种观点的人士认为,国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投资总量会不断增加,而对美术馆的投资会逐渐减少,这是大势所趋。期求国家延续不断追加对美术馆事业的投入,只是美术馆人的良好愿望,美术馆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发展文化事业,而不是产业。调研发现目前还没有哪家国有美术馆靠发展文化产业完全不要国家拨款,一样把美术馆的事业搞得红红火火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主观意识如何,美术馆必然要从适应市场到全面走向市场,美术馆从根本上讲也要靠实力说话,优胜劣汰,没有实力,就要被淘汰。有这种观点的人士认为,国有美术馆的公益性是要坚持的,但计划经济时期的公益性靠的是无偿服务来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有偿服务和经营收益性服务来体现。国有美术馆也要讲究盈利,但不能盈暴利、要在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多地获取经济效益。效仿医院和部分改革后的教育院校收费一样,怎么又能否认这些单位不是公益性的呢?物质利益的驱动,是群众文化利益化的市场。国有美术馆融入文旅融合的大潮,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多年来以文补文活动的必然,国有美术馆成为经营性的文化实体是必然归宿。
还有一些观点,比如有人主张美术馆可以成立文化发展服务公司,也有人提出部分难以维持的美术馆转成文化企业,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只是没有深入了解国有美术馆的性质和发展前景而自发的想法而已。
国有美术馆的发展,经历艰难,时至今日,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还在争论,特别是目前掀起的文旅融合发展的热潮。原来有了定论或者是根本构不成的问题,现如今又被提出来,使广大的美术馆人员时常处于困惑之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是对有关国有美术馆发展的政策和文件精神学习不够深入,领会不够彻底。很早的时候,党的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十分明确地把美术馆同图书馆、博物馆等并列在一起,统称为国家兴办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提出要逐年增加对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从党的十五大开始到十九大,都十分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性的任务。党中央的这些精神应该成为美术馆深化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指导纲领,我们要深入学习和领会。
二是宣传上存在误导。国有美术馆在群众文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等方面,做了具有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出其它领域都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肯定。各新闻机构和单位也给予了大量宣传和报道,国有美术馆公益性的良好形象在社会上逐步地树立了,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也有些新闻单位和报刊杂志在报道美术馆工作时,热衷宣传一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融入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潮,走上自收自支的成功案例,因而断言这是美术馆发展方向。这些观点值得研究、容易使我们美术馆人产生困惑。
三是国有美术馆改革的复杂性。美术馆,名称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模式,基本上是舶来品,有时候称美术博物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美术馆单纯的靠下拨经费的格局肯定改变,国有美术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的重要的战线,必须深化改革,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来完成肩负的历史工作任务。但是,国有美术馆的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体制的改革,也包括自身运行机制的改革,至于今后的国有美术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只能根据实践的总结加以检验。不同时期,出现对国有美术馆发展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各种争论,也是正常现象,这也正是广大美术馆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精神的体现。
近几年,在美术馆界,随着文创产品的产业兴起,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和开发文创产品产业一样,要对“IP”意识有独到的见解,坚持深耕本地域、本单位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高度概括和独特的文化IP。我们都知道,文旅项目可复制、易可替代,可是本地域的历史文化和文化内涵是不可复制、也无法替代的。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就要有时代创新意识,本地域、本单位的文化资源的时代性用文化来表达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就要突破原有的、已经不适合时代要求的模式,要着眼时代的新需求、依靠当下新技术和创新的新形式,大力发展文旅+(演艺、VR体验、文创消费、主题游乐、微电影)等多种模式,实现本地域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来轻松式表达、现代化表达,甚至国际范表达,以此来顺应市场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品质、紧攥市场流量、大大提高受众满意度。文旅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进入市场,故而要有较强市场意识,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必须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市场,调研市场消费能力。一、二线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较高,高端的客户多,就可以注重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三、四线城市或者经济发展欠佳地区,那就要倾向于场面热闹、实用好看、通俗易懂,且经济实惠。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市场的承载能力至关重要。交通、酒店、餐饮、金融等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不能盲目贪大求全。再就是整个的运营能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要兼顾四季特点、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的全天候项目,以保证文旅融合项目能持续吸引人气、产生效益,把独特创意的产品落实到文旅融合发展的项目中去。
总之,关于美术馆发展文化产业和近期兴起的文旅融合发展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涉及到今后国有美术馆发展方向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在群文工作者的领域,很多问题已经基本有了共识,那就是:必须坚持美术馆事业性、公益性的问题;美术馆决不应取消也不可替代的问题;美术馆发展文化产业和进行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群文事业发展的问题;国家拨款和投入是美术馆基本经费来源问题等等。我们美术馆人,对美术馆改革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也要随着美术馆改革的实践不断深化。广大美术馆人在积极运作的同时要勤于思索,不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总结出美术馆发展过程中普遍性和规律性,来用于指导我们工作,以便成就美术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