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主

2021-06-17 12:31:18李佳妍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天尊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

李佳妍

延边大学

一、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

(一)哪吒形象的演变

哪吒是中国最有名的神仙之一,带有古典艺术美的神仙形象。哪吒的故事来源于宗教文化和名著,在宋朝佛经中已大量记载了原型故事。例如《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密庵僧侣语录》、《景德传录》、《五灯会元》等,都记录着哪吒具有变为三头六臂的神力。“风火轮”等兵器登场后,形象比刚开始传播时更加成熟。宋朝以后就有了哪吒的名字,在多本佛教书籍中也记载了哪吒。但是哪吒并不是佛教创立的,而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结合形成的神话人物。哪吒出现次数最多的书就是元代宗教神话书籍《三教搜神大全》。之后在明朝时期,在神与妖怪系列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中形象被具体化。关于哪吒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闹海传说”、“屠龙传说”。 哪吒从出生起就拥有不平凡的神力。 可以变身为三头六臂,也可以通过莲改变身体。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从《封神演义》中抽取一部分与《西游记》相结合改编的作品。这部电影的内容如下,元始天尊集天地灵气,培养出一个蕴藏巨大能量的浑元珠。他通过提炼过程,将一个“混元珠”分离为两个“元珠”即“灵珠”和“魔丸”。“灵珠”可以转世为人帮助人类除妖斩害,而“魔丸”转世为害人的妖。元始天尊在3年后启动天雷消灭魔丸。元始天尊让太乙真人肩负起将“灵珠”重生为陈塘关李靖的儿子的使命。但是因申公豹的搅乱让“灵珠”和“魔丸”互换,原本应该成为英雄的哪吒成为大魔王。相反,“灵珠”转世为东海龙王的三儿子敖丙,因此哪吒与敖丙的命运互换。

在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之前,已经有了以哪吒为主题的动画片《哪吒闹海》。《哪吒闹海》是1979年上映的电影,是中国最早的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片,也是首次应邀参加戛纳电影节的中文动画片。 《哪吒闹海》主要讲述了《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完全颠覆了《封神演义》的故事线,按照现代人的需求描绘了哪吒。另外,在《封神演义》中消除了哪吒的灰暗色彩,添加了美丽的童话色彩,因此更加纯真无邪,充满童心。《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哪吒闹海》为基础进行了大胆的改变,不仅保留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精神,还加入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流行元素。换句话说,打破先见,强调自我独立性。

(二)涅槃重生——莲花童子哪吒

莲花是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在印度有三,四千年的栽培历史。莲花之所以被人们喜欢是因为香,净。莲花的淤泥而不染象征着干净,纯洁,生命的再生。莲代表佛法的玄妙,佛祖的清净,故而经常被用于佛教艺术中。经曰:“唯彼荷华,华果居多,可喻因含万行,果圆万德。” 佛教主张慈悲对人,众生平等就好比连生众莲子济世救人。

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祸连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迎合了人们渴望被解救的心理。为了便于人们理解佛教教义,人们在佛寺,洞窟,文学,绘画,服饰,器具装饰等方面融合了世俗化的莲,将晦涩艰深的佛学经典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莲花“在泥不染”,“圣洁脱俗”之形象深得人心,升华为佛性象征。莲花作为宗教的圣花和佛教的标志贯穿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在传播佛教文化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化逐渐呈现本土化趋势。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很多莲花因素。哪吒出生前,莲花蕊里含这混元珠,象征这两颗混元珠转世为哪吒与敖丙。在哪吒出生后,哪吒的红色马甲上绣有莲花。另外,太乙真人乌纱帽也是莲花形状,不仅如此,太乙真人的江山指点笔也是玉莲。山河社稷图里的世界更能看出佛教因素,太乙真人与哪吒以莲花为坐骑遨游在图里,并且图里的山峰都像一尊佛像。哪吒的火尖枪的末端也是刻着莲花,放火时呈莲花盛开的模样。综上所述,莲花元素贯穿整部电影。

二、对魔童哪吒的期待视野

大闹龙宫、擒龙抽筋、剔骨削肉,莲花重生…等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被饺子导演进行了颠覆。故事起始于一颗混元珠,元始天尊将其提炼成一颗灵珠和一颗魔丸,但被申公豹调包。“本应是灵珠英雄的哪吒成了混世魔王,而灵珠则投胎成了龙王三太子敖丙。” 这样的故事情节,完全颠覆了观众对之前哪吒形象的认知,哪吒不再是传统的灵珠转世,而成了一身痞气的混世魔童。那么为什么会设立这样的哪吒形象呢?

(一)打破人心中的一座大山——成见

影片开始,茫茫宇宙,神秘而浩大,天地灵气孕育出一颗能量巨大的混元珠,就如太极内含有阴阳两仪,混沌之宇宙,正与邪融为一体,像极了人性中善恶皆存在于人之一身。但是,宇宙平衡之道却被人为打破,那便是元始天尊。《礼记·曲礼》称:“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其本意为最上、至尊至大之意。道教以太上为最高之辞,用以对尊神的称呼,此处冠元始天尊圣号之前,是强调元始天尊为最上,最高、最尊之神。” 作为最尊之神,“元始天尊将混元珠提炼为灵珠与魔丸。灵珠投胎为人,在纣王伐纣之日可堪大用;魔丸则催生出魔王,祸害人间。同时,元始天尊还启动天劫咒语,3 年后天雷将会降临,摧毁魔丸。” 一个早已被元始天尊设计好的神话,结局注定是悲剧。“命运”与“我”之间的冲突,正是中国古代命运观。

哪吒的三岁生辰宴,是本片电影的高潮,也是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表现最为燃爆的一个场景。可以说,哪吒的生辰宴,既是他的生辰宴,也是他的毁灭宴,因为三年的天劫就在这一天同时到来。同时也是他体内魔性的集中爆发,他要毁了陈塘关的一切,哪吒的“魔性”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其实,在哪吒的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他的成长实际上被赋予了极强的现实隐喻。古代神话故事被置换到现实人间,成了一个小顽童成长的故事。从一开始,哪吒就一直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一个想试图被别人接受的孩子。只不过因为“阴差阳错”,哪吒成了“魔丸”的化身,被陈塘关百姓排斥。同时,哪吒身上也带有强烈的人性隐喻。芸芸众生的命运,一切掌握在元始天尊的手上。

哪吒虽然不同于普通孩子,但他也想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可是父母忙于公务,要守关除妖。他想要和同龄人玩耍,别人却视其为“妖怪”。只有一个不懂世事的小妹妹,对哪吒伸出了温暖的小手,露出了天真的微笑,递给哪吒一个毽子,哪吒还没来得及回应,小妹妹就被家人抱走了。“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正如影片海报所宣扬的,在成见之下,哪吒一步步被孤立,一步步被疏远,最后被父母软禁,只能在指点江山图里孤独学艺。哪吒的内心是孤独的,甚至有一丝绝望。成见,从某种程度上,几乎摧毁了哪吒,把他内心的“魔性”一点点激发,内心的“善”进一步挤压。究其根源,哪吒的成长,伴随着两座几乎挪不开的“大山”,那就是“魔丸”的宿命和人们心中的成见。哪吒的内心,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渴望做父母那样为民除害的英雄。可现实却一步一步摧毁哪吒的希望。当哪吒要“改过自新”斩妖除魔救一个小女历程,因为陈塘关百姓们的成见导致他们误会哪吒不是救人而是害人。这让哪吒临近崩溃。

笔者认为相较于哪吒,陈塘关百姓的成见和误解,就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社会之恶。人云亦云、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自私,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帜去随意判断一个人。但是这些没有压垮哪吒,反而让仅有三岁哪吒的成长,更加难能可贵。那么,如何实现哪吒对于亲情、友情、自我价值的实现?影片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人性之自我救赎,通过人世间之情感,如母子情、父子情、师徒情、朋友情等等,才能打破他人的成见,实现自我救赎,人性才能得以升华。这也是佛教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与我们现代人崇尚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相同”。

(二)我命由我不由天

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小魔童哪吒的成长过程中遇到怎样的困境,如去打破宿命是每一个人成长中都要面对的课题。哪吒究竟是妖是魔?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带着这样的追问来探索哪吒的成长,实际上更具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哪吒在努力赢得别人的认可,他惹是生非,捉弄别人,其实是一个小小孩童天性的使然,更何况他还是一个“魔童”。

影片将哪吒的悲剧命运由“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反父权改为不受宿命束缚的反天命,对传统形象有了一个颠覆性创造,同时也顺应与时代的美学精神。影片也将哪吒的父母形象进行了重塑,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哪吒型塑,哪吒母亲殷夫人不再唯唯诺诺不敢发声,反而英姿飒爽,对哪吒关爱有加。而其父亲李靖也被重塑成为一个伟大的父亲,这与李靖的传统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传统形象的李靖对待其子哪吒非常苛刻,几次想杀了哪吒,因为怕天庭降罪不惜让哪吒偿命,而重塑的李靖为了哪吒可以以命换命,影片中长生云告知其可以“以命换命”使儿子躲过天雷劫,李靖则甘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替代,这样的描写将传统形象中的哪吒父母做了替换,父母之恩成为哪吒去除心魔而实现精神上蜕变的重要因素。

《哪吒之恶魔降世》中的哪吒是一个完全跳脱于传统意识范畴中的哪吒以崭新的气质呈现在世人眼中。这一形象完全颠覆经典文本中的哪吒形象,而其中最能撩动人心的则是哪吒对宿命的反抗,影片中虽然由于申公豹的从中作梗使得这个孩子变成魔丸降世,受尽世人的冷眼和嘲讽。然而从恨意到最后看清了父母的真心和天劫宿命后,他坚持了心中认定的自己,实现了灵魂升华,从对抗父权到对抗宿命。而这种精神境界也使得哪吒的反叛精神被现时代人们接受。哪吒的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妖我自己说了才算。”,“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这是对自己人生主体性的确认。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态度。认清自己人生的主体性,谁也不能决定我们的人生。不要去在意别人的评价,要有自己选择自己命运的姿态。

《哪吒之魔童降世》以神话宿命起始,以颠覆的反英雄“魔童”哪吒的成长为故事内核,以神话隐喻现实和人性,以“我命由我不由天”之呐喊,热切回应社会现实和当下人们对于人性善之情感诉求。同时,将西方古希腊悲剧的个人与命运抗争之宏大命题成功移植于中国古典神话,将古人对于“命”与“我”之冲突,以现代视角重新定义,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探讨个人成长的深刻命题,凸显个人成长过程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强烈的主体意识,对我们的成长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也许正是影片老少皆宜、票房大卖的重要原因吧。

三、结语

本论文主要分析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分析影片中的佛教体现,第二是分析魔童哪吒形象被人们的接收。为了解答这两个问题,从“莲花”在佛教上的意义出发,对电影中出现的莲花因素进行分析。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引进神话素材故事时,需要经过不断的改编和修改。不仅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也需要改变。 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神话角色在动画作品中应根据现有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价值观的变化进行差别化。神话故事是古代文学作品,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要通过改编和修改,创造新的内容。《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能得到好评,是因为剧本进行了很大的改编。中国人喜欢的神话角色哪吒,虽然通过动画片《哪吒闹海》被很多人所熟知,但并没有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人物。 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及价值观的变化,哪吒的故事也相应地进行了修改。如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剧本没有任何变化,必定无法满足大众的期待值。神话角色是神话传说中的核心,神话故事的展开是由神话角色的构成决定的。通过神话角色哪吒演化的研究,可以看出神话角色和神话故事一样,并不是没有变化,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变化。笔者认为,既然把目标性的神话角色作为研究对象,那么研究结果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神话角色的变化及发展。哪吒的形象在文学作品和动画中不断变化。哪吒最早出现在佛教经书,但随着传入中国,与道教文化及儒教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基本形象。另外,经过文学作品的进化过程,集中收录在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不同动画片中的哪吒形象和性格也各不相同。《哪吒之魔童降世》和现有的哪吒题材的动画片完全不同。不仅大幅修改了角色形象,而且与大众所熟知的性格不同,重新塑造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哪吒形象。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魔童哪吒形象的问世是受时代背景、文化素养、社会环境、审美价值、生活追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这是哪吒的进化历程艺术和神话传说融合的必然结果。

猜你喜欢
天尊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
明清时期人物图像专题
中国书画(2021年7期)2021-11-15 06:10:34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唐代常阳天尊像
推进“天尊贡芽”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茶叶(2020年4期)2020-12-13 13:57:41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艺术科技(2019年11期)2019-09-18 02:45:39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综艺报(2019年15期)2019-08-16 02:12:28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
综艺报(2019年15期)2019-08-16 02:12:28
《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之爱,让魔丸终成灵珠
时代邮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56